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紅 余義斌
摘 ? 要?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以及教育課程改革工作的推進,學生教學資源對于學生學習的重要性不斷顯現,因此,眾多教育工作者把對學生教學資源領域的研究工作當成實現有效教學的基礎,而學生的教學資源也從傳統教育里有形書本教材變成無形互聯網資源,甚至從非生命過渡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學資源的生命資源階段。本文以學生教學資源作為切入點,分步論述了教學資源開發及當前開發教學資源所面臨的挑戰等一系列問題,并提出解決策略。
關鍵詞?教學資源 ?學習教材 ?教材開發 ?可持續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教學資源的開發已然成為教學效率和深度的決定性因素。如何認識與使用教學資源,對于教師來說至關重要。學生教學資源開發研究工作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從狹義的教學活動角度來看,教師們一般把教學資源的范圍限定在與教學相關的書本、教材、教輔和教學器械等,這些教學的工具是學生與教師之間知識傳遞的唯一媒介。因此,如果教師能夠有效結合各類教學資源,利用它們結合學生實際的掌握程度,安排更貼切的教學方案,會給學生的學習效果帶來質的飛躍。另一方面,當前有多種不同版本的教材,并且各種“情境課堂教學法”“過程教學”的全新教學課堂模式的興起,使擁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幾乎成了實現教學的基礎。從這兩個方面來說,開發教學資源,對于學生的教育成長起到重要作用,既體現在它是當前課程內在素質,要謀求發展而提出的核心要求,是教師進行“情境教學”“過程教學”等輔助教學方式的基礎組成;也體現在它是促進有效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的強力劑。
一、學生教學資源開發現狀分析
1.互聯網的碎片信息,為教學資源開發提供免費資源庫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第一直觀接觸人,在信息化普及以后,并不難感受到信息化時代給教學過程帶來的沖擊,當學生面臨更加開闊視野資源時,對于教師教學的效率要求也不同往日。筆者曾在一個班級里做過調查:學生課后作業遇到不會的題目第一求助的人是誰?結果表明百分八十五以上的學生喜歡借助百度、各類學習軟件解決問題;有百分之十的學生愿意求助家長或其他同學;剩下的極少數,在前兩個選項都不成立的情況下會通過電話或微信詢問任課教師。這一情況和傳統教學里把教師作為教育主體的情況截然不同。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作為距離學生學習最近的人,最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因此,他們比任何人都懂得如何運用合適的方式使學生獲得幫助,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大多數都比較依賴教師,教師幾乎代表他們獲取學習資源的唯一方式。
但自從互聯網普及之后,學生幾乎都擁有自己的手機,都會上網,遇到不會的題目或是想拓展的知識點,學生更愿意通過網絡搜索來解決,不僅簡單有效,還能避開教師的種種主觀因素——教師可能會因為學生做不出題而責備,從而一定程度削減學生的自尊心。同時找教師解決問題有時間空間的限制,互聯網則打破了這一限制。從這些角度出發,學生偏愛利用互聯網解決學習問題是大勢所趨。學生的教學資源不僅僅停留在單一的一本書或是教師身上,他們當前通過互聯網獲取資源的手段等同于在教學中自動引入免費資源庫,使得教學資源時刻在更新中,從而實現教學資源的開發。
2.學生學習主體意識的覺醒,激發了教學資源開發的活性
學生和教師都是教學中的主體,共同創建、更新教學資源。不同點在于,教師多是教學里的引導者、喚醒者,是通過間接參與教學過程來體現自我價值的;而學生的參與感則更直接,也更強,教學資源直接影響到學生對于學習的態度和效率。因此,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的發展為教學中心,必須從教學的各方面給予學生幫助,使得教學、學生、課程、成績融為一體,這樣才能真正從根本上提升教學高效性,要實現這一點,首先要求學生學習主體意識強烈覺醒[1]。近幾年隨著社會發展,人們思想觀念不斷轉換,大部分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已經相較以前發生深刻改變。例如,以前上課基本上是老師提問,學生才會舉手回答問題,甚至大部分學生在老師提問后都不會自發舉手。但是近兩年,受社會文化的影響,學生們開始追求個性化,在很多事情上有了自己的看法,不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反而是學生主動向教師提問。實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已經不自覺地充當了教學資源的一部分,并且比任何教材、教輔、參考資料都要生動形象,給教師提供最直接、最鮮活的反饋。同時,由于每位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接收程度都不盡相同,所以教師在把學生當做教學資源一部分的同時,也激發了教學資源開發的活性,利于教師根據具體教學情況,調整、改進教學方法,更加得心應手地利用教學資源。
二、學生教學資源開發工作面臨的挑戰
1.多數教師對教學資源開發認知不深,實踐能力較差
新課程改革提出以后,無論是教學研究者還是教師,都投身于基礎教育課改這一工作中,推行素質教育,提倡全面個性化教育。表面上看來,教師都懂得了“課改”的核心,但實際上,大部分教師對于教學模式的轉換更側重于課堂環節結構的設計,而關于課程教學資源開發這一部分則比較忽視,這就導致雖然課堂的形式表現得更加多樣化,教師通過多媒體設備、互聯網教學平臺等輔助教學,但實際上學生學習的重心還是圍繞著原先的教材和教輔,教師進行備課的依據依舊是教學大綱,并非學生的親身需求[2]。這會使學生在教學資源與手段的落差中間,形成對知識體系的不信任,影響學習效率。
雖然有少部分教師和學者逐漸關注到課程教學資源這一領域,但只停留在新教材方式的引用,以及加大對教學可利用資源的使用,研究多停留于理論層面,真正被教師運用到教學中的卻很少。
2.非生命教學資源到生命性教學資源的過渡
范兆雄在《課程資源概論》一書中提出“學生的思想狀況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這一理論,學生對于教學的“整體反映”,也被看作是教師可利用的課程資源的關鍵一項,并進一步對非生命教學資源向生命性教學資源過渡進行闡釋。具體表現在:第一,對于學生教學資源開發的研究,由于沒有完整科學的研究系統,導致大部分教師長期以來形成“教材即課本”這一觀念,禁錮了教學資源開發的進行;第二,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學生的反饋才是教師進行教學工作制定、實施和修正的關鍵,教學應該跟著學生的實際感受走,而不是跟著教材走,只有這樣,才能徹底完成教學的“個性化發展”改革[3]。回顧以往的教學活動,相信大部分教師都會有一個相同的感受——很多時候明明已經把教學任務布置分配下去,學生的課堂完成度也不錯,但是到考試測驗的時候,偏偏成績就是不理想,學生的知識掌握度普遍低下。實際上這就是教學脫離學生實際情況造成的后果。教師在制定教學任務時,他制定的依據是什么?大部分是憑借著教學大綱的要求以及以往的主觀教學經驗,忽視了學生也是教學資源的一部分,很少會有老師在進行教學準備工作時自發主動地去詢問學生的意愿和需求。教師要想最大限度提高教學效率,就要把學生當成教學資源的一部分,根據具體情況去調整教學進度,依據學生的反饋決定教學節奏,從而實現更有效率和價值的教育。
3.互聯網教學平臺信息的“有效處理”
互聯網的碎片信息,為教學資源開發提供了免費資源庫。但是在這個免費資源庫里的信息一定是對學生學習有用,可以帶來用處的嗎?答案是未必。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沒有形成一套健全的人生價值體系,因此才需要教師作為引路人引導。互聯網教學平臺雖然豐富了教師及學生對于教學課程教材的選擇,帶來更多可能性,但也隱藏著巨大的風險。其中,會對教學資源開發帶來挑戰的部分主要有:第一,教師對于學生利用互聯網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的不確定性,教師不可能時時刻刻盯著學生的動態,互聯網學習平臺作為教學資源可以方便學生學習,但信息繁多雜亂,極易給學生帶來誤導。第二,學生的主體學習意識雖然有了一定的覺醒,但判斷力尚且薄弱,依靠學生自己無法對互聯網學習平臺上的信息進行有效充分處理。這時候需要教師以個人經驗和閱歷,引導學生判斷并接收有效的信息,提高在學習中的自主能力和勘誤能力。
4.信息化教學資源與傳統教學資源之間的不平衡
信息化教學資源是信息化時代下的教學產物,主要包括多媒體設備,在教學里給學生展示的PPT課件,以及插入教學相關的視頻或音頻信息等。信息化教學資源需要依托互聯網、大數據等科學技術才能實現,但由于相比較傳統的教學資源更為方便快捷,被大多數教師所推崇,從而一定程度上導致現在有的老師在備課時選擇性忽略傳統教學資源,但是傳統教材及教輔都是以往教師工作經驗的成果,尤其是教材,更是對學生的應試成績起到決定性指導作用,過多地依賴信息化教學資源,很容易造成學生學習軌道偏離。
三、學生教學資源開發策略
1.平衡教學與教學資源之間的關系
要想對教學資源進行開發,首先要做的就是平衡教學與教學資源之間的關系,這就要求教師應該從思想上改變對“課程資源”的固有印象,明白教材并不僅僅代表著如課本教材、習題集等單一的文本教材,還包括學生的學習經驗、學習反饋、對于教學的理解等一系列動態的生命體驗式教材。學生應是教師完成教學內容所要依據的核心資源,只有明確這一認知,教師才會把教學資源的開發落實在與學生息息相關的地方,從而實現課程教學資源開發生態循環,提高教師、教學資源、學生之間的流動性,創造更融洽的學習體系。
2.建立科學的教學資源研究系統
對于學生教學資源的研究是一項漫長的工程,它是連續的、可持續的、復雜的,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內完成。教師們在從事這項研究前,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具備一定的耐心,并且建立一套科學系統的研究系統。教師更應該認識到時代已經改變,學生也早早做出選擇,現在的學生不再是以往可以對教師“灌輸式”教育言聽計從的學生,他們有了更多自我的想法,有眾多可獲取教學資源輔助學習的手段,這是當前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也是教師不得不解決的問題。教師作為教學資源的主要開發者,應該先學生之學而先,在學生了解之前就對各類互聯網教學資源平臺進行充分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對可接收的教學資源信息進行有效處理。
3.充分發揮資源的可利用性
當前學生教學資源開發整體上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類是基礎課本教材及相關教輔,第二類是學生可接收利用的互聯網教學資源信息,第三類是以學生為開發主體的生命體驗式教材。教師在進行教學資源開發研究過程中,所需要做的第一步是明確這三類教學資源之間的關系,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并不存在誰強誰弱的問題,教師不能因為互聯網資源信息多樣更具生動性就全然忽視其他兩種的作用,更不能因為課本教材教輔枯燥就舍棄這一資源。相反,課本教材作為教學內容設計的關鍵,教師只有遵從各類教材之間運用的整體性原則,才能充分發揮資源的可利用性,從而提高教學效率,高效完成教學內容要求。
總之,雖然當前學生教學資源開發工作相比較傳統教育時期有了一定的進展,但教學資源的開發工作最終要尋求的并不是短時間內的進步,而是長時期內的可持續發展。教師在研究及開發教學資源時要不僅僅停留在理論研究層面,而要落實到教學實踐中,爭取每利用一項教學資源,都確保其能夠對教學效果產生有效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徹底實現教學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全面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參考文獻
[1]許秀娟.論課堂教學中的學生課程資源[J].當代教育論壇,2007(11).
[2] 吳文勝,董亦君.有效利用學生課程資源的問題探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03).
[3] 范兆雄.課程資源的層面與開發[J].教育評論,2002(04).
[4] 陶月仙.學生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J].西北醫學教育,2004(03).
[5] 林俊.學生認知差異:有效教學的重要課程資源[J].教學與管理,2008(09).
[作者:滿紅(1974-),女,遼寧大連人,五邑大學智能制造學部副教授,博士;余義斌(1966-),男,湖北京山人,五邑大學智能制造學部副教授,博士。]
【責任編輯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