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瑩
【內容摘要】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持續深入,初中語文教育過程中對于學生的個體化成長、身心健康狀態的重視度也在隨之提升,教育過程中的生態系統構建是對學生自我價值、學習意識的一種高度重視。對此,為了更好的提高初中教育水平,本文簡要分析初中語文課堂生態教學,希望可以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論性幫助。
【關鍵詞】初中語文 ?課堂教學 ?生態教學
引言
初中語文教育屬于一個系統化的教育階段,同時也是一個具備開放、動態以及發展性的生態系統,其具備教育生態系統的共同特質,例如作為主要因素的教育與學生的共同生存,相互制約與共同發展。課堂教學的效果會因為生態系統中的不同因素而形成變化。語文教學本身具備工具性、人文性的特性,這也決定了語文課堂教學生態的情境性、互動性、共生性。對此,探討初中語文課堂生態教學具備顯著教育價值。
一、生態系統的情境性
情境性主要是指可以促使人形成情感變化的自然環境或具體社會環境,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情境主要是指為了更好的實現課堂教學目標,教師圍繞著教材與學生的興趣創建的趣味性教學環境,促使學生可以更好的實現情感的體驗,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普遍是采取口述性的方法進行教學,教學過程嚴重缺乏多樣性與豐富性,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思維的培養難度也就更高。在語文教學當中合理應用多種類型的形象、直觀性的教學手段與方法可以創建更加豐富的教學情境,并有利于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協同化運作,進而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展①。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種途徑創新教學方法,下面提出幾種可以應用在幾乎所有師生中的教學方法。
首先,應用圖文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應用插圖、掛圖等方式提高學生對于內容的形象性理解,大多數的教學內容都可以借助畫面直接性的表現在學生面前,例如在《中國石拱橋》這一課程的教學當中學生可能沒有見過盧溝橋或趙州橋,所以并不知道“肩”、“小拱”等空間形象,這也導致學生對于石刻獅子的理解較為模糊。此時借助插圖的方式可以讓學生直接觀看這一些建筑,從而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其次,借助課件進行優化教學。借助信息化媒介的方式播放相應的視頻、音頻以及圖片,播放關于“石拱橋”的視頻,借助視聽結合的方式讓學生的腦海當中展現一幅造橋與用橋的圖畫,從而提高教學效果,讓學生聯想到相應的畫面從而實現想象力的啟發目的。
二、生態系統的互動性
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生態系統與其他的生態系統相同,都具備動態化的互動性。一方面語文課堂教學中生態系統會因為外部系統的影響而發生改變。另一方面語文課堂教學中生態系統的內部生態因子之間會呈現出信息與情感的交流。語文課堂教學當中所恒泰系統的互動性主要體現在師生之間的互動。初中語文是為學生打基礎的一門課程,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建立學生的文學認識以及提高素養具有重要的作用,對其以后的發展也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初中生的思想沒有固形,具有活躍的特點,其思維處于開發的狀態,有待加強和接受知識的充實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靈活的知識傳授,而不是呆板的傳授知識的記憶。師生交流互動對于學生思維的開發具有重要的意義,在互動形式上教師應當力求創新,利用多種互動形式開展語文教學③。
例如,在《馬說》這一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閱讀文章,之后提出問題“當下社會中是否存在不被看重的千里馬,如果有,你認為應當如何看待伯樂的作用”。此時可以讓學生以小組方式討論,并進行小組討論結果匯報。在匯報過程中教師應當盡可能保障所有學生都主動有效的參與,確保在交流討論過程中學生的互動有效性,從而提高整體教學質量。
三、生態系統的共生性
在語文課堂教學的生態環境中,語文教師與學生的形態層面上會表現出共生生態,也就是教師的存在會為學生提供條件與依托,而學生的存在則會間接或直接的影響教師的行為模式或思想理念。共生性屬于生態系統中非常重要的特征之一,生態之間的共生關系會涉及到互利與偏利兩種,課堂中主要是以互利關系為主④。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共生性也是體現在師生關系上,師生之間的共生關系屬于互利共生的關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開展知識技能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講解與引導,這也是提高學生生命質量的關鍵。對于教師而言,需要借助相關價值觀的引導促使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成長并獲得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總結
綜上所述,教育生態系統的合理構建與應用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有效方式。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以學生發展規律、學習狀況等因素作為參考,針對性的創建生態系統并進行教學,順應目前課堂改革的趨勢,在回歸教育本質的同時科學配置相關的科學教育要素,促使學生可以實現高效、自主性的學習,從而實現課堂教學質量的持續性提升。
【注釋】
① 陳劍峰. 問題群導學:初中語文生態型課堂建構[J]. 中學語文教學,2017,11(8):17-20.
② 周建標. 基于活動設計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策略[J]. 語文建設,2018,33(10):244-245.
③ 李衛中. 后現代課程觀對初中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的啟示[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23(35):59-60.
④ 劉杰.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當堂檢測”環節的問題及對策[J]. 教學與管理,2017,12(2):37-38.
(作者單位:山東省壽光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