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賢
本文對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強化農村集體經濟進行了探討,簡要地介紹了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所面臨的精英把持現象嚴重、管理運行不規范、農民主體作用沒有得到發揮、缺乏資金以及缺乏品牌培養意識等問題,并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
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能夠加強對農村經濟的管控,在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引入現代的管理制度,幫助農戶解決個人商戶存在的問題,提高農戶的經濟收益,強化農村的集體經濟,使經濟能夠穩步增長,促進農村社會的不斷發展。
一、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面臨的問題
1、精英把持現象嚴重
目前,我國80%以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都掌握在少部分的精英手中,大多為當地的農業大戶或企業。這導致其在進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工作時大多以自身的經濟利益為先,很難真心實意的為農戶謀取利益,使得農民專業合作社中的利益分配不均勻。
2、管理運行不規范
因為我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模式還處于探索的階段,因此很多合作社還沒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導致運行的過程中沒有規章制度進行約束,監督管理機制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農民專業合作社中的決策機制沒有民主程度較弱;農戶的利益難以得到保證,嚴重的影響了農民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積極性。
3、農民主體作用沒有發揮
目前我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中,大多數合作社的股權都集中在少部分人的手中,其他普通的社員在社中占的股份較少,因此無法參與到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決策和管理中。理論上,農戶的數量較多,在合作社中應該擁有一定的話語權,但實際的情況是,因為農戶占據的股權較少,在重大事件的決策上更本就無法發言。導致農民專業合作社并沒有發揮農戶的主體作用,作為合作社主體力量的農戶們反而被邊緣化。同時,因為存在股權制度,所以農戶能夠獲得的利潤通常不多,因此缺乏參加合作社的熱情。
4、缺乏資金,融資困難
隨著近些年來政府對農村的政策傾斜,農村經濟已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資金需求也在不斷加大。但是因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特殊性質,自身的股權并不穩定,也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因此很難獲得融資。這就導致資金短缺的現象很難得到解決,在開展工作時也難免會束手束腳。
5、缺乏品牌培養意識
樹立起一個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的產品品牌,可以有效地提高產品的經濟價值,從而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但是目前大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都沒有認識到品牌的重要性,并沒有針對這一方面展開工作。
二、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強化農村集體經濟的建議
1、多引導,少干預
農戶有著理性的思維,只有在農民專業合作社能夠為其帶來利益時才會加入,同時農戶的文化水平、政府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支持程度都會影響農戶的決定。因此,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推廣,在尊重農戶意愿的同時,鼓勵其加入到農民專業合作社中。并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對農戶有利的活動,例如對農戶進行生產技術方面的培訓、幫助其獲得融資,指導其加強產品的商業化等等。同時,針對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推行的困難,相關部門應該適當地降低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門檻,并在政策上給予一定的傾斜。
2、延長價值鏈,節約管理成本
延長價值鏈,增加農戶在產品商品化過程中的得到的利潤。具體操作方法可以效仿日本綜合農協。由于農業的特殊性,農戶在賣出產品和購買生產所需材料的過程中得到的利潤并不大,合作社的剩余自然也十分有限,因此在進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管理時,需要盡量節省資源,降低管理成本,增加合作社的利潤剩余。
3、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完善相應制度
政府相關部門想要推廣農民專業合作社,需要明確合作社是以農戶為主體的組織,在管理和活動的過程中嚴格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定期召開成員大會,使每一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成員都能夠提出自己的想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工作目的應該是為社中的所有成員謀取利益,做到人人受益;成員要發揮自身的監督作用,對農民專業合作社中的管理人員以及工作的進展進行監督。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管理機制,使農戶能夠對合作社中的管理層進行制約,確保合作社的工作能夠順利的進行。
4、推進信息化建設,培養農產品品牌
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網絡技術開始深入到各行各業,“互聯網+”模式逐漸普及。相關部門應該對信息技術予以足夠的重視,加大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信息化建設,使農戶能夠通過互聯網更加簡單的了解目前市場的情況,從而對未來的發展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同時,農民專業合作社因該加強對自身產品的品牌建設,將自身的品牌推廣出去,提高農產品的價值,通過品牌效益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綜上所述,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能夠對農村的集體經濟進行強化,政府部門應該對合作社的建設給予一定的支持,充分發揮農戶在合作社中的主體作用,加大農村在經濟市場中的競爭力,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強化農村集體經濟。
(作者單位:453002 河南省新鄉市牧野區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