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菊霞
周至縣財政局、縣整合辦相關工作人員會同市財政局一行,赴商洛市柞水縣、銅川市宜君縣學習考察涉農整合工作。通過座談交流、查閱資料、實地考察等方式,參觀了柞水縣、宜君縣整合項目實施點,全面了解了柞水縣、宜君縣涉農整合工作基本情況及主要做法,為進一步做好我縣涉農整合工作、打贏脫貧攻堅摘帽戰提供了借鑒。現將此次學習考察情況匯報如下:
1、柞水縣、宜君縣縣情概況及涉農整合工作情況
(1)柞水縣。柞水縣位于秦嶺南麓,是一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區縣,礦產、植物、水資源豐富,素有“天然氧吧、城市之肺”之稱,被譽為“終南首邑,山水畫廊”。但經濟總量相對較小、縣級財力匱乏、農業人口比重較大,為了使自身涉農整合工作順利進行,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了符合自身的“一個目標引領,兩類項目支撐,三項機制保障,四種模式推進,五大轉變提升”涉農整合工作思路,為促進脫貧攻堅做出了積極貢獻。一個目標是指“脫貧摘帽”目標;兩類項目是指產業類項目和基礎設施類項目;三項機制是指,一是健全組織領導機制,二是健全資金管理機制,三是健全監督檢查機制;四種模式是指,一是實行產業整合模式,按全縣抓主導、區域抓特色的要求,整合各類資金支持“一村一品”發展,支持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畜牧養殖等農民增收項目,扶持農副產品加工銷售龍頭企業,加速農業產業化進程。二是實行區域整合模式,依據柞水縣三大流域的自然、資源條件和發展基礎,因地制宜確定了區域發展的重點布局。三是實行內容整合模式,把投向相近、目標一致、不同渠道的涉農項目資金分類進行統籌歸并,發揮項目的聚集效應。四是實行“三帶一創”模式,大力實施龍頭企業帶動、專業合作社帶動、產業大戶帶動和創新金融惠普產業扶持的“三帶一創”模式;五大轉變即涉農資金投入由簡單捆綁到“政府引導、財政牽頭、部門聯動、社會參與”整合機制轉變;涉農項目實施由縣政府分管領導單一抓向縣級領導齊抓共管轉變;涉農項目由批而不管向“科學規劃定項目,派駐監督員管項目,通過決算審項目,社會效應評項目”的規范化管理轉變;整合方式由單一的項目扶持向財政貼息、以獎(物)代補、規劃引導、先建后補、獎補結合等多種方式并舉轉變。例如,以“兩類”項目為支撐,大力實施脫貧攻堅工程,扶持一大批龍頭企業。西川村更是圍繞“休閑大農業,脫貧主戰場”,通過“貧困戶+產業園區”“貧困戶+孵化基地+產業園區”的模式,打造西川農業田園綜合體,項目總投資1.2億元,規劃總面積1350畝,核心區已建成木耳生產車間5100平方米,菌苞生產線二條,為群眾提供就業崗位780個,示范帶動600戶貧困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
(2)宜君縣。宜君縣為秦嶺以北最大的一塊綠洲,氣候宜人,具有發展生態避暑旅游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同時宜君的農產品豐富,縣域內大量種植了玉米和核桃等,被譽為“中國核桃之鄉”。宜君縣為推進涉農整合工作,一是成立了工作機構,明確了工作職責。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各涉農整合部門為成員的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工作領導小組,同時設立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工作辦公室;二是不斷完善制度,確保各項工作有力開展。制定了涉農資金整合實施管理制度、涉農資金整合管理制度和涉農資金整合監管制度,同時做好績效評價工作.三是建立項目庫,嚴格審定項目納入編制方案。召開建立項目庫聯席會議,層層篩選,確保每個項目以扶貧為主、以脫貧為終、與脫貧有關。涉農資金整合實施方案以脫貧為目的、以農業產業發展為目標,以改善貧困村基礎設施為核心,全面圍繞脫貧建立。四是理順資金撥付流程。設立涉農資金整合專戶,打破行業歸口管理資金界限,將各渠道下達的統籌整合范圍內的資金,統一撥付專戶實行專賬核算,同時不要求資金與原有的歸口項目資金管理部門一一對應。規范資金管理使用流程,項目主管部門依據項目建設進度每月10日前,向縣資金整合辦提交資金申請報告,縣資金整合辦匯總各部門資金需求結合上級整合資金到位情況,向縣政府常務會議提交資金安排的提案上會研究,政府常務會議研究通過后,按照指揮部批復將整合資金撥付相關部門;五是加快資金支出進度,加強資金監管力度。項目主管部門要嚴格按照《宜君縣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關于進一步推動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改革的通知》和《關于加快財政扶貧資金專項資金支出進度的督辦通知》要求,在保證資金安全、規范使用的前提下,按照項目實施進度加快資金報賬。同時由財政局組織相關部門進行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專項檢查,對各類檢查、審計中發現問題的項目主管,要求限期整改。資金的使用情況,還要在政府網站、報刊媒體等進行公開、公示;六是扎實開展績效評價工作。提前向縣政府領導匯報,由政府常務會統一安排,下發相關前期準備工作通知,各有關部門根據省市績效評價工作要求,對照省市績效評價指標標準逐一完善資料。為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和杠桿作用,撬動更多金融資本參與脫貧攻堅項目建設,全面提升整合效益。組建成立宜君縣哭泉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打造旱作梯田景區、動漫花溪谷景區,“采取政府委托、企業運作、政府給予適當補貼”的方式,集“觀光農業、攝影采風、休閑養生、度假購物、民俗體驗”為特色的三產融合發展格局。景區發展與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有效融合,形成了“一股三帶”的旅游扶貧模式。其中,財政投入專項資金1683.8萬元,2017年,景區收入及合作經營收入183萬元,已為全縣6鎮1鄉1個街辦共計76個行政村1179戶貧困戶實現分紅176.85萬元。
2、柞水縣、宜君縣涉農整合工作主要經驗
(1)領導重視,齊抓共管,建立成熟可行項目庫。圍繞“十三五”脫貧攻堅總體規劃,編制分年度脫貧攻堅計劃,定期通過政府召開項目庫聯席會議,研究分年度脫貧攻堅補短板項目,確保每一個項目圍繞年度脫貧攻堅計劃實施。
(2)制度健全,運行流暢,涉農資金管理有據可依。圍繞涉農資金整合,制定了《涉農整合資金管理辦法》、《整合資金報帳管理辦法》、《整合資金工作考核辦法》、《整合資金項目操作流程》、《整合資金項目驗收辦法》等一系列管理辦法,為涉農資金的管理使用明確了方向。
(3)夯實責任,強化考核,確保項目高質量實施。政府牽頭,進一步明確各部門職責,強化項目考核考評,健全監督檢查辦法,確保項目高質量實施。
3、我縣涉農整合工作存在的問題
對比柞水縣、宜君縣涉農整合工作基本情況及主要經驗,我縣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項目庫不完善,項目編制質量不高。有些項目不具體、不明確、操作性不強,導致資金等項目,有些項目資金已下達,但實施難度大,導致資金滯留。如63個脫貧退出村村集體經濟組織每村50萬元共計3150萬元項目, 21個美麗鄉村每村100萬元共計2100萬元項目, 107個省定貧困村、竹峪丹陽、駱峪黃灣、馬召辛口、集賢金鳳四個移民社區3938.3萬元光伏發電項目, 2700萬元農業綜合開發優勢特色產業園區建設項目等。
(2)對建立行業部門的脫貧攻堅項目庫不夠重視,項目的隨意性大。各職能部門有項目需求時,才申請領導小組批復項目,沒有在年初涉農整合資金實施方案中選擇項目,導致年中方案調整較大,影響年終績效考評打分。
(3)責任部門對整合資金支出進度及使用績效承擔的主體責任履行不夠。項目責任部門及項目實施單位對項目建設不夠重視,自認為整合資金項目計劃已批復,整合資金已下達到本部門,項目實施緩慢,資金支出緩慢,有些項目可能無法實施,導致資金閑置、滯留。
4、加強我縣涉農整合資金管理的建議
(1)政府主導,規劃引領。根據我縣脫貧攻堅規劃,各行業部門應建立脫貧攻堅分年度計劃和項目庫。縣政府定期召開專題會議,對各行業部門建立的項目庫進行研究、討論。規避多途徑、多渠道無序申報涉農整合項目,避免重復建設。
(2)科學申報,建立項目庫。通過村級審報脫貧需求項目、鎮上對項目真實性、必要性審核,項目主管部門對項目科學性、合規性、可行性進行審核,建立行業部門脫貧攻堅項目庫。各行業部門脫貧攻堅項目庫要與年度脫貧計劃有效銜接。通過預算評審制、聯評聯審制,結合脫貧攻堅規劃及資金計劃,合理確定我縣項目庫規模,報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研究確定擬入庫項目,建立我縣脫貧攻堅項目庫。
(3)突出重點,科學編制方案。以脫貧攻堅為重點,根據我縣年度脫貧任務及鞏固退脫成效需要,圍繞我縣壯大優勢特色產業、鄉村旅游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等長效產業,把發展我縣的主導產業的大項目、脫貧成效明顯的項目、貧困戶真正受益的項目編入方案,發揮整合資金的聚集效應。
(4)完善制度,強化監督管理。進一步完善《周至縣統籌整合使用財政資金管理辦法(試行)》、扶貧專項資金督導檢查工作制度和績效評價工作制度等,使整合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通過檢查,規范項目資金的使用,保障資金安全。通過績效管理,倒逼進度、倒逼質量、倒逼責任,確保整合資金發揮預期效益。
(5)建立涉農整合資金績效評價制、決算審計制。對涉農整合資金安排的項目資金,由縣扶貧、財政部門組織相關部門對財政涉農整合資金的支出進度、資金管理情況、公告公示、資金精準使用、項目實施效果、整合資金使用效果等進行績效考評。財政涉農整合資金項目竣工后,審計部門應對項目的工程結算、財務決算、項目投資評審等進行決算審計。
(6)建立涉農整合資金考核獎懲機制。建議縣政府將整合資金績效評價納入年度目標考評,將考評結果在全縣范圍內予以通報,對考評達到A、B級的部門或單位給予一定的資金獎勵,對考評為C級以下的部門或單位在全縣予以通報批評,排名后三位的進行約談。
(作者單位: 710400 陜西省周至縣農廣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