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文峰
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農村經濟的發展在我國的經濟市場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隨著農村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農村的經濟發展有了明顯的進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時代的需求,農村的生產經營活動已經逐步接近市場化,農村經濟原有的自給經濟也逐漸轉變為商業經濟,農村產品也逐步走向多元化,有通過發展走向小康、富裕的,有仍處于原地踏步的;同時農村集體經濟也隨之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有的地方村集體經濟實力日益壯大,有的變成了“空殼村”。無論發展狀況如何,農村經濟都面臨著一些發展困境與問題。通過深入調查發現,農村經濟發展可以說仍存在不少問題與瓶頸急需解決與突破。
一、農村經濟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與困境。
1、農產品的競爭力不足。國外農產品的流入、國內農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和農業生產技術的極大提高使得農產品豐富起來,但也出現階段性、地域性的不平衡。首先表現在農產品生產盲目擴大或縮小,農產品市場供應及農產品價格像“過山車”一樣,“菜賤”傷農的現象經常性出現,致使產生“重產量輕質量”失去了品質競爭力;其次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程度低,使同一種農產品(特別是蔬菜)生產出自千家萬戶,品質高低不一,規格不一等等現象,農產品產量提高很多,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2、農業科技推廣滯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滯后。一方面農業科技的發展和創新在科研部門如“雨后春筍”般的出現,然而到了地方推廣極為困難,農民認識過程低效,推廣部門害怕被農民利益“欲望”綁架。好的技術、良種、良法到農民接受后,成為過時的科技。另一方面農村農業產業結構落后,農業的經濟結構生產不合理,缺乏有特色的主產品,很難發展農村特色,在向外拓展農產品市場存在很多阻礙。
3、農業結構不合理、農業生產收入低、經濟效益低下。近幾年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農產品供求發生了變化,農業產業結構跟不上供求變化,導致農產品“賤價無市”造成農村收入偏低,這種普遍的現象雖然是有多種因素構成的,但是從產業結構分析是科技與生產結合不夠充分,忽視了市場需求;另一方面從農村內部來看,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而農村目前在生產第一線的50/60人員占大多數,接受新知識新事物的思維不高,一些新的市場行為接受不了。如:新的蔬菜品種推廣、新的種植模式等在他們中很難推行。
4、是農村集體經濟實力不強。隨著農村多元化的發展,在工業不發達的地方,村集體經濟收入越來越薄弱,有的基本上是“空殼村”,這樣使村集體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及對經濟發展的“話語權”極為弱化,致使村集體引領發展經濟的動能不足。通過我們調查,我們縣700多個行政村有60%以上村集體經濟薄弱,有的負債累累,有的連辦公費用都無法維持,嚴重的制約農村經濟的發展。
5、農業生產的投入力度長期不足。農村的經濟發展落后,與農村方面的投資力度離不開關系,一方面是受到資金的限制,一家一戶的經濟力量無法完成大規模的農業投資;其次是科技投入不足,基層農技推廣存在經費不足,設備設施等基礎條件差;最后一方面是缺乏對農業投資的吸引力。
二、解決問題的途徑探析。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時代的需求,農村的生產經營活動推向市場化的今天,社會需求打破了原來的固有的模式,將農村經濟原有的自給經濟也逐漸轉變為商業經濟,農村產品也逐步走向多元化。增加農民的收入,推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步伐。淺談以下幾點:
一是要改善農村思想。要想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步伐,首先要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改善農民的思想,提高農民的科技思想,政府要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大力培育職業農民,投入生產的隊伍中去,集體建設好的農村思想。要加大培訓力度,建立“土秀才”“土專家”“鴻雁人才”評選機制,通過他們示范帶動廣大農民學習科學技術,從而提高農民的生產科技水平,為建設新農村打下堅實的基礎。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術、市場意識以及科技意識,使得農村經濟發展快速有效,每一家都為新生活而努力,推進新農村的建設,進而提高農民的生產水平。如山東蘭陵縣推行的“四雁工程”實施一年來,加快了農村思想的改善,以“頭雁”為引領;“歸雁”帶新思維及資本;“鴻雁”做示范引導;“雁陣”為基地的方式極大的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
二是結合農業項目,重點打造好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近幾年隨著中央對農業加大投資政策。對于這種機遇基層組織應做好充分研究,怎樣即完成國家的政策支持,又能把資金用在農村農業生產的“刀刃”上,使之發揮最大效能。如:高標農田建設項目、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千億斤糧食項目等等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建設。引進先進的農業
三是挖掘、清理農村“三資”結合村集體“統”的功能優勢,增強村集體“開源造血”功能。隨著農村家庭聯產責任制的實施,村集體經濟的監督機制隨之減弱,村集體的資產、資金、資源等“三資”出現了極大的流失,據調查,70%的村莊存在,有的“白白送人”有的一畝山場一年承包費5元錢等等現象。清理收繳這部分資產是當下村集體經濟“開源”的著力點。用“開源”進行與國家發展農業“一村一品”、田園綜合體、鄉村旅游等政策進行因地制宜的銜接,隨需漸進的有步驟的發展來實現村集體“造血”功能,從而壯大集體經濟。如:我縣進行的“三資”清理來看,村集體的“三荒”、塘汪、“自留地”等等數量驚人,有的村清出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
四是打造農業“品牌”、發展創新農業,實現農業的增效提質。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好品質的產品逐漸成為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享受,同時“品牌”產品在人們印象中富含品質、品行、綠色、安全的價值“符號”,品牌產品是農業發展的根本之路,也是人們日益需求的目標食物。鼓勵農業生產者加大創新,摒棄“量”追求“品”是實現農業增效提質的新的“點”。如同樣的泥猴桃品質品行基本一樣,標注新西蘭產品一個價格是我們市場一公斤以上的價格。
(作者單位: 277700 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