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基層黨建工作關聯性強,牽涉面廣,環境復雜度高,針對黨務工作者組織、溝通、協調、總結等多項能力均有較高要求。而在部分國企實際生產經營組織架構中,擁有黨建思政類專業背景的人員相對較少,大量兼職黨務工作者獲取專業性、系統性培訓較為困難,導致應對基層黨建各項事務時能力素質參差不齊,黨建工作質量難以保障。
通過對某國企基層黨委走訪調研的反饋情況,其一線作業的黨員占比超過90%,而專職黨務人員配備不足2%。該黨委2017年度接受上級黨組織巡視巡察共發現黨建類問題45項,占全部反饋問題總數的63%;年度支部達標檢查共抽檢9個基層黨支部,達標率僅為77%。經分析,其“三會一課”記錄資料、黨員發展流程等黨務基礎工作及操作層面均存在較多問題,結合前期問卷調查反饋情況,基層黨務工作者普遍反映“想干卻不會干”“對專業知識及工作方法掌握不深”。綜上所述,“政治體檢”已使國企基層黨建工作問題現形,而解決問題的關鍵環節在于“人”,即黨務工作者的綜合能力素質提升,切實強化能力模型構建及針對性培訓刻不容緩。
如何找準對象,為每一位基層黨務工作者出具一份客觀、完整的“體檢報告”?此時我們可以依托便利的網絡調研與精準的大數據分析,通過電腦端或手機端向黨務工作者推送專題調研問卷,收集“基礎知識摸底”“黨建實務操作”“問題建議反饋”三方面信息,根據具體項掌握情況及問題嚴重程度進行0-5分評價加權,通過數字化平臺的綜合數據分析,最終獲取黨務工作者“六維”能力綜合模型,六個維度內容如下:
1.基礎能力。對于黨建知識技能全面掌握;2.理解能力。對于黨建工作深層意義準確認知;3.組織能力。對于組織工作能夠整體協調把控;4.融合能力。將黨建工作與中心任務緊密結合;5.轉化能力。將行政與黨建經驗交流并用;6.創新能力。探索開展新型黨建工作。
借助大數據統計分析媒介,充分發揮信息平臺優勢,通過六個維度的精準定位,可高效切準黨建類問題的源頭“病灶”,找準黨務工作者能力素質短板,為后續實現“點穴式”針對性培訓提供了權威參考依據。
能力模型搭建完畢,目標方向均已明確,應該如何進行針對性培訓提升?經調查發現,針對國企基層黨建工作的專項培訓一般以傳統集中授課為主,開展形式受時間、空間、資源等條件限制明顯,效果往往難以達到預期,主要體現在:
(一)短期內難以達到全覆蓋。傳統黨務培訓一般定時、定點,基層兼職黨務人員受工作限制很難統一時間參與,同時培訓配額有限,輪訓周期較長。
(二)達不到預期理想效果。基層黨務工作者能力差異較大,大水漫灌式培訓往往導致知識消化理解不夠,轉化率不高,培訓針對性不強,難以達到提高短板的效果。
(三)跟蹤摸底不夠扎實。傳統培訓反饋較少,沒有形成閉環,不利于培訓方法、模式的改進,同時針對培訓成效的定性分析不足,對參培人員量化考核不夠。
針對以上問題,如何利用有限資源進行攻克?數字化培訓平臺的應用不失為一種高效、強力的手段。利用互聯網媒介搭建黨務知識培訓平臺,以黨組織為單元建立黨務培訓管理組織結構,共享黨的十九大精神,中共《黨章》解讀,黨組織建設理論,基層黨支部達標等文本、音頻、視頻專題課件,開展“碎片式”量化培訓。同時依靠隨機抽題、智能防作弊、大數據分析等技術,使“學、練、測”三位一體,實現“一人一賬號,一號一教材”的全面個性化針對性培訓,使黨務培訓突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專業高效地打造專業能力過硬、工作執行力強的基層黨建梯隊。這一系列的操作均可在一部手機上輕松完成,真正實現將黨務培訓裝在“口袋”里。
為有效配合數字培訓平臺應用,實現效果最大化,可使用“能力提升四步驟”方法進行推進強化,即:自查自學+系統培訓階段:基層黨務工作人員通過數字化培訓平臺對照相關資料自查自學。統一考核+對照提升階段:通過培訓平臺定期組織線上閉卷測試。交叉檢查+交流分享階段:開展黨組織間交流學習,工作經驗分享。強化問責+正負激勵階段:根據綜合測評結果,評選能力素質表現突出者給予正向激勵,同時對未通過綜合測評的黨組織負責人進行約談督導。
通過網絡媒介時時推送良好培訓課程,以“班級式管理”模式為各基層黨組織搭建進修的“網絡大學”,真正實現基層黨務工作者能力素質的夯實鞏固,為各項黨建工作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
仍以某國企基層黨委為例,經網絡培訓平臺后臺統計,其下屬基層黨組織81名支部委員全部利用電腦端、手機端完成了日常練習、課件自學、綜合測評等內容,通過找差距、補短板,并按月組織統一測試。截至目前,該黨委專兼職黨務人員培訓覆蓋率已由29%提升至100%,測試平均成績由76.95分提升至92.10分,及格率由43%提升到90%,全年共計發現黨建共性問題30余大項,60余小項,優秀做法18項,黨建工作成果得到固化。
在網絡信息化、數字化飛速發展的今天,如何使國企黨建工作插上平臺大數據的翅膀,實現新的高質量發展,值得每一位基層黨務工作者深思,而數字化培訓平臺的大門已然打開,前景必將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