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慧
關鍵詞:馬占山;江橋抗戰;歷史背景;重要意義
中圖分類號:K2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9 — 0109 — 04
“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公開侵略中國東北地區,從此中國人民進行了長達14年的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九一八”事變是中日戰爭起點,是中國各族人民在東北地區進行局部抗戰的開端,也是全國各族人民要求政府放棄內戰、一致抗日的開端〔1,2〕。在日本帝國主義侵入東北大地的危難時刻,馬占山率領黑龍江愛國官兵打響了中國軍隊抗擊日本侵略軍的江橋抗戰,雖然江橋抗戰終因敵眾我寡、孤軍無援而失敗,但是馬占山及愛國將士的英勇抗爭可圈可點、可歌可泣,在軍事上首次沉重打擊了日本關東軍的囂張氣焰,為動員全國參加抗日救亡斗爭起了重要的準備作用〔1〕,激勵了中華民族保衛國土、抗擊日寇的勇氣與愛國熱情,
(一)主觀原因
1.馬占山個人性格
江橋抗戰之所以發生,與馬占山將軍的個人性格和抗日態度密不可分。從個人性格上來講,馬占山從小以放馬為生,善騎術, “身不甚高,英姿颯爽。雖貌如書生,而智勇過人。”這是作為對手的日本人對馬占山的評價,當時在黑龍江的土匪中流傳著“爾等若做虧心事,將來必遇馬團長”。 〔3〕,由此可見馬占山的軍人氣質濃厚,性格勇猛,英武威嚴,神姿颯爽,威震一方,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2.馬占山抗日態度
1931年10月8日至10日,危難時刻的馬占山先后被任命為黑河警備司令兼步兵第三旅旅長,并代理黑龍江省政府主席兼任東北邊防軍駐黑龍江軍事總指揮〔4〕。馬占山臨危受命,抗日態度異常明確且堅決, “九一八”事變關東軍的無恥行徑及東北軍不抵抗的恥辱,激發了血性軍人馬占山的愛國激情。馬占山接到任命后,立即率部從黑河乘輪船奔赴齊齊哈爾江橋前線,指揮黑龍江省軍民抗日備戰〔5〕。10月20日舉行了正式就任代理主席職務的典禮,禮儀式上馬占山分析了當前形式,指出了日本帝國主義勢力的侵華野心,認為當今維持地方治安固然重要,但是保衛國土不受外敵入侵更為重要,若是有人想侵犯我國的疆土,擾亂我地的治安,必徹底鏟除之,以盡自己作為一位中國軍人保衛國土之責〔6〕。隨后22日,馬占山發表了《抵抗宣言》“當此國家危難之秋,三省已亡其二,稍有人心者,莫不臥薪嘗膽,誓救危亡,爾后凡侵入我江省境者,勢必決死一戰”〔7〕,再次表達了抗戰到底視死如歸的決心。江橋抗戰爆發后,馬占山更加堅定地表示“守衛國土是我作為中國軍人的天職,自衛戰爭神圣而壯烈。如果國家喪亡,每一個人的小家也不復存在,希望海內外同胞能擔負起‘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大義,動員起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以保衛國土,不要讓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各個擊破,亡我國家。中國軍民應該團結起來保衛國土,保護子孫”〔8〕。由此可見,正是由于有了這樣一群不屈不撓、抗戰衛國的愛國將士,才有了江橋抗戰的壯舉。江橋抗戰真正打響了中國軍隊有組織的大規模抗戰第一槍,馬占山及黑龍江軍官兵所表現出來的首戰精神和不屈的民族意志,已成為那個特定時代的民族記憶,定格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9〕。
(二)客觀原因
1.東北三省領土危機
日本對東三省領土的覬覦,由來已久。1853年7月美國通過“黑船事件”打開了日本的國門并與日本簽訂《日美親善條約》,隨后的“明治維新”打破日本傳統王朝循環模式,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道路,模擬西方建立了一套近代化的國家制度。政治現代化推動了經濟現代化進程,日本經濟在寬松的政治環境下迅速發展,趕超了固步自封的清王朝,經濟的迅速崛起與軍事的逐漸強大使生存危機感極強的島國日本野心膨脹,原有的軍國主義勢力抬頭,從此開始實施對外侵略擴張的“大陸政策”,即南面占據中國臺灣島、澎湖列島和東南亞地區,北面割據中國的東北、朝鮮和滿蒙地區。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是日本對華侵略的第一次大暴露,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迫使中國割讓了臺灣和澎湖列島給日本并且賠償巨額白銀。1905年日俄戰爭后,日本強行占領了中國的遼東半島和南滿鐵路,1931年6月日本軍部制定了《解決滿洲問題方策大綱》,同年9月策劃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是日本企圖建立軍事獨裁法西斯專政,實現其獨占中國的“大陸政策”的第一步。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起,中國人民首先以武裝斗爭反對日本法西斯的武裝侵略,從而打響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1〕。由于東北軍奉行不抵抗政策,沈陽及長春相繼淪陷,隨后日軍向黑龍江省境內進犯,直逼省會齊齊哈爾,妄圖侵占中國東北全境,將中國東北建成對中國全境侵略擴張的戰略基地〔10〕。這嚴重危害了我國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無疑激發了江橋抗戰將士保家衛國的愛國情懷。
2.蔣介石及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當關東軍精心準備、策劃實施、直至在東北地區發動局部侵華戰爭時,蔣介石卻提出了妥協退讓的政策,即“攘外必先安內” 〔11〕。命令東北及華北軍政長官要 “勛服膺鈞旨,敬當鈞命是聽,候令行止” 〔12〕。蔣介石寄希望于國聯,幼稚地認為日本的侵略行徑能夠通過國聯的協調和平解決。面對外敵的侵略行徑采取不抵抗政策,直到江橋抗戰之前,任由關東軍長驅直入。國民黨的這種妥協、退讓和姑息縱容政策無疑將東三省大片富饒領土拱手讓人,加深了東三省領土危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蔣介石及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以及東北軍蒙受的巨大恥辱,更加激發了江橋抗戰愛國將士一雪前恥,驅除倭寇,保衛國土的民族責任感和堅定決心。
3.各階級人民抗日情緒高漲
與國民黨妥協、不抵抗政策形成鮮明對比,東北愛國軍民奮起抵抗, 東北抗日義勇軍英勇戰斗、堅持抗日,充分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對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義勇軍的成員主要包括原東北軍一部分愛國官兵和警察、農民、工人以及愛國知識分子。還包括一些有家國民族精神的綠林人士〔13〕。與此同時,關內各地民眾也紛紛組織起救國會、后援會等民間抗日組織,通過各種渠道支持和援助東北抗日義勇軍。正是各階級、各地區人民抗日情緒的高漲,再次堅定了馬占山的愛國情懷和抗日決心。
4.受到中國共產黨堅定抗日態度的激勵和影響
中國共產黨中共中央對九一八事變迅速作出反應,于9月22日發表了《關于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滿洲的決議》,決議指示“各地黨組織要加緊當地組織領導發展群眾的反帝國主義運動,大膽地警醒群眾的民族自覺,而引導他們到反帝愛國的斗爭上去” 〔14〕, 1932年2月中共滿洲省委也發表了《抗日救國武裝人民群眾進行游擊戰爭》的綱領性文件。大批中共黨員與共青團員以及具有愛國情懷的進步青年知識分子來到東北三省,發動和組織義勇軍對日作戰〔15〕。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戰到底的鮮明態度、決心和具體行動,極大地鼓舞了馬占山等江橋抗戰將士保家衛國,與日寇決戰到底的決心和勇氣。
(一)打響了中國軍隊有組織大規模武裝抗擊日軍進攻的“第一槍”
雖然江橋抗戰終因敵眾我寡而失敗了,未能阻止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戰略進攻,但是江橋抗戰在整個抗日戰爭史上所產生的影響是非常巨大而深遠的。江橋抗戰突破了蔣介石國民黨政府“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政策,真正打響了中國抗擊日本關東軍大規模進攻的第一槍,點燃了中國抗日戰爭的烽火,給愛國民眾以希望,給亡國論者當頭棒喝,激發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向侵略者宣告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中華民族是不可戰勝的。
九一八 事變爆發之后,江橋抗戰是有命令、有計劃、有組織、有“檄文”的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第一場戰役”; 是馬占山將軍指揮正規軍為主力迎擊日本侵略者的“第一場戰役”; 江橋抗戰打出來了中國人的威風,長了中國人的志氣,打出中國人民抗戰到底的決心。因此說,黑龍江省的江橋抗戰標志著中國抗日的正式開始,打響了中國抗日第一槍〔16〕。
江橋抗戰的歷史地位主要體現在打響了中國軍隊武裝抗戰第一槍。中國軍隊武裝抗戰第一槍是具有象征意義的表述,并非僅僅是時間上的起始之意,代表著中國軍隊真正開始起來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其背后是代表著民族尊嚴和民族精神,是由此影響下進行了14年從未停止的抵抗的開始,而不是簡單的被動的消極挨打與無力的抵抗〔9〕。
可以說,九一八事變后,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雖然中國抗日戰爭的第一個時期,還只在黑龍江、吉林、遼寧、熱河四省地區進行,但卻從未停止過,這不僅為動員全國人民參加抗日救亡斗爭起了重要的準備作用,而且給日本侵略軍以嚴重打擊。毫無疑問,九一八事變開始的東北人民及廣大愛國官兵反對日本侵略軍的各種形式的武裝斗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爭取民族解放事業的一個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1〕。
毛澤東于1945年4月24日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政治報告《論聯合政府》中,肯定了東北人民抗戰的歷史地位。毛澤東明確指出:“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在曲折的道路上發展起來的。這個戰爭,還是在一九三一年就開始了。”〔17〕“國民黨政府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但是東三省的人民,東三省的一部分愛國軍隊,在中國共產黨領導或協助之下,違反國民黨政府的意志,組織了東三省的抗日義勇軍和抗日聯軍,從事英勇的游擊戰爭。” 〔17〕。
(二)破壞了日軍占領東三省的計劃
馬占山在江橋抗戰中的堅決抵抗和英勇反擊,極有力地牽制了日本陸軍主力,破壞了其東三省侵略計劃,使其不得不大范圍調整戰略部署。江橋抗戰雖敗猶榮,愛國軍民在敵眾我寡和敵強我弱的不利形勢下,取得了擊斃擊傷日偽軍 6000 余人的戰績。打亂了日軍占領黑龍江的計劃,拖延了日軍侵略全中國的進程,為全民族抗戰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正如日軍劊子手金井章次所言:“在反滿抗日的領導中,現在大多數名字都想不起來了,但馬占山的名字是無論如何也忘不了的。” 〔18〕。由此可見“江橋抗戰”對日軍東三省作戰計劃影響之深。
(三)激發了全民族的抗日決心與愛國主義情感
江橋抗戰的指揮者是黑龍江省政府代主席,參加者是數以萬計的黑龍江愛國軍民,是九一八事變爆發之后,愛國軍民在正面戰場第一次大規模有組織地阻擊日本侵略軍的戰斗, 馬占山在江橋抗戰中的英勇表現凸顯了中國軍人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和敢于自我犧牲的奉獻精神,增長了國人的民族志氣,喚醒了各階層人民的抗日決心和愛國主義情感。江橋抗戰爆發后,馬占山將軍的聲名威震海外,一位留學生稱贊馬占山將軍“忽爾欣聞馬占山將軍的誓死奮戰,為國殺賊,其歡愉感激之忱,誠非筆墨所能描刻于萬一”〔10〕。鄒韜奮贊揚馬占山將軍和東北抗日義勇軍戰士“保衛國土,寧死不屈的精神,實為中華民族前途生路之所系,使世界知道我國軍人非盡無恥,為民族爭回不少光榮” 〔19〕。
面對國內各界民眾“援馬抗日”的輿論呼聲,蔣介石再不敢公開宣傳“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政策了,南京國民政府表彰了江橋抗戰的有功戰士,稱贊馬占山及其領導的愛國軍民為“不獨為保障中國國家之領土,尤為保障世界正義和國際和平之所在,亦即維持國際聯盟非戰公約,及一切國際公約之存在而犧牲。” 〔20〕。 由此可見,江橋抗戰已經超出了一場戰爭本身所具有的軍事意義,而是使中國各階層民眾在心理上產生共振和齊鳴,激發了民眾的抗日情緒,成為民族奮起自救的一面旗幟,也成為一種保家衛國和復興圖強的精神鏡像。
(四)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爭取了國際輿論的支持
馬占山及其領導的抗日武裝在江橋抗戰中表現出的不畏強敵、奮勇抵抗的堅強意志,為民族獨立而戰的愛國主義精神,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認可。當時各國政府和人民已經意識到法西斯主義陣營的形成正在對世界和平產生威脅,因此對于日本違反國際公約侵略中國的行徑給予嚴重的關注〔21〕。美國駐華武官鄙視中國政府不抵抗政策,認為“馬占山及其領導的抗日武裝在戰斗中所表現出來的戰略意志,足以讓中國取得在抗日戰爭中的最后勝利”〔22〕。此外,蘇聯的《真理報》、英國路透社及《泰晤士報》,以及法國等歐洲國家也都紛紛發表評論,強烈譴責日軍侵略占領中國東三省的野蠻行徑〔23〕。國際社會及國際輿論對中國江橋抗戰的關注,足以證明江橋抗戰的正義與自衛性質,這些來自于國際社會的聲音給予中國軍民以道義上的幫助和支持,有助于中國在外交事務中占據主動權。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在世界反法西斯侵略的局部戰場中,中國東北人民抗日戰爭是最早的;而江橋抗戰是中國抗日戰爭史上第一次規模最大、影響重大的戰役,從這個意義上說, 江橋抗戰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最早抗擊法西斯侵略的國家〔21〕。江橋抗戰開啟了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無論是對中國的抗日戰爭,還是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中華民族歷盡滄桑,每個時代都不乏英雄人物,他們保疆守土、抵御外患,在國家危急存亡之秋,為國為民慷慨赴死,他們是時代的精神象征,共同凝固成華夏民族永恒的精神記憶和精神符號,永遠鐫刻在華夏兒女的心中,他們的錚錚傲骨化作民族不屈的脊梁,承載著神州大地。
中國近代史是一段充滿屈辱和浸染著中華兒女血淚的歷史,同時也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無數的英雄兒女和愛國志士譜寫了一部又一部悲壯的詩篇。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飽受西方列強的欺辱,尤其是日本帝國主義法西斯政權在1931年悍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妄圖吞噬中華,企圖將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在民族危亡之際以抗日英雄馬占山等為代表的血性男兒,為民族的獨立與解放打響了武裝抗日的第一槍。江橋抗戰已經升華為一種愛國主義信仰,凝結為一種團結抗日的民族精神,成為檢視自我擔當的一種精神鏡像,這種精神鏡像匯集為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歷史,成為影響后世之人的寶貴精神財富。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偉大民族,無數民族英雄的容貌雖然已經模糊,但是英雄的精神將永駐,猶如歷史的星空中一顆顆璀璨的星斗,照亮民族滾滾前行的道路,凝聚成中華民族偉大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們,特別是青年人更應該尊重歷史、崇尚英雄、發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做到愛黨、愛國、愛人民,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砥礪前行,貢獻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參 考 文 獻〕
〔1〕劉庭華.對歷史的尊重〔N〕.北京日報(理論周刊·文史)2017-01-16:15.
〔2〕王貴忠.“九·一八”事變是中國抗日戰爭起點研究綜述〔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9(05):117-119.
〔3〕田也種治郎.東三省官紳人民錄〔M〕.臺北:文海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六十二年二月:696.
〔4〕唐德剛,記錄,王信忠,著.張學良世紀傳奇(上卷)〔M〕.山東友誼出版社,2002:455.
〔5〕王濤.概述馬占山的抗日及其意義——黑龍江篇〔J〕.黑河學刊,2019.04.01:01-10.
〔6〕徐棻.馬占山將軍抗日戰〔M〕.北平:中北印書局,1933.10.
〔7〕國民黨高級將領列傳〔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5.
〔8〕馬占山電文選登〔A〕.馬占山將軍〔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146-148.
〔9〕周彥,賀群珺.江橋抗戰的地位!影響及其精神價值〔J〕.理論觀察,2019.152(02):10-13.
〔10〕全國政協、黑龍江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馬占山將軍〔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
〔11〕張其昀.先總統蔣公全集第三卷〔M〕.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4:3125.
〔12〕周毅,董慧云,張忠發.張學良文集上卷〔M〕.香港:同澤出版社,1996:479.
〔13〕八年艱苦斗爭中壯大起來的東北抗日聯軍〔N〕.新疆日報,1939-09-21(04).第1118期.
〔14〕中共中央書記處.六大以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54.
〔15〕李鴻文,張本正.東北大事記:下卷〔M〕. 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744.
〔16〕王濤.論“江橋抗戰”的歷史定位及構成. 〔J〕.黑河學刊,2018.240(06):01-05.
〔17〕毛澤東.論聯合政府〔R〕.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935
〔18〕金井章次,田邊壽利.滿蒙行政鎖談〔M〕. 日本東京:創元社,1943.
〔19〕鄒韜奮.為民族爭光的馬將軍〔J〕.生活,1931,04(47).
〔20〕周彥.江橋抗戰及近代中日關系研究(上)〔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267.
〔21〕周彥,賀群珺.江橋抗戰的地位、影響及其精神價值〔J〕.理論觀察,2019.02(152):10-13.
〔22〕汪榮祖,李敖.蔣介石評傳〔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2004:294.
〔23〕《申報》記者.海倫訪馬記〔C〕//.馬占山將軍,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64.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