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胡杰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將其與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和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等并列為國家戰略,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尤其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做出實事求是地深入分析后,做出的一項高瞻遠矚地重大決策,是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中國鄉村振興,突破三農問題瓶頸的重大戰略,深刻回答了農村工作怎么看、怎么辦、怎么干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是建設現代化鄉村的導航圖。
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原因
一是基于突破城鄉二元結構的客觀要求。城市化對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顯而易見。然而,在城市化加速發展的過程中,隨之而來的鄉村衰落問題也逐漸顯現。如果將教育、醫療、文化、環境等方面的內容納入福利測算的指標體系,則城鄉之間的實際差距將進一步擴大。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來逆轉這種趨勢,不僅對社會和諧造成嚴重制約,而且對社會發展的健康度和公平性形成負面沖擊。為此,必須通過發展和振興鄉村來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和全面小康,并切實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進程。
二是基于農業更發展、農村更美麗、農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客觀要求。近幾十年,受益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相對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我國城市居民已經實現了物質與精神的共同富裕,但對于廣大的農村居民而言,其物質生活水平雖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與城市居民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而且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也并未實現與自身物質生活發展水平相匹配的程度。踏上新征程,既要加大經濟與物質文明建設,實現農民收入增長,更要推進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優化農村文化資源配置,依托優秀傳統文化,發掘鄉村特色,不斷提升農村文化供給能力,促使農村社會的全面發展和物質文化與精神文明的全面豐收。
三是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根本要求。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們社會主要矛盾已經從原來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變成“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一段時期以來,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農業發展滯后、農村生態環境破壞、基層黨組織軟弱無力等問題,影響了基層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必須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二、諸暨在鄉村振興方面的有益實踐
國內知名“三農”問題專家黃祖輝教授認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浙江已經走在了全國的前列,他認為:“新世紀以來,浙江通過產業轉型、鄉村改造、設施配套、生態治理、文化復興等一系列的努力,在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和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建構等方面,均有了明顯的改善。鄉村面貌由點及面,煥然一新,已經從“一處美”拓展為“一片美”、從“新村美”拓展為“協調美”。”
諸暨市浙江推進“三農”工作實踐,進行鄉村振興探索的典型地區,多年以來,尤其是十八大以來,諸暨一方面積極貫徹習近平同時關于“三農”工作、鄉村振興的先進理念,另一方面積極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鄉村振興工作的相關要求,在“七山一水兩分田”的大地上,因地制宜、積極創新,進行了以下幾方面的有益探索:
第一、堅持村強民富,著力打造富裕鄉村。習總書記多次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要著眼“產業興旺”、“生活富裕”要求,著力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切實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實現農民收入增加、生活富裕、安居樂業。近年來,諸暨市打造農業“兩區”升級版,推動珍珠、香榧、茶葉、果蔬、畜禽、水產等特色主導產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全面啟動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集聚區、特色農業強鎮建設,以大唐襪藝小鎮、山下湖珍珠小鎮、店口智造小鎮、趙家香榧小鎮等特色小鎮做優鄉村產業發展平臺。通過低效用地騰退轉型,挖掘土地開發潛力空間,盤活經營農村集體資產,鼓勵土地流轉服務,建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基金,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浙江首張地票落戶諸暨。積極探索“生態+”發展模式,開展“美麗田園”、“美麗牧場”創建,深入推進生態富民,做大生態旅游、做強民宿經濟、做精農村電商,真正讓山水資源成為農民的“錢袋子”、發展的“聚寶盆”。
第二、堅持綠色發展,著力打造美麗鄉村。十九大報告對社會主義現代化提出了“美麗”的新要求,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要著眼“生態宜居”要求,堅定不移貫徹“兩山”理論,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打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一片人民向往之地。近年來,諸暨市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鄉村環境綜合整治、“兩路兩側,四邊三化”、“五氣合治”、“五水共治”等工作,全域開展“五星達標、3A爭創”活動,投資7.9億元,全力打造總長196公里的“西施之眼”“西施之戀”“西施之裳”“西施之淚”4條美麗鄉村景觀帶。深入實施城鄉供水、公交、垃圾和污水治理“四個一體化”工程,關停整治水污染較重的印染化工企業,突出抓好一批污水處理設施和重大水利項目建設,推動基礎設施向農村傾斜、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
第三、堅持文化自信,著力打造文明鄉村。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只有文化繁榮展示出比物質和資本更強大的力量,才能造就更大的文明進步。文明缺失的鄉村,難以成為現代化的鄉村。要按照“鄉風文明”要求,著力加強鄉村文化建設,弘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大力弘揚紅船精神,打造一方文明樂土。近年來,諸暨大力弘揚以西施為主題的古越文化,打造“最憶鄉愁、最美鄉村”,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培育發展農村新動能。一是傳承地域傳統文化。實施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項目,保護好“有時代印證、有文化標志、有人文故事”的鄉土建筑,讓古建筑、古遺跡重新“活起來”。二是培育一批特色精品村。重點打造“綠色”、“活力”和一批能夠傳承“忠、孝、禮、義、智、信、善、勇”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村莊”。三是積極弘揚基層美麗黨建文化。深入實施“整鄉推進、整縣提升”,加強黨建顯性化建設,有序推進各類黨建地標、黨建示范點、基層黨建示范線建設。
第四、堅持發展“楓橋經驗”,著力打造平安鄉村。農村基層社會治理,是構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圍繞“治理有效”要求,推進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著力提升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諸暨是“楓橋經驗”的誕生地,近年來,諸暨以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全面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的系統化、科學化、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走出“共治、法治、德治、自治、善治”五治一體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著力打造“楓橋經驗”升級版,建設“平安中國”示范區。一是堅持共治為要,增強基層廣泛參與能力。構建完善醫療糾紛等九大專業調解中心,建設全科網格員隊伍,建立健全市鎮兩級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培育壯大“楓橋大媽”、“店口紅帽子”等一批有影響力的社會組織,構建政府、企業、社會、群眾多元共治的社會治理格局。二是堅持“法治”為本,增強依法辦事能力。全面推行法律顧問制度,建設法治大講堂,弘揚法治文化。三是堅持“德治”為先,增強基層文化引領能力。四是堅持“自治”為基,增強基層矛盾化解能力。
(作者單位:311800中共諸暨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