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指出,前進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全面認識和有力應對一些重大風險挑戰。隨著高校科研能力的逐步提升,越來越多的涉密項目進入高校,高校在迎接機遇和收益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新時期高校的保密工作一般涉及如下幾個方面:
(一)機要文件及其派生的國家秘密。國家各級黨委、政府會根據業務要求發放大量涉密文件,學校在落實文件精神時,會結合學校實際情況派生出不同等級的涉密文件。
(二)各類招生考試中產生的秘密。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高校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自主招生入學考試、研究生入學考試等國家級考試中均會產生大量國家秘密。
(三)單位內部業務部門產生的本單位秘密。在高校運轉過程中,人事招聘、干部選拔、職稱評定、組織機構調整、外事接待等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保密要求。為了學校的平穩發展,在不宜公開前,這些事項均屬于內部秘密。
高校的特殊性導致了高校保密工作的開展與其他企業或科研院所不同。高校業務職能多樣,包含教育教學工作、黨政管理工作及其他社會工作;高校人員環境復雜,通常為開放式校園,人員流動性極大,教師、學生、國際師生、各類工勤人員、社會人員來往交織紛繁復雜;高校涉密工作分散,各個涉密場所不能集中規劃管理。
當前高校保密工作一般會存在如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是缺乏“頂層設計”,缺乏對保密工作的宏觀統籌。對保密工作的各方面、各層次、各要素缺乏整體規劃,不能夠集中有效資源。二是忽略基礎建設,隨取隨用現象明顯。高校的保密工作通常只關注操作部分,實用主義傾向嚴重,缺乏制度建設,導致各部門之間保密工作缺乏依據、互相不協調,不能形成整體合力。三是涉密人員不特殊、不重要。高校工作中,往往忽略了涉密人員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涉密人員及涉密等級確定以后,沒有持續動態化管理,導致關鍵環節疏漏,甚至釀成大禍。
結合高校特點,做好保密工作全程化管理,需要從以下幾個關鍵環節入手:
(一)加強保密工作的頂層設計。從上到下牢固樹立“保密工作無小事,細小之處見成敗”的意識,時刻繃緊保密這根弦。建立完善的保密制度體系,統籌做好涉密人員、涉密載體、信息設備等管理工作,依靠制度來管人、根據制度來做事、依照制度評獎懲。
(二)全員提升保密意識。要引導全校師生從思想上深刻認識新時期保密工作的極端重要性。不斷學習《保密法》等相關保密規章制度,邀請上級部門、保密專家開展講座、培訓,觀看保密警示片,參觀保密實訓平臺,多渠道、多形式深入開展保密教育工作,行程保密教育大格局,要做到不該說的不說,不該發的不發,筑牢師生思想防線。
(三)強化責任落實。提高涉密人員的責任意識,明確保密崗位職責,切實做好保密工作。學校領導和各涉密部門負責人嚴格按照保密工作相關條例的要求履行保密工作,承擔相關責任。
(四)前移防范關口,做好高校涉密人員的管理工作。涉密人員是黨和國家特殊的人力資源,直接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要創新多種形式,深化保密宣傳教育,規范管理流程,做好涉密人員從上崗至離崗的周期化管理,建立獎懲制度,落實責任、保障權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期,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保密工作必須服務和服從于這個大局,切實增強新時期高校保密工作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著力加強黨對保密工作的領導,著力加強保密干部隊伍建設,打造新時期維護黨和國家秘密安全的牢固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