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
【內容摘要】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可是青少年身上的韌勁卻反而下降了。而楊絳先生擁有一顆飽滿的內心,亦是一位充滿韌勁的偉大女性,所以,閱讀楊絳,體味絳心,于青少年的成長十分有益。
【關鍵詞】少年心 ?絳心 ?絳心引人
少年強則國強!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而楊絳先生出身于知識分子家庭,生活條件優渥,可是,這并沒有讓她養成任何不好的習性,反而,在其父母師長的影響下,長成一個堅強勇敢有遠大夢想的女子。錢鐘書的家庭則是一個舊式家庭,生活水平遠不如她本家,但生活上的差異于她似乎根本不算什么,她之后還休學出國去為錢鐘書操持家務,在戰亂時期,她更是家庭重擔的承擔者。讓人傾佩的她,走出了十年文革的陰影,一個人代表著三個人,走過了百年人生。無論是何種境況下的她,總是積極向上充滿韌勁。基于此,便有了我對楊絳先生進行專題閱讀的思考,因楊絳先生那做人的智慧和做事的執著以及她面對生命的韌勁對于學生而言是最為可貴的。
一、單調而空洞的少年心
一直以來,高考對于數萬個家庭來說,其意義就是將來有一份很體面的工作,有一份很可觀的收入,從而能過一種很舒適的生活。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壓力已經不再是少年們的首要壓力了。然而,除此之外,少年們竟少有其他夢想。前不久,曾在網絡上看到過一個帖子,大意是這樣的:二十年前,如果你問小朋友將來的理想是什么,他會說想當一名科學家、發明家、警察、醫生等等,現如今,如果你再問同樣的問題,結果卻是想當一個大明星。因為明星靚麗多金引人注目,而國家、民族甚至于責任、愛好卻已離開了少年們的腦域。現在的少年們,多可謂是內心單調而空洞,這怎能不是國之殤呢?
二、豐富而充實的絳心
相比較而言,楊絳先生的內心則塞滿了很多寶貴的東西。
首先是其對書的鐘愛。楊絳是沐浴在中國傳統文的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從幼年開始,便嗜書如命。她認為讀書可以增加閱歷,拓展見識,可以使自己變得更聰明、更成熟,可以正確看待得失。楊絳說,她和錢鐘書一樣,“沒有大的志氣,只想貢獻一生,做做學問①”,我想這應是對一切未知事物的愛戀吧。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寄托,她坦然地走過了文革十年。
其次便是其對情的堅守。楊絳和錢鐘書因書而結情,因情而相守一生。楊絳曾說“抗戰時期在上海,生活艱難,從大小姐到老媽子,對我來說,角色變化而已,很自然,并不感覺委屈。為什么?因為愛,出于對丈夫的愛②”。而當錢媛和錢鐘書相繼去世之后,她堅信和他們只是失散了,所以她要用一個人的生命去延續三個人的生命。我想正是這種信念讓她跨過了百歲的門檻。
再有其對國家的眷戀。楊絳和錢鍾書在英法留學結束之后,放棄了國外優厚的待遇,毅然決然地回到戰火紛飛的國內任教。面對解放戰爭后的去留問題時,楊絳動情地表達了對祖國情感:“我們如要逃跑,不是無路可走。可是一個人在緊要關頭,決定他何去何從的,也許總是他最基本的情感。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字,愛祖國的語言。③”而在錢鐘書去世后,楊絳還以一家三人的名義,把高達八百多萬元的稿費和版稅全部捐贈給母校清華大學,設立了“好讀書”獎學金,從而資助更多的少年人。
最后,我想便是她對人性的堅信。在回答她的向上之氣從何而來的問題的時,她說“我從自己卑微屈辱的‘牛鬼境遇出發,對外小心觀察,細細體味,一句小聲的問候、一個善意的‘鬼臉、同情的眼神、寬松的管教、委婉的措辭、含蓄的批評,都是信號。我驚喜地發現:人性并未泯滅,烏云鑲著金邊。④”正是因為對人性的堅信,她才能仿若置身事外的處于文革之中。
楊絳的內心是豐富而充實的,這充實使得她的精神無比豐富而自由。也正是因為其內心的自由平靜,所以,她能“這也忍,那也忍”,忍那些無關緊要的插曲。
三、絳心之于少年心
而今的少年缺乏便是楊絳身上的這種堅韌。前段時間,我熟悉的一個高三的女孩子躲在廁所里傷心地哭泣……原因就是她覺得周圍的女同學們都在她背后說她談戀愛、不檢點的謠言。還有一個高三的男孩子,因為在課堂上和任課老師發生了一些爭執,就跑到辦公室大聲哭泣,甚至還扯掉了自己的衣袖來寫控訴信……再比如最近江蘇省溧陽中學一高二男生跳樓的事件。如此種種,我想都說明了他們缺少一顆飽滿的內心。
正所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而“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作為教師的我們,更重要的應該就是幫助他們去充實他們的少年心。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人在少年時期和青年早期讀過哪些書,書籍對他意味著什么,這決定著他的精神豐富性,決定著他對生活目的的認識和體驗⑤”。絳心引人,我想“隱身的串們兒”確是不可放棄的良方。
【注釋】
①②④ 楊絳. 雜憶與雜寫(1992~2013)[M]. 北京:生活·圖書三聯書店,2015:6+5+17-18.
③ 楊絳. 我們仨[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出版社,2003:122.
⑤ 蘇霍姆林斯基. 給教師的建議[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203.
(作者單位:安徽省馬鞍山市中加雙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