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倩倩,李自強
摘 要: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戰略性調整,是實現安徽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必要途徑。基于動態和宏觀視角,根據已有的研究理論和文獻,利用安徽省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運用計量分析法研究安徽省三大產業和國民經濟之間是否存在互相促進的關系,提出了在經濟新常態下加快安徽省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建議。
關鍵詞:安徽省;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增長;多元回歸分析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6-0034-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121.3 ? ? ? ?文獻標志碼:A
隨著安徽省“十三五”戰略規劃持續推進和實施,全省經濟發展實力明顯加速,生產總值由1998年的2 542.96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27 518.67億元,實現了巨大跨越[1]。總體來看,安徽省經濟發展仍處于較低水平。
1 ?數據來源
采用的數據采集區間為1998—2017年,來源于安徽省統計局官方網站,保證了數據的有效性、合理性和真實性。
2 ?模型設定
2.1 ?變量選擇的理論依據
產業結構指國民經濟內部生產要素的比例關系和各類產業的構成。產業結構的不同是由于生產要素在產業中的配比不同。生產要素在不同產業之間進行合理配置,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核心。安徽省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可以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國民經濟水平提高,又會推動產業內部生產要素配置優化,推動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2-4]。
2.2 ?變量設定及模型建立
根據問題模型,選擇安徽省第一產業產值、工業產值、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產值作為解釋變量,分別表示為X1、X2、X3。被解釋變量Y用國民生產總值表示,國民生產總值和三大產業產值間的關系用生產函數模型Y =F(X1,X2,X3,ε)表示。
運用Eviews軟件,得到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的趨勢圖。觀察圖形可知,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間有顯著的線性關系。假定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間的關系為生產函數模型,得到LnY=α+β1LnX1+β2LnX2+β3LnX3+ε。
3 ?模型估計
用Eviews的最小二乘法作對數回歸分析,對所建立的模型進行分析,建立計量經濟學模型如下。
LnY=0.407 8+0.360 8LnX1+0.444 9LnX2+0.403 2LnX3
t=(0.557 5) ?(1.313 2) ?(2.568 6) (5.513 6)
R2=0.998 2 ?R 2=0.997 9 F=2 946.724 DW=0.682 6
4 ?模型檢驗與優化
4.1 ?經濟檢驗
4.1.1 ?參數估計值檢驗
回歸結果顯示,解釋變量的系數均為正數,符合經濟意義。由參數估計值的大小來看,第二產業產值增加對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加拉動作用最為明顯,第三產業對國民生產總值的促進作用居中,第一產業對國民生產總值的促進作用最小,符合安徽省實際情況。
4.1.2 ?經濟意義檢驗
三大產業產業對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的彈性系數,分別為0.360 8、0.444 9、0.403 2。第一產業產值增長1%,國民生產總值增長0.360 8%;第二產業產值增長1%,國民生產總值增長0.444 9%;第三產業產值增長1%,國民生產總值增長0.403 2%。通過彈性系數可以得知,1998—2017年第二產業產值增加對安徽省國民生產總值的作用最明顯。1998—2017年,三大產業產值增加對安徽省經濟的貢獻,從高到低依次為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第一產業。
4.2 ?統計顯著性檢驗
(1)擬合優度檢驗。由模型估計結果可得,可決系數R 2=0.998 2,修正的可決系數R 2=0.997 9,說明模型對樣本的擬合程度非常好。
(2)方程的顯著性檢驗(F檢驗)。F=2 976.742>Fa(m-1,n-m)=F0.05(4-1,20-4)=3.24,給定顯著性水平α=0.05的情況下,伴隨概率P=0.000 0<α,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的關系顯著。
(3)變量顯著性檢驗(t檢驗)。在給定顯著性水平α=0.05下,針對解釋變量檢驗值的伴隨概率P為0.2、0.02、0,體現出第二、第三產業產值增加對國內生產總值有顯著的線性影響。
4.3 ?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第一產業和安徽省經濟增長構成雙向的格蘭杰因果關系,說明第一產業在經濟發展中具有基礎作用。第二產業是第一產業和安徽省經濟增長的原因,說明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具有較強的拉動作用。第三產業是第二產業增長的原因,但和經濟增長沒有構成雙向因果關系,說明第三產業對第二產業具有拉動作用,但發展水平較低,沒有對安徽省經濟增長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以上情況反映出,安徽省產業結構調整中存在嚴重問題,第一、第二產業占比過重,第三產業發展動力不足。
5 ?結論和政策建議
5.1 ?結論
通過時間序列和計量分析法得出,安徽省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對經濟增長有重要影響,證實安徽省三大產業和國民經濟之間確實存在著互相促進關系。研究發現:安徽省第一產業占比下降,但比重仍然不低;安徽省主導產業是第二產業,但沒有對第三產業起到拉動作用;第三產業發展沒有達到較高水平,發展潛力大。
5.2 ?政策建議
首先,深化“供給側”改革,發揮第二產業支柱作用。由經濟意義檢驗結果可知,安徽省國民生產總值中第二產業產值所占的比重最大。應強化第二產業的基礎作用,在發展好實體經濟的前提下,深化“供給側”改革,提高行業整體技術水平。由勞動密集型向節能高效型轉變,推動第二產業的結構升級,實現第二產業和經濟增長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體系,推動環保節能型經濟發展。
其次,注重服務體制創新,促進第三產業迅速發展。隨著“十三五”規劃實施,安徽省第三產業沒有得到長足發展。因此,在安徽省經濟發展中,要依靠自身地理地位優勢,大力促進交通運輸、物流倉儲、旅游和餐飲等服務業發展,創造出更多就業崗位,促使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
再次,增加科技在農業中投入,鞏固第一產業的基礎作用。通過格蘭杰因果關系分析可知,第一產業產值與國民經濟生產總值之間有相互促進作用。因此,在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應鞏固第一產業的基礎作用。貫徹落實“三農”政策,加大對農村的資金扶助,使安徽省農業生產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參考文獻:
[1]周倩.區域性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基于我國內地31省份面板數據[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8(5):6-12.
[2]董文兵.安徽省產業結構優化問題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9(8):79-81.
[3]許恩旗,陳姝言.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J].時代金融,2018(26):42-45.
[4]陳冬.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優化路徑研究[J].經濟師,2018(12):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