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偉
玉米又稱苞谷,是一年生禾木科草本植物,是我國四大糧食作物之一,在化工方面有一定的使用價值,也能夠被歸屬于經濟作物一類。玉米具有較強的耐旱、耐貧瘠、耐寒能力,在各省市地區均有種植,玉米除了果實能夠作為人類主食外,其莖葉也是養殖業重要的飼料來源,是化工、醫療等行業的重要原料之一,是一種豐富、易得、廉價的資源,未來前景廣闊。我國種植玉米的歷史比較悠久,形成了一套傳統的栽培和管理技術,隨著市場需求量的增加,對農作物農殘藥留的要求提高,病蟲害爆發越來越頻繁,傳統栽培管理技術逐漸不適用,發展和應用新的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管理技術十分有必要。本文從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兩方面入手進行分析和探討,希望可以為提高玉米產量、質量提供一些思路和參考。
1、玉米栽培技術
(1) 篩選優秀的玉米種子
種子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并且影響著農民在種植過程中的成本消耗。因此,農民在栽培玉米前,要先把玉米種子篩選工作做好。玉米種子的篩選有兩個方面,第一是選擇種子的種類,即根據種植地區的氣候環境、土壤環境、病蟲害爆發規律去選擇合適的玉米品種,病蟲害嚴重的地區選擇抗病性較高的品種,土壤環境較為貧瘠、干旱的地區選擇耐旱性、耐貧瘠性更優秀的品種。第二是對已購買的種子優中選優,國家正規種子銷售點銷售的種子純凈度、發芽率都比較高,農民不要貪圖便宜去不正規的銷售點購買,避免不必要的資金損失;購買回來的種子還需要經過一輪挑選,選用沒有病蟲害痕跡、表皮完整、顆粒飽滿、重量大的種子進行晾曬種植,這樣可以有效提高玉米種子的發芽率和成活率。
(2) 為玉米種植準備土地
玉米本身具有較強的耐貧瘠能力,對土壤環境的適應性很強,但我們為了追求更高的產量,必然要盡可能的改造土壤狀態,提高土壤的肥力、通透性、保水性和排水性,盡可能滿足玉米的生長需求。首先,要選擇一塊地勢較為平坦、土壤深厚、有一定肥力的土地,在此基礎上進行疏松、施肥、保水,滿足玉米對于土壤的要求。其次,土地選擇好后要開始進行整地,整地的標準是地面平整、土壤疏松、打破犁底層、沒有明顯的大土塊,為玉米種子的發芽、生根、生長奠定基礎。
(3) 玉米栽培管理
在農業機械大面積推廣應用的當下,玉米機播種已經成為流行,相較于人工播種而言,機播的播種深度、播種效率都更高,能夠有效避免重復播種、漏播等問題。傳統的玉米時間在每年4月中下旬到5月中下旬的一個月中,但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與其說在固定的時間播種,不如說是在固定的溫度播種。由于全球大環境的變化和影響,我國范圍內的氣候也存在變化,以黃龍縣地區為例,溫暖的冬季,酷熱的夏季,連續高溫無雨或降雨,已經在很大程度影響了農業生產的進行,傳統農業生產時間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生產需求。玉米的播種時間應根據溫度的變化來進行,保證玉米播種的適時。
(4)玉米種植的密植技術
密植是現代農業生產的重要環節,合理的密植能夠在保證農作物健康成長的同時有效提高玉米的畝產量,提高農民的生產利潤。根據現代農業種植實踐結果分析可知,玉米合理密植時的最佳株距是35~40cm,農民可以在苗出齊后進行合理的間苗,提高玉米植株的密植程度,達到最佳的株距,提高玉米的畝產量。在種植玉米過程中,農民要全面掌握土地的狀態,若土壤比較疏松,則可以適當提高密度,若土壤比較緊實,則需要適當降低密度。
(5)玉米種植期間的除草管理
除草是農業生產中十分重要的工序之一,關系到玉米植株根系的延伸空間,關系到玉米植株能夠從土壤中吸取的營養,若雜草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必然會影響玉米植株的長勢,影響最終的玉米畝產量。目前,玉米栽培過程中常見的除草方式是化學除草,出苗前封閉、出苗后清除都可以達到除草的目標,為玉米植株爭取充足的成長空間。
2、玉米栽培過程中的病蟲害防治
(1) 玉米的常見病害防治
玉米常見的病害有很多,大斑病、小斑病等都是對玉米產量影響較大的病害,需要農民在玉米栽培過程中做好預防工作,并定期在田間巡視,及時發現玉米植株上表現出的病癥,并進行相應的用藥治療。以玉米大斑病為例,玉米大斑病是病癥主要表現在葉片、葉鞘、苞葉上的病害,通過對莖葉的侵害逐漸影響到玉米植株正常的光合作用,對玉米栽培的影響很大。大斑病的表現是葉片等部位出現長方形、黃灰褐色斑塊,后期病斑處出現縱裂,葉片枯黃枯死。大斑病的發病原因是環境的潮濕導致靠近地面的葉片發病,因此,保持合理的密植距離,提高田間通風效率,避免田間積水,都是十分重要的大斑病預防措施。病害的出現于玉米植株本身的抗病能力有限不無關系,因此,農民要合理追加磷鉀肥,逐步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甲基硫菌靈、百菌清等藥物可以作為預防藥劑,農民可以每10d為玉米噴施1次,連續噴施2~3次,可有效抑制病害的出現。
(2) 玉米的常見蟲害防治
玉米螟是玉米栽培過程中十分常見的一種蟲害,在世界范圍內分布十分廣泛,也視為世界性害蟲。玉米螟又稱鉆心蟲,以多種農作物為食,對玉米的傷害最大,春玉米的一般減產率可達10%,夏玉米的一般減產率可達25%。玉米螟通常存在于植株莖稈中,破壞植株的養分運輸系統,必須受到農民的重視。防治玉米螟,可以用白僵菌、蘇云金桿菌、赤眼蜂,也可以借助黑光燈、性誘劑進行誘殺,還可以借助辛硫磷和新硫酸乳劑等藥劑進行防治,有效降低玉米螟的單位面積數量,降低蟲害。
(作者單位:715700 陜西省黃龍縣石堡鎮經濟綜合服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