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霞
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鄉村振興策略得到了進一步落實,也是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處于新時代環境當中,生態農業的發展得到了很大的關注與重視。為了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不必要的資源浪費情況出現,所以,應該借助先進的科學技術,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經濟,使農業生產率與資源的利用率均獲得提高,達到農業經濟的長遠發展目的。鑒于此,系統分析與思考基于鄉村振興視域下生態農業經濟的合理發展策略顯得尤為必要,擁有一定的研究意義和實施價值。
1、 鄉村振興角度下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新變化
眾所周知,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環節,農村經濟管理工作可謂至關重要。通過凸顯出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中的創新性,對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十分有益。近些年以來,鄉村振興戰略得以有效落后,有利于對廣大農民的生活方式加以改善。面對此種情形,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也出現了全新的變化。
(1)引入綠色環保思想理念,實現生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在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引入綠色環保思想理念,可以達到推動我國生態農業經濟不斷發展的目的,并幫助廣大農民增加經濟收入。實際上,從綠色理念的角度而言,不難看出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的發展存在密切的關系,體現出農業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之間的關聯。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的時候,應該緊密參考具體的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存在的特征情況,運用先進的管理理念,在確保人與生態環境相融合的同時,充分發揮出生態農業發展理念的良好作用。
(2)注重創業中的創新性,達到增加廣大農民經濟效益的效果
一般而言,處于農業發展階段,應該注重創業中的創新性,屬于一個漫長的過程,具體來說需以具體的經濟發展情況當作有效參考,并以準確的市場調查結果加以判定。同時,發揮出有關政策的扶持功效,帶給生態農業經濟發展一定的動力,借助先進的科學技術,使相關的管理制度獲得改進和優化。實際上,此過程也可以看成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轉型。
2、鄉村振興視域下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有效策略
(1)體現出先進科技的功效
通常情況下,對于產業的發展而言,顯然是離不開先進的科學技術作為支撐的,具體而言:將產業技術的快速發展與人力技術方面的提高等為主。
第一為對農村人力資源有效開發和利用的關注,并加大對農村民眾生產技術方面的培訓力度,使其詳細掌握有關農業生產技術。并且參考所在地區的資源和地理環境情況,以便找到最佳的生態農業經濟發展途徑,在生產基層工作崗位中引進高端人才。
第二為加大對農業產業技術的創新力度。正所謂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所以,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也需要技術方面的支持與創新。進行具體發展的過程當中,需要對農業發展進行轉型,并且增強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在市場當中的競爭實力,使農業產出進一步提升,不僅使資源的消耗量減少,而且也確保了產品的質量,進而真正推動了生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重視扶持,增加自主運營戶數量,逐漸形成生態農業產業體系
通過重視扶持,增加自主運營戶的數量,可以逐漸形成生態農業產業體系,在此過程當中,可以體現出地方政府部門的相關政策支持以及市場協調和管控等不同的作用。具體來說,第一,運用技術培訓、引導、考核分析的方式,有利于實現生態農業技術的廣泛運用,并且讓廣大企業與農戶均可以系統掌握此種農業生產技術,完成當前技術的升級和創新;第二,合理利用相關政策扶持企業與農戶,同時構建與之匹配的創業基金、快速檢查通道等制度。并且采用科學的激勵措施,使農村生態農業逐漸構建以技術開發、產品設計以及科學化生產等為主的管理體系。
(3)加大對農業產業結構的完善力度
通過以實事求是當作重要的原則,加大對農業產業結構的完善力度,合理利用環境資源,有利于推動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帶動生態農業經濟的增長。受到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影響,為了滿足當前的發展需求,應該不斷改進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在關注農村自然資源的同時,對其加以有效利用,并且在此過程當中進一步明確具體的發展目標,凸顯出農業產業結構的多元化。實際上,對于農村而言,相關基礎設施的構建可謂重中之重,通過利用農村合作社與產業聯盟等當成重要的載體,把生態資源、人力資源均納入到農村經濟管理的工作內容當中,對加快農業經濟發展的速度非常有益。
(4)科學布設生態農業經濟發展區域,提高相關資源利用率
對比從前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生態農業經濟發展以集中化運用相關生產要素為特征,發揮出協同合作的作用。所以,構建科學、可行的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框架十分必要,有利于體現出綠色、環保的發展理念。因此,通過以有關地方政府部門作為主導力量,體現出有效的引導作用,并根據所在區域的生態與人文環境、工業以及消費水平等不同的狀況,科學針對生態農業經濟發展進行規劃與設計,形成相應的生產要求、運營管理機制以及有關配套服務。除此之外,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完成產權流轉,保證不同的農產品區域均可以凸顯出自身的優勢和特征,嚴格遵守因地制宜的相應原則,積極落實全新的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達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單位:150001黑龍江省農村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