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建新
學成于思而起于疑,事實證明,越是具有突破性的問題,越容易讓學生習過程取得成功,從這個角度來說,初中物理教師給學生安排一定的問題,用問題引導課堂走向,不失為一條帶領學生走向成功的“捷徑”。現以初中物理浮沉知識的課堂教學為例,指出幾種經實踐證明有效的問題引導方案,以供參考。
一、啟發問題在預習引導中的助力作用
我們認為,越是成功的課前預習,越容易讓學生及時進入到理想的學習狀態,而問題則可以成為預習引導過程中的有力武器,幫助學生發現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的關系,或者進入到一個全新的領域而不覺得過于突兀。對于教師來講,應當密切關注預習案中如何插入合理的問題,以便達到使學生發現教學重心的效果。比如當接觸到物體浮沉有關內容之前,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下述問題:阿基米德定律主要講了哪些內容?浮力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對浮力產生影響的因素是什么?浮力大小如何進行計算?等等。而除了教師提出的問題以外,學生也可以發揮出自身的主動性,積極提出新的問題,如把不同物體置于水中,對其在水中所處的狀態進行觀察,思考何為漂浮、何為懸浮,明確物體出現浮沉狀態的條件等。事實證明,此種將問題前置,納入到預習狀態的問題引導型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更為有效地應對復習知識內容,并給舊知識和新知識的銜接奠定了良好條件,特別是在預習活動中安排一些實踐色彩突出的內容,比如在水中置入不同物體的做法,以及相應的歸納與記錄過程,是對學生預習形式多樣化需求的尊重,效果往往比較理想。
二、實踐問題在情境創設中的主要功能
教師利用問題情境,能夠將新課順利囊括其中,實現“思起于問”的理論要求。
為此,教師首先可以創設富于矛盾的情境,用以使初中生天然的好奇心得到滿足。如在進行物體浮沉知識導入任務時,即可以利用實驗導入的策略,給出相應的問題,使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認真觀察:將一個雞蛋放入燒杯之內,向里面加水,然后再加入鹽的時候,雞蛋會逐漸浮起來;而將另一個雞蛋放入另一個燒杯之內,向里面加入液體,雞蛋直接上浮,然后再加入鹽的時候,雞蛋卻逐漸下沉。當觀察到兩種不同的情況后,學生需要回答教師的問題:因何同為雞蛋,后期同樣加鹽,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浮沉結果?以這個問題自然過渡到理論知識的學習。這種做法便是利用看似矛盾的現象,制程了學生更感興趣的情境,易于使學生進入到良好的學習狀態。
除了矛盾情境以外,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提供具有探究功能的情境,用以滿足學生的探究需求,且物理學科本身便具有在實踐中探究的特點,探究可以讓理論知識更好地呈現出來。教學浮沉知識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操作具體的實驗,比如使之在裝有水桶內放入不同物體,包括橡皮、蠟燭、塑料球、有蓋玻璃瓶等,對現象進行充分的觀察和如實的記錄。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把具有分析意義的問題融入其中,用以使學生的分析和歸納能力得到更好發展。比如教師提出問題:為什么物體出現不同的浮沉效果,它除了與物體的質量有關,還與什么有關等。問題的設計要有一定的層次性,在不脫離于情境的前提下,緊密圍繞在物理學科的基本特點旁邊。
三、關聯問題在深化課堂中的突出優勢
問題在深化課堂要求中具有天然的優勢,這是因為一個問題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此問題可以和彼問題相互關聯,共同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現從三個角度對此進行說明。
首先相互關聯的問題能夠讓學生的探究意識得到培養,如前所述,學生在完成動手操作的實驗活動時,利用觀察與分析了解到不同物體的下沉與上浮特征,教師則可以給出一連串問題:對物體處于水中時的受力情況進行分析;明確物體所具有的沉沉條件;如何使物體達到理想的浮或者沉的效果。對于這幾個問題,學生在探究實驗時將進行從淺到深的思考,而當思考有了一些眉目之后,教師則可以繼續追問:如果站在物體受力的視角進行分析,那么不同的方法是如何改變浮力大小的?由此讓學生主動思考浮力的計算公式及其應用原理。
其次相互關聯的問題能夠讓學生主動聯系教材與生活,展現出物理學科的實用價值,特別是當學生完成了課堂上的探究任務以后,可以直接進入到生活化的問題解決過程之中,如分析生活中的浮力運用情況,像小船、氣球等等,并提出可實際操作的生活問題:如果我們把空的牙膏管揉成一團置于水中,它會呈現浮或沉的哪種狀態,如果讓其以中空的形式置于水中,效果又會如何變化?同學們是否可以借助本課所學到的知識對上述現象進行合理解釋呢?
第三,相互關聯的問題能夠讓學生走向學以致用的理想境界,當學生明確了小船、氣球的應用原理之后,教師再次給出更具實用功能的問題:若有一艘輪船,其排水噸位為10000t,則其在一般河水中的排水量是多大,在海水中的排水量是多大?這艘輪船自河水駛入海水,是會出現下沉還是上浮的變化?實際上,這些問題的理解難度并不大,但關鍵在于,這樣的問題是從理論引入生活,使學生走向學以致用狀態的必要做法,一連串問題的提出,將學生的思考范圍大大的拓寬,不再局限于教材狹小的范圍,而有了生活化的空間支持。
我們認為:問題引導型的初中物理課堂方法,會使各個物理活動變得更加生動,活動中的問題或者具有導學的功能,或者具有導思的作用,把課堂點綴得五光十色,異彩紛呈,學生能夠于其中自主研究,無形中拓展了自身的物理綜合能力,這也正是教師所孜孜以求的目標。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四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