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智能手機的迅速普及,對社會各方面造成了巨大沖擊,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方法與習慣。高校圖書館作為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對高校的科研和教學服務的職能,面對的服務對象主要是本校的師生,特別是在校大學生,他們作為思想最活躍,接受新生事物最快的群體,擺脫了高中時沉重的學習負擔,人手一部智能手機是必不可少的,還有很多學生配了筆記本電腦,有的甚至成了網絡高手,智能手機也越來越電腦化,這樣,作為高校圖書館主要服務對象的在校大學生由于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他們在生活學習以及利用圖書館方面與以往的讀者群體有了很大的不同,互聯網和智能手機成為他們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同時,這些相關設備的普及對傳統的高校圖書館服務模式本身也產生了強烈沖擊,如何應對這一新情況成為高校圖書館的重要課題。
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統計顯示:截至2018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為8.02億,互聯網普及率達57.7%,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高達98.3%。從網民構成看,10-19歲、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分別達18.2%和27.9%。高校大學生群體就在這兩個年齡段。
大學生這一特定年齡段的讀者群體,特有的性格特點決定了他們不會墨守陳規,總會嘗試和利用新事物來改變以往的習慣。互聯網的發展改變了大學生的閱讀習慣,閱讀是大學生理解世界的一種重要方式,互聯網帶來的新媒體將聲音、圖像等與文字整合,為讀者展開新的閱讀視野,提供了新的閱讀體驗方式,使讀者不再僅僅依賴于紙質圖書,而將目光投向了更為便捷的數字圖書,通過PC端和手機端,讀者可以閱讀到多達百萬冊圖書。隨時隨地閱讀、下載、復制、保存,使閱讀的時間和空間得到了延伸。數字閱讀已成為大學生平時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閱讀傳統紙質圖書相比,充分掌握數字資源的獲取途徑與利用方法更具有積極的意義,傳統圖書館的優勢明顯減少。
(一)互聯網時代網絡閱讀日益得到普及。隨著信息時代的高速發展及網絡的普及,電子商務、多媒體教學、科技情報等都離不開計算機網絡,甚至人們的溝通交流、休閑娛樂也離不開網絡,網絡幾乎覆蓋了社會的每個角落。對大學生而言,網絡更是其學習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內容。閱讀與“互聯網+”相結合,誕生了微信公眾閱讀平臺、閱讀器等諸多被廣大用戶所接受和推崇的閱讀產品。網絡化閱讀的優點有:攜帶方便、獲取知識速度快、內容量大、范圍廣、閱讀時間和地點不受限制等。移動圖書館、數字圖書館、智慧圖書館的出現使圖書館接入了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的平臺,大學生更愿意在“移動中”閱讀。紙質圖書雖繼續占據主導,但電子書等也在互聯網的推動下日益受到追捧,大學生更易接受電子閱讀方式。據《中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狀況調查結果》顯示:高達73%的大學生經常利用網絡搜索引擎而不是去圖書館查找各種學習資料。
(二)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的閱讀習慣:短閱讀成為趨勢,快餐化、淺閱讀成為習慣。互聯網帶來的快捷性、廣泛性、知識資源的復雜性對大學生的各方面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對大學生的傳統閱讀習慣、閱讀內容產生很大的沖擊。大學生逐漸失去對傳統的長篇閱讀的耐心和毅力,取而代之的則是利用互聯網進行短閱讀:喜歡看“短平快”的信息,希望從最短的文字中捕捉最大的信息量;容易被標題吸引,習慣于標題式地泛泛瀏覽而不愿深入閱讀和思考;閱讀內容傾向于刺激性和趣味性。互聯網瀏覽的一個負面特征是娛樂化、淺層化、碎片化。受其影響,在信息的選擇和閱讀上,互聯網用戶普遍呈現出“快餐化”和“淺閱讀”的特征。
(三)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的閱讀目的更明確。大學生活豐富多彩,獲取信息的途徑不一定非靠閱讀。面對各種誘惑,大學生的閱讀時間明顯減少,不再僅是通過閱讀來充實自身的精神需求,不少大學生是在論文撰寫的壓力下進行閱讀,大學生的閱讀目的比以往更加明確,在本專業的閱讀中,很難講求閱讀的精度和廣度,往往論文完結就不再進行相關的閱讀。另外,在信息資源極度膨脹的互聯網時代,大學生不是找不到資源、學不到知識,而是難以找到滿足自己精準需求的知識資源;同時,大學生常常滿足于他人總結的二手資料,而缺乏去收集一手資料的能力和動力,這促使大學生對閱讀的目的性更明確。面對新情況和出現的新問題,高校圖書館紛紛在資源結構、服務形態、技術運用等方面采取措施來適應讀者的需求,如采購大量數字圖書和音頻視頻,建立數字圖書館,成立電子閱覽室,建立以電子閱讀為基礎的文獻信息網絡平臺,加大數據資源的引進力度,等等。采取的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高校師生對圖書館的需求。但是讀者的需求千差萬別,為了最大限度地服務讀者,高校圖書館應該不斷采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來提高服務質量,最科學和最人性化地滿足讀者需求。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對社會各方面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對高校圖書館也不例外。在現階段,把互聯網的最新發展成果和高校圖書館的具體實際情況相結合,成為解決現實問題的很好的途徑。
(一)高校圖書館應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高校圖書館是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高校師生這一特定的服務群體,使它不可避免地要適應社會大環境的發展變化,緊隨社會發展的步伐,積極主動地應用新技術、新方法來完善和優化自身現有的服務體系和服務方法。當前,讀者利用網絡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不僅僅是通過對圖書館傳統的紙質圖書文獻進行借閱來獲取所需要的信息,對高校圖書館來講,在不斷充實館藏文獻資源的情況下,在服務方式方法上也要有所創新,提供更加優質的緊跟時代發展的服務來滿足高校師生在學習科研等方面的需要。在整合讀者的各方面需求上,大數據可通過統計分析模型、借閱分析模型、預測模型等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大數據可幫助和促進高校圖書館優化館藏和資源整合,從而制定出個性化服務項目和科學合理的對策。利用好大數據資源,不僅能提高高校圖書館的服務水平,科學合理地構建新型知識服務體系,同時還能促進高校圖書館各方面業務緊跟時代發展。
(二)高校圖書館應積極利用互聯網云計算技術。云計算是數據密集型的超級計算,是在網格計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計算方式和計算模型。它依托互聯網技術、數據存儲技術及數據管理技術,具有分布式存儲和計算,以及高擴展性、高可用性、高性價比、用戶友好性等優點。這種云計算方式影響了互聯網的運作和服務模式,高校圖書館也應該積極主動地利用這種新技術,使之在管理、運作和服務方式等方面發生巨大的改變。云計算能夠降低高校圖書館的數字化建設、運行及維護成本,并能提高服務水平。它還可以通過構建“高校圖書館云”,讓讀者隨時隨地都能查到自己想要的數據信息,這有利于提升資源共享的水平。它還能夠建立城市的“云閱讀”體系,構建高校圖書館與其它圖書館的互通互聯、共建共享服務體系,使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對象更廣,這有利于高校圖書館擺脫傳統的服務模式,提供跨區域、跨領域的服務體系,為讀者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務。
(三)高校圖書館還應充分利用互聯網中的物聯網技術。所謂物聯網,是指以互聯網為依托,能夠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連接任何人或任何物品。它的核心內涵,是物與物、人與物之間的信息交互。作為高校圖書館,其最終表現仍是人與物之間、物與物之間的信息交換或信息互通。在日常的資源查詢、館藏借閱、證卡服務等事務中,都能夠利用物聯網技術來不斷完善。物聯網技術能夠使各種信息融入到高校圖書館之中,讀者能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通過多種渠道即時訪問高校圖書館資源。電腦、手機等設備組成較為龐大的互聯網絡,實時對館藏資源、數據庫電子資源、虛擬信息資源以及圖書館運行狀態和讀者的需求等相關信息進行深度的感知與測量,同時進行智能化分析,提出更為科學合理的方案,以便更好地服務于讀者。
圖書館作為人類知識儲存的寶庫,從誕生的那天起,就不斷地適應社會的發展,采用新技術,更好地保存信息服務讀者。現在,圖書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積極更主動地利用新科技來完善自己。互聯網的發展對高校圖書館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高校圖書館應積極利用互聯網發展的新技術為圖書館事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