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懷彬,王建英,戴雅婷,白春雨
摘 要:農村生態文明法治是我國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石,是鄉村法治化的必然選擇。我國鄉村生態文明法治建設面臨主體法治觀念虛化、法律規范體系殘缺、法治建設實效性偏低、法治監管體系不到位和不完善等問題,未能起到應有的作用。揭示了農村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的基本價值觀,分析其面臨的問題,提出了農村生態文明法治在鄉村振興中的應有作用和未來發展路徑。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農村生態文明法治;價值觀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6-0025-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志碼:A
十九大勝利召開以后,2018年國務院中央一號文件聚焦“三農”問題,頒布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我國作為農業大國,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需要突出農民生產生活優勢,實現對農村環境與資源問題的有效整合與處理。為此,必須思考和明確農村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在法治中國、法治鄉村的建設背景下,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實現鄉村生態文明治理模式的大幅度轉變,實現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制度化、規范化與程序化。
1 ?農村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的基本價值觀
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生態文明建設應當與法治建設聯系到一塊。在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中華民族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綱要,持續開展圍繞鄉村人居環境整治行為的美好鄉村建設”。與鄉村振興戰略契合,大力推進農村生態文明的法治化建設,充分展現法治化建設背景下農村生態文明發展的基本價值觀。具體來講,農村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的基本價值觀應當體現在以下3方面。
第一,保障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農村生態文明法律規范體系的有效立法,應當基于行為規則及法律制度展開。這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制定相關法律體系的關鍵,在于有效控制地方政府濫用公共權力。而法律體系建設的意義在于賦予地方農民以保護環境利益的法律權限。靈活運用法律的多元化內容,實現對農村生態環境的有效共治,為推動農村生態文明發展建設創造更多可能性。
第二,實現城鄉生態發展有效統籌。目前,為保證城市健康發展,許多工業污染已經從城市轉移到農村。城鄉二元經濟格局壁壘愈發明顯,反映出當前城市化建設的短視。以犧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為代價,是無法形成健全良好的城市化發展體系的。同時,當前農村生態文明法治建設存在明顯缺陷,這種不健全導致環保治理工作監管體系嚴重失靈。為此,需要大力推行、發展農村生態文明法治建設,實現農村土地資源、農業資源、林業資源與水資源等資源的有效平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使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法治制度供給的平衡,對建設美好新農村具有現實意義。
第三,推動鄉村振興與和諧發展態勢。農村環境包含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是構建和諧社會環境的關鍵前提和基礎,是農村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的關鍵。目前,我國農村需要制定迎合鄉村振興戰略的環境綜合治理法治制度,妥善處理好農村與環境資源的相互調配關系。保證農村生態法治建設與農民主體權利相輔相成,切實維護農民生態權益,促進農村社會穩定發展和實現鄉村振興。
結合當前鄉村振興戰略視野下農村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的價值觀可以了解到,當前農村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現狀并不理想,存在嚴重的建設主體法治觀念虛化、法律規范體系缺失、法治實施體系低效率、法治監管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因此,在農村地區積極推行《環境保護法》《環境影響評價法》是極為必要的。這些法律能夠有效規范農民享有介入農村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的權限,也能使農民擁有監督環境保護的權限。只有法治制度足夠健全,農民的法治管理參與度才會越來越高[1]。
2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生態文明法治建設途徑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生態文明法治建設必須要起到其作用,確保我國新農村建設走上正軌,從而保證維護農民大眾的合法權益。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農村生態文明法治建設有以下3條有效路徑。
2.1 ?明確農村生態文明法治觀念,構建鄉村振興法治觀
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要以明確農村生態文明法治觀念建設作為大前提。在農村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的基礎之上,再思考如何構建鄉村振興的法治觀。這是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法治化的有效優化。在主體價值理念的基礎之上,實現生態化法治革新,保證在農村主體內構建真正的生態文明法治觀,為政府、農業企業、農民3大主體給出具體的價值導向,實現農村生態文明法治化建設思維引流。
農村生態文明法治理念需要優先升級。通過法治規范促進農村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轉變企業生態發展理念與基本生產方式,顛覆傳統中“先生產、后治理”的錯誤觀念。做到生態文明法治建設優先、治理行為優先,并伴隨農業生產全過程。
2.2 ?融入依法治國方略,完善農村生態文明法律規范體系
要在鄉村振興戰略中融入依法治國方略內容,為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農村生態文明法律規范體系作好準備。基于這一基礎思考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依據,不斷提高立法質量,強化法律對鄉村振興戰略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銜接,確保農村生態文明法律體系的完整性與實效性。
地方政府要特別重視農村生態文明法律體系建設的貫通性,構建農村共治型的農村生態文明法律體系。加速新法規與配套法規的建設與出臺,明確相關實施細則。可圍繞《農村環境保護法》提出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法律修正案和補充內容,真正做到在依法治國方略背景下完善農村生態文明法律建設規范體系,為鄉村振興發展創造新空間、新格局[2]。
2.3 ?編制農村生態文明法治監督網,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意見
目前,許多地方已經提出了立足自身實際的“鄉村振興戰略意見”,并圍繞新意見編制農村生態文明法治監督網。要有效保障農村生態文明法治建設基礎,聚焦鄉村振興建設與農村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的公權領域,不斷擴大農村基層生態文明的動力機制、問責機制與獎懲機制[3]。
鄉村振興過程中,必須編制有法律效力的農村生態文明法治監督網絡。基于核心任務提出相關意見,切實維護農民生存權益,保護農村生態文明環境發展權益,凸顯法治建設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作用。
3 ?結束語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鄉村振興發展需要“金山銀山”,更需要“綠水青山”。為建設美麗新農村和法治新農村打造嚴謹的法律約束體制,健全農村生態文明法治。通過強有力的法治效力治理農村地方環境,促進農業生態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薛金禮,張錕.健全鄉村治理體系助力鄉村振興[J].中國集體經濟,2019(18):1-2.
[2]陳湘清.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鄉村治理法治化問題研究[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19(2):81-85.
[3]何水.農村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的困境與出路[J].中州學刊,2018(8):6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