■李尚武
實現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石,黨建引領是前提,人才支撐是保障。近年來,盱眙縣充分發揮黨組織政治功能,通過強實力、注活力、續動力,不斷補齊農村發展過程中的產業短板、人才短板,實現村強與民富協同推進。
盤活沉睡土地資源,增強集體經濟實力。黨組織動員、黨員帶頭,在全縣101個村推行宅基地自愿有償退出。退出宅基地歸村集體所有,通過土地綜合整治,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增加村集體經濟租賃收益、宅基地補償提留收益、溢出土地收入、經營主體服務費等4項收入。退出農戶獲得宅基地一次性補償、土地經營權流轉、就地務工和股權分紅等“1+3”收入。2018年,該縣退出宅基地6788畝,退出農戶2352戶,戶均收益12萬元,村集體增收80萬元,實現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和“兩個增收”目標。合理劃分農業片區,推進“一鎮一品”建設,因地制宜發展綠色蔬菜、高效園藝、健康畜禽、道地藥材等農業產業,推動該縣26個經濟薄弱村農業產業發展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注入產業發展活力。建立“雙掛雙融”機制,推動涉農部門與32個特色產業村結對共建,農業專家掛職村級產業書記,村書記掛靠涉農部門跟班學習,協調解決資金、技術等難題,助推農業政策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設立龍蝦產業黨工委,實施“黨建+互聯網+盱眙龍蝦”品牌戰略,牽手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開設“淘寶中國特色盱眙館”,培育邵傳江、付忠貴等20多名“龍蝦書記”和一大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10多萬從事龍蝦養殖、販運等行業的農民致富增收。開展“支書帶頭調結構,黨員率先辦項目”活動,通過黨支部牽頭,帶領村集體發展光伏發電、糧食烘干、蝦稻共生等產業項目47個,解決薄弱村集體發展無項目難題。
強化人才外引內培,賡續鄉村振興動力。堅持將政治標準作為選人第一要素,選優配強村級黨組織班子,及時將組織能力強、富民能力強的后備干部吸收到村“兩委”班子和村集體經濟組織中來,為鄉村振興注入新鮮血液。2018年從后備干部中選拔村級黨組織帶頭人26名,有力提振了村級發展活力。注重內部培養的同時強化外部引入,與無錫揚名街道合作共建成立流動黨員支部,加強對流動黨員的教育管理,積極吸引在外流動的務工黨員返鄉創業,吸引了北大學子段德峰等12名在外黨員返鄉創業。建設揚州大學張洪程院士工作站、上海海洋大學博士工作站以及省農科院蝦稻共生博士工作站,為外來人才搭建干事創業舞臺,為鄉土人才提供學習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