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燕
在上級各部門的幫助指導及有關部門的配合支持下,在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一中、二中、三中全會精神過程中,圍繞全鎮產業發展計劃和農牧民增收目標,按照有關文件精神要求,打好產業脫貧這張王牌,經過一系列扎實的前期工作,使納浪鎮鎮主導產業生產勢頭良好、繼續保持穩步健康的發展,為了使納浪鎮主導產業向更好的方向發展,經鎮黨委、政府研究,特成立督察組對納浪鎮鎮主導產業進行自查,現將自查情況匯報如下:
1、基本情況
納浪鎮位于卓尼縣城東南部35公里處,東與岷縣西寨鎮毗鄰,北與臨潭縣洮濱鎮隔河相望,南與迭部縣接壤,岷合二級路縱貫全鎮。全鎮總面積238.066平方公里,草場面積有10.2萬畝,林地面積21038畝。耕地7606.25畝,人均占有耕地1.01畝。氣候溫和,年最高氣溫28攝氏度,最低氣溫零下15度,平均氣溫6.5攝氏度。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馬鈴薯、青稞、大豆;主要經濟作物有當歸、黃芪、黨參、油菜等。養殖業主要養殖牦牛、藏羊,經濟收入主要以勞務輸轉為主。
2、發展狀況
納浪鎮氣候溫和,耕地平坦肥沃,多臨近水源,便于灌溉;同時有納浪溝、西尼溝、大板子溝、朝溝等大面積草場,水草豐美,宜農宜牧,所以,種植業和養殖業都有良好的發展。
(1)種植業方面:納浪鎮主要以種植中藥材和設施蔬菜為主,中藥材種植品種有當歸、黃芪、黨參等3大類。尤其以發展當歸、黃芪等道地藥材為主。由于科技水平低、群眾觀念陳舊,管理理念落后,且藥材種植年限長、產業結構單一,導致納浪鎮大多數土地土壤退化,產值降低。加之群眾單戶種植難以形成規模,機械化程度低,人力物力耗費大,產出比不高,全鎮共注冊種植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8個,但在帶動農戶發展方面收效甚微,今年以來,依托縣農牧林業局特色產業發展助推脫貧攻堅項目資金,集中力量扶持村級集體經濟公司和有發展潛力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戶形成規模化發展已初見希望。
(2)養殖業方面:納浪鎮傳統養殖業主要以養殖牦牛、藏羊為主,成立養殖專業合作社30個,其中發展勢頭較好的有5個,依托“2016年退牧還草工程設施棚圈建設項目”,建成的標準化養殖暖棚有88座。受自然條件和生產經營模式制約,納浪鎮鎮養殖業發展緩慢、產值低,難以形成規模化養殖,難以與市場接軌,今年以來,在主導產業脫貧的大環境下,各村積極培育有發展有潛力的養殖專業合作社,積極引進新品種,加強標準化養殖場地建設,力爭形成規模化養殖,引進畜產品初加工技術,全力打造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發展模式,大力提高農牧民群眾收入。
3、采取的措施
(1)加強領導,明確責任
成立了由鎮政府鎮長任組長,分管副鎮長任副組長的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形成了一把手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格局。
(2)合理利用產業扶貧資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目前,全鎮七個行政村均已成立村級集體經濟公司,根據縣農牧林業局“特色產業發展助推脫貧攻堅”項目,全鎮322戶未脫貧戶每戶2萬元產業扶持資金,已按照貧困戶入股的形式注入村級集體經濟公司,公司依托自身或旗下合作社發展種養殖產業,逐步形成規模化生產,年底通過與農戶簽訂的入股分紅協議向貧困戶分紅,增加貧困戶收益,達到產業扶貧的目的。
(3)發動群眾,依靠群眾
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群眾積極參與產業發展,同時,加強科技培訓,不斷增強群眾的科技意識,提升產業化水平。
4、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在上級各部門的關心、幫助和支持下,全鎮產業發展取得了新進展,但由于基礎差、底子薄,受自然、社會等因素的制約,產業發展仍然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
(1)基礎設施薄弱,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低
無論農田水利還是養殖牧場,基礎設施建設都相對薄弱,春季暴雨、洪水、泥石流,冬季雪災、霜凍,已目前的條件根本無力抵擋,導致納浪鎮們的產業發展經常遭受巨大損失。
(2)群眾觀念落后,市場經濟意識淡薄
群眾文化素養低,觀念落后,接受新科技能力差,滿足于傳統勞作收入,只求自給自足,不思發展壯大,缺乏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和意識,難以形成規模產業和品牌產業。
(3)缺乏龍頭企業帶動,難以形成規模化經營
雖然各村都成立了集體經濟公司,吸收了貧困戶扶持資金用于發展規模產業,全鎮共成立了48個農牧民專業合作社,但由于種種原因,目前依然沒有一個規模龐大、管理完善、效益良好、能夠引領群眾共同發展的產業基地,這是納浪鎮鎮未來產業發展必須解決的困惑。
5、下一步打算
充分利用國家產業扶持政策,積極調整產業發展思路,不斷創新方式,千方百計加快產業發展步伐。
(1)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加大產業發展扶持力度,依靠科技,加快產業化進程。
(2)注重示范引導,加大扶持力度,集中培育一批高質量的種養業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公司等村辦企業,形成規模化、產業鏈化的產業發展格局,切實搞好科技培訓、信息指導、市場銜接等服務工作,為產業發展提供堅實后盾。
(3)依托政策優勢,打造自主品牌。依托西尼溝村—卓尼縣東大門建設,發展特色旅游產業,形成觀光農業、農畜產品體驗、土著特產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打造優質當歸、綠色牦牛(藏羊)肉、純天然土蜂蜜等自主品牌,提高產業附加值,增加農牧民群眾收入。
(作者單位:747600甘肅省卓尼縣農技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