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和科技的進步,企業會計的職能正在發生轉變,由傳統的技能操作轉為橫向宏觀的管理職能,大量財會工作正逐步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財會人力市場呈現兩極化形式,操作性財會人員就業壓力激增,而高端財會人員則高薪難求。如此形式下,我們就不得不重新思考財會轉型期我國的會計人員培養的模式與方法,從財會人員供給側來實施調整,滿足人力市場的需求。
在傳統財會工作中,要求會計從業人員要有熟練的財會基本操作技能,主要側重于企業的賬務處理工作與涉稅會計工作。然而隨著財會機器人的誕生,這些工作將逐步淡出會計人員工作的范圍。當前形式下,企業會計正從財務會計逐步向管理會計轉變,財務的轉型對會計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要明確企業會計不再是傳統“賬房先生”的職能,要更多向財務管理方向側重,如企業資產、負債分析、企業穩定性與風險分析、企業資金流分析、企業成本與費用分析、企業投資管理分析、企業生產與經營資金管理、企業之間并購等財務工作以及企業的審計工作進行轉變,這就要求會計從業人員要有一定的經濟分析與統計能力,可以對企業的經營情況進行數理分析,對企業未來發展進行建模預測。其次,管理會計貫穿企業經營的全過程,大大延長了會計工作的鏈條,這就要求會計從業人員不僅要熟練應用會計有關知識,還要掌握經濟分析、企業管理還有政策法規等能力,全面提高綜合素質與學習能力,以應對未來行業的發展變化。最后,隨著會計管理集權化的趨勢,會計人員還要有良好的職業操守與職業道德。
(一)高職院校中財會人員培養存在的問題。當前,高職院校中對會計的培養重技能而非重能力,在課程設置中,仍是以財務會計的培養為主,過于強調會計理論與基本技能的教授,而忽視學生其他能力的提高,導致學生思維僵化,在就業后不能與實際工作對接。其次,當前會計的培養重考核而非重日后的職業發展,高校之中課業評價仍以考試為主要手段,這就導致了學生在學習會計學科時主要目的是考試通關,這就造成了他們在知識鏈條上存在一定的漏洞。會計職稱考試也給高校的教育添加了一把無形的枷鎖,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財務人員的發展方向和轉型快慢,但各類會計考試往往側重于核算知識的考察,同樣造成了會計教育的失衡,側重于考核,而忽視了對學生最為重要的職業能力的發展。最后,高職院校中對會計的培養視角過于狹窄,缺少交叉學科培養平臺。眾所周知,當前越來越強調會計的綜合化發展,不僅要有財會相關知識,還要有法律、計算機、戰略管理等相關知識,這就要求高校在培養學生時要有交叉學科,但現行會計教育模式中交叉學科培養還較少。
(二)企事業單位對在職財會人員培養存在的問題。在職的會計人員培訓的主體主要是企事業單位,當前在職會計人員培養問題主要在于在崗培訓的缺失,以及培養方向的單一。因在職培訓耗資巨大,在我國,尤其是事業單位以及大部分民營企業對會計崗位的在職培訓仍處于一個空白階段,沒有系統成型的培訓體系,也沒有規模化的培訓機制,造成了會計在職培訓的空白。此外,當前企業對會計的要求仍是以財務會計為主,因此企業仍以會計的基本操作技能培養為主,并沒有注重對會計綜合能力的提升,而這種培養模式只能滿足當前的需求,隨著人工智能的出現,這種培養模式將會迅速被淘汰。
(一)更新高校會計培養方式。高職院校是會計人才的主要輸送基地,要改變當前會計人才市場失衡的狀況,首先要對高職院校的供給側進行改革。在高校會計人才的培養方式上,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僅要重視會計理論的教學,還有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做到理論研究與實際操作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重視校企合作環節,給學生提供高水平實習環節,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其次,高職院校要改革會計學科的考核方式,由側重單一的會計理論性知識考核,向實操性與綜合性轉變,鼓勵引導學生豐富自己的知識視野,向綜合性人才發展。最后,高職院校要設置一些交叉學科平臺教育課程,在教育過程中融合如經濟法、民商法、企業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經濟統計數字建模等有關課程,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逐步向管理會計進行轉型,以應對會計人力市場的發展變化要求,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
(二)改變企事業會計人才的培養模式。首先,要調整企事業單位的管理觀念,要重視對財會人員的培養,意識到管理會計對企業發展的必要性,從而增加對財會人員培訓的投入,建立一個完善高效的會計在職培訓系統,定期將企業中的財會人員派出培訓,提高其工作能力。可以與高校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一方面接受高校學生來企業實習,另一方面派出財會人員前往高校短期培訓,在職進修。此外,企業還要調整對財會人員的培養方向及戰略,不僅要重視其基本操作能力的培訓,還需要適當對他們進行其他一些方面的訓練,提高其綜合能力,從而適應企業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