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
近年來,中學生德育工作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從德育的特殊性來說,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應相互配合,共同關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筆者從事中學思想品德科教育已近20年,根據自己的切身體會,淺談幾點陋見。
一、大力發揮學校在德育中的陣地作用
學校教育是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建設的主要陣地。學校要始終堅持德育為先,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活動,創新德育形式,豐富德育內涵,不斷增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學校在德育中應該采取以下措施:
1.以校園文化建設為載體,開展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實踐活動。
要樹立“時時育人、事事育人、全員育人”的觀念,引導學生開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課外興趣小組活動和力所能及的社會公益勞動。
充分發揮共青團、少先隊和家長委員會的作用,開展各種主題文化活動和學生社團活動,大力培養學生中的文體活動骨干,積極開發學生的創造力。
運用各種方式向學生介紹各種先進典型,發揮榜樣引領作用。要把德育工作與先進班集體、紅旗團支部的評選表彰相結合,認真做好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優秀團員、優秀少先隊員的定期評選表彰工作和宣傳報道工作。
精心設計主題教育活動,規范活動過程,重視活動開展的每一個環節,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
2.高度重視班主任工作,發揮班主任的教育引領作用。
學校要健全班主任的選拔、聘任、培訓、考核和評優制度,擇優選錄政治立場堅定、業務水平精湛、有擔當精神的優秀教師擔任班主任。
要利用各種契機,加強對班主任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工作技巧等方面的培訓,夯實班主任的業務根基和師德根基。
學校可定期舉行班主任論壇或召開班主任工作例會,將工作中突出的問題、共性的問題提出來,共同探討解決的方法。學校還可以根據教育主管部門文件精神,制定一學年的每周主題教育活動安排表,要求各班級做到周周有主題,課課有記錄,認真扎實地上好班會課。
3.加強學生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學校要根據新頒行的《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制定有關制度和條例,充分利用班會、每周升旗儀式、主題板報等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加強校風、學風建設,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利用校園廣播、宣傳櫥窗、校園網站等各種形式廣泛宣傳,教育廣大學生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全面提高自身素質。
4.結合重大節日開展各種主題教育實踐活動。
學校要充分利用“學雷鋒活動月”、“網上祭英烈”、五四青年節、七一建黨節、八一建軍節、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國慶節、國家公祭日、國家憲法日等重要時間節點,立足學生實際,常態化開展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志愿服務活動,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意識形態教育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教育引導廣大學生自覺爭做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5.利用校園德育教育網絡的優勢,構建“三位一體”的德育模式。
學校要有意識地將德育教育向社會區域延伸,充分發揮“小手牽大手”的重要作用,借助社會各方面力量,建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模式,彰顯校園德育的成效。
學校管理團隊在日常工作中要積極配合有關部門進一步凈化校園周邊的育人環境,杜絕學生身邊的不良誘惑。
6.重視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德育滲透優勢,加大有效課堂建設的力度。
關于這一點,教育專家盧家楣教授說過五個關鍵詞:以情撫心,以情入心,以情潤心,由情動心,以情修心。
具體來說,在道法課堂上,教師要力求做到:使學生有好的心情,這是德育成功的背景;師生情感融洽,這能提升德育效果;情感入微,則能增強德育的滲透力;在師生合作探究中力求形成學生的情感震動,從而凸顯德育的沖擊力;講究道法課堂教學的藝術性,使學生心靈受到觸動,思想得到洗滌。
二、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德育中的主導作用
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青少年學生增強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視。
道法教師要立足課本,善于抓住各種教育契機,注重德育滲透,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1.教育學生惜取少年時,努力拼搏。
要教育學生明白:人生短暫,需要特別珍惜。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的黃金時期,一定要珍惜寶貴的時光,多磨礪意志品質,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爭取成為高素質的人才。
2.培養學生自尊自重自強的品格。
自尊自重自強的人,能夠自覺地自我約束、自我反省、自我勉勵,不斷完善自我。青少年學生如果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極易陷入迷惘境地,甚至形成悲劇性人格,終生受害。因此,教師要注重把學生的人格修養、文化素質的提高結合起來,形成堅韌的道德品性。
3.引導學生理性地面對憂患困苦。
要教育學生在遭遇挫折時,首先保持冷靜的心態,相信“辦法總比因難多”,然后理性地分析造成挫折的諸種原因,找到戰勝挫折的有效辦法,以頑強的毅力打敗挫折,奮力前行。
4.帶領學生積極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
社會實踐對于鑄造人格作用巨大。通過社會生活的鍛煉和磨練,人格的高低很容易顯現出來。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加強人格和品行的修養。如在學習上拼搏奮進,在生活中勤勞儉樸,在工作上勇挑重擔,積極在社會實踐中追求健康的人格,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此外,道法教師應該自覺地加強道德修養,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使學生擁有平凡之中的偉大追求、平靜之中的滿腔熱血,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樹立遠大理想,長大后報效祖國和人民。
三、積極發揮家庭教育對學生品德形成的奠基作用
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奠基作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利用自己的言行舉止對孩子言傳身教。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規范自己的言行,加強道德修養,樹立良好的榜樣,助力孩子健康成長。
家長要關注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有計劃、循序漸進地教育引導孩子,做到關愛有度,杜絕溺愛和放縱。
家長在與子女朝夕相處中,要抓住機會運用日常生活的大事小情對子女進行正確引導,使孩子懂得為人處世的基本道理,從而培養健康、健全的人格。
家長要經常與班主任溝通、交流教育方法,了解子女在學校的表現,配合老師教育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們崇尚真知,追求真理。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之道,立德樹人尤為重要。
中學生德育工作任重道遠,他們的道德品質如何,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但是,筆者堅信:只要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兼顧社會教育,將“以人為本,德育為先,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教育理念作為德育工作的指導方針,加強德育研究,開拓創新,就一定能構建有效德育模式,為學生成長助力。
(作者單位:安徽省肥西縣上派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