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寶
畜牧業在我國國民經經濟中的地位重要,其發展水平關系到經濟和農業生產水平的高低,本文就目前畜牧業經濟和發展的方向進行探討,為了適應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分析當前的形勢以及存在的問題,探討出相對應的解決措施。
畜牧業作為農村一項基礎、支柱產業,是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對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起著重要作用。
一、我國畜牧業經濟發展存在的不足
1、成本不斷增加,市場競爭力不足
由于目前我國飼養牲畜所需的飼料、場地、人工等成本的不斷攀升,畜牧業生產的成本越來越高,而我國牲畜飼養和乳制品深加工產業的自動化流水線設施缺乏,一些是原始散養戶狀態,這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的自動化、集約化、規模化乳制品產業相比,明顯成本高,且處于劣勢。目前歐美國家已經占據了我國大部分的奶粉市場,且這一趨勢還有繼續加深的勢頭,如果我國再不實現乳制品產業的集約化、自動化,可以預見將來在液體奶市場我國也會面臨很大的壓力,因為我們的成本比較高,所以在進出口貿易中就不占有任何的優勢,如果任其發展,我國將會面臨退出乳制品市場的風險。
2、國產乳制品供需不平衡,貿易逆差較大
我國對豬肉和乳制品的需求量大,尤其對奶粉的需求量與日俱增,且我國人口眾多,歐美等乳制品貿易強國也是看中了我們這個龐大的市場,不斷的加強與我國的乳制品進出口貿易,近年國內的奶粉市場到處充滿了國外奶粉的品牌,如愛他美、喜寶等品牌一罐奶粉500-600元,但一些大超市仍然是供不應求。這樣的市場機遇,國內企業努力發展,但是受三氯氰胺事件的影響,人民群眾對國產奶粉的信心不足,且國產奶粉在果斷產品的生產和品牌的打造方面差距還很大,造成了一方面我國人民群眾對優質乳產品的需求比較旺盛,而另一方面我國乳制品國內企業在奶粉等高端產品方面的供給明顯不足的矛盾。我國對國外高端乳制品需求量不斷增加,貿易逆差大。
3、進出口市場集中度較高
隨著中國牲畜年末存欄數不斷增長,奶牛單產水平不斷提高,中國肉豬、牛奶業正在向現代化規模化養殖方式轉型。由于玉米飼料價格的上漲速度遠遠超過國內散養戶的牛奶收購價格,人工、管理等養殖成本也逐漸上升,而散養戶的資金有限,無法給奶牛飼喂優良的精飼料,加之奶牛養殖技術及管理技術比較落后,導致奶牛的單產水平較低,產奶量不高,進而導致小奶戶牛奶生產成本上升,無利可圖,因此奶牛散養戶數量迅速減少;同時,由于從2011年起國家鼓勵發展規模化奶牛養殖模式,提高生產效率,各地標準化養殖小區以及規模化牧場迅速發展國家扶持大型乳品企業而放棄中小型乳企,使得那些專門收購散戶奶源的中小型乳企倒閉。而國內大型乳企產品結構不合理,大量進口國外大包奶粉或到國外建廠,使用還原奶粉生產乳制品而導致國內奶源使用下降,散戶無處交奶,國內乳制品企業競爭力難以得到增長。目前進口市場主要集中在美國、新西蘭、澳大利亞、歐盟等國家。而出口主要集中在我國的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其他的就是東南亞、非洲和南美洲地區,如越南、菲律賓、安哥拉、乍得、委內瑞拉等國家和地區,有的年度對一個國家的乳制品出口量就占據了全年出口量的一半。這對于我國乳制品的進出口貿易非常的不利。
二、我國畜牧業經濟發展的具體對策
1、提高認識系統規劃,推進畜牧產業可持續發展
近年,習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的問題,畜牧產業要強、市場口碑要好、乳制品企業要樹立品牌,依靠原有的畜牧養殖手段和加工手段,難度很大。必須發展特色畜牧制品產業鏈條。結合國家鼓勵特色畜牧產業鏈條、農民發展政策和農村實際,根據市場導向、自然稟賦、產業基礎和牲畜養殖習慣,科學制定特色畜牧制品產業鏈條發展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將特色畜牧產品產業鏈條計劃細化,深入推進乳制品結構調整。要找準特色差異化路徑。各大養殖牧區要在深入調研牲畜養殖情況實際的基礎上,挖掘自身優勢,揚長避短,按照特色產業鏈條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圍繞市場需要和資源優勢,選好選準主導畜牧制品產業,積極培育壯大一批特色優勢畜牧產業,著力增強畜牧企業自我發展能力。一方面傳統的特色乳制品產業品牌不能丟,如特侖蘇、金典、純甄、黑豬肉等高端品牌,要繼續推進品牌改良,從注重規模向提升品質轉變。另一方面,要積極創品牌、闖市場,走綠色、生態、規模、特色的發展路徑。要加大對畜牧企業產品銷售加工上的政策扶持,推動品牌創建、市場拓展和鏈條延伸。
2、逐步開拓市場,促進融合發展
我國畜牧業供給側機構性改革的核心,是圍繞市場需求組織畜牧業生產、優化資源配置、擴大有效供給,畜牧業經營賴以發展的導向和載體就是市場。要加強畜牧業生產服務和市場研判,吃透上級政策、緊跟市場變化、掌握需求動向,準確研判市場的承載量和保有量,第一時間將市場信息轉化為畜牧業生產的信號和動力,做到應時而動、順勢而為,強化服務保障,避免出現過剩畜牧業生產傷企業的問題。同時要大力推進畜牧業生產經濟作物發展與工業、旅游、頤養等產業的融合,大力發展畜牧業生產深加工,積極挖掘農業旅游功能,打造以畜牧業生產為重點,集創意農業、休閑農業、農事體驗等新型業態為一體的乳業生產綜合體,推進第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以旅游業發展和域內重點畜牧業生產為依托,著力發展食品工業園,加大科研開發,加強畜牧業生產深加工,推廣分享畜牧業產銷方式,有效挖掘和掌控畜牧業產品市場。建立畜牧業進口預警機制。密切跟蹤、及時分析并研判未來趨勢,甚至要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對保障我國畜牧業產業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3、加強政策支持,增強乳業國際競爭力
特色化、規模化、效益化是我國畜牧業生產發展的方向,畜牧業生產發展要按照“做優、做大、做強”的原則,充分重視龍頭企業對帶領畜牧業生產發展、帶動農民增收的重要作用,培育壯大特色畜牧業生產發展龍頭企業。圍繞發展目標,采取有效措施,以規模大、帶動強、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為重點,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行政推動等多種手段,爭取建設一批畜牧業生產發展大型特色企業,培育壯大各類產業化經營組,爭取做到畜牧業產業發展強強聯合。要推動特色畜牧業企業生產發展壯大。積極引導和支持企業利用資金、資產和資源等生產要素開展聯合與合作,組建各類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的方式,把企業適時適度地與市場捆綁起來,提高規模化生產,有利于畜牧業生產總產量提高。應適度地考慮市場飽和度,注重品質和質量,做強做精,打造畜牧業生產發展區域品牌。改變當前以出口液態奶為主的單一出口結構,加大研發投入力度,逐步增加乳粉、乳清等畜牧業出口份額。在出口市場上,可以由當前的亞洲國家逐步將歐美國家進行開拓,增加進出口市場的多樣性,減少進出口市場單一性帶來的風險。當前我國畜牧業在歐美發達國家市場的競爭力不夠強,沒有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要在開拓市場中,打響品牌,提高市場份額。加強技術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拓寬與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合作領域,發展中外在畜牧業深加工、原料奶質量控制、質量保障體系建設以及全產業鏈監管追溯體系等方面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尤其是在加強專業技術人員培訓方面,如配種員、獸醫和牛場場長等,提高我國畜牧業的科技水平,使畜牧業生產、加工上新合階。
(作者單位: 134500 吉林省白山市撫松縣畜牧業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