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昀,朱月娥,鄭廣樂,潘羽童,祝文博

摘 要:通過對河北省309戶居民進行調查,分析了影響河北省婚喪民俗改革的因素。研究表明,教育水平、紅白理事會發揮的作用、“人情”消費金額和相關現象普遍程度等,對居民是否支持婚喪民俗改革的影響顯著。政府需采取措施以推動婚喪民俗改革。
關鍵詞:婚喪民俗改革;教育水平;二元回歸分析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6-0050-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4;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移風易俗”自古至今備受重視,但當今封建迷信嚴重、傳統殯葬流程難以改變、紅白喜事鋪張浪費的現象依然存在。雖然國家多次出臺相關政策支持開展移風易俗工作,將婚喪民俗改革擺在重要地位,鼓勵人們摒棄部分封建思想,但收效甚微。而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是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是深化美麗鄉村建設的有效途徑,婚喪民俗改革工作任重而道遠。“移風易俗”自古至今備受重視,但當今封建迷信嚴重、傳統殯葬流程難以改變、紅白喜事鋪張浪費的現象依然存在。雖然國家多次出臺相關政策支持開展移風易俗工作,將婚喪民俗改革擺在重要地位,鼓勵人們摒棄部分封建思想,但收效甚微。而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是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是深化美麗鄉村建設的有效途徑[1-2]。
1 ?河北省婚喪民俗改革理論假說與研究方法
1.1 ?理論假說
理論假說主要包含以下幾點。①性別是否對人們接受婚喪民俗改革具有一定影響。②受教育水平越高越傾向于接受婚喪民俗改革。③借婚喪民俗事宜斂財現象的普遍程度影響改革推進。④“人情消費”金額越高越能推動人們接受婚喪民俗改革。⑤紅白理事會發揮的作用影響婚喪民俗改革推進[3]。
1.2 ?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的調查方法主要有問卷調查法、文獻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和實地訪談法。
2 ?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
2.1 ?數據來源及變量選取
2.1.1 ?數據來源
將2018年11月對河北省農村村民隨機發放調查問卷而收集與整理的數據作為研究數據,共發放問卷321份,收回問卷321份,有效問卷309份。
2.1.2 ?變量選取
通過文獻研究和變量的相關性分析,結合問卷情況,最終選取6個指標。其中“改革接受與否”為被解釋變量,其余5個作為解釋變量,具體變量說明如表1。
2.2 ?模型估計及結果分析
利用SPSS25采用輸入方法執行Homser和Lemeshow,檢驗得出Sig=0.870>0.05,說明模型顯著性較好,擬合度高;預測分類表中預測正確率達84.8%,說明模型預測效果較好,因此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
教育水平影響顯著,模型顯示高學歷者——大專、本科及以上學歷,相較于對照組的低學歷——初中及以下,Odds是其14.116倍,可見較高的教育水平對民眾是否接受婚喪民俗改革存在積極影響。
人情消費影響顯著,1年消費1 000~2 000元的民眾相較于對照組的1 000元以下,Odds是其0.098倍。這與“人情消費越多,造成的經濟壓力越大,越愿意接受改革”的現象相悖。因為人情消費在1 000元以下的群眾可能因反感人情消費而刻意回避,雖支出少但有接受改革的動機。1 000~2 000元的人情消費相對較多,但并不會給群眾過大經濟壓力。相反,在人情消費現象極為普遍的中國,人們會將其當作必要的人際交往,人情消費為1 000~2 000元的人反而不愿意接受改革。
理事會發揮的作用和周圍婚喪事宜普遍程度這兩個影響因素對民眾是否接受婚喪民俗改革,相較其對照組均是顯著的;紅白理事會發揮作用較好的Odds是對照組——作用較差,為16.483倍,在現實中確實起到了積極的影響;十分普遍的Odds是一般或較少的8.864倍。
性別對民眾是否接受婚喪民俗改革的影響并不顯著,這與文章前提假設存在一定出入。不難例證,當今社會男女差異近乎為零,女性的交友較廣,對婚喪民俗改革的接受度較高。
3 ? 河北婚喪民俗改革的建議
加強高知識水平青年人”的培養。從高教育水平年輕人的婚禮儀式入手,實現婚事“新辦”和“簡辦”,帶起新風潮。開展相關活動,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農村,形成良好社會風氣[4]。通過建立村內群眾微信溝通群等,加大宣傳力度,積極響應國家大政方針的號召,將婚喪民俗改革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宣傳到位。推廣設立紅白理事會,由村民參與婚喪民俗的改革監督工作,提高群眾和基層組織參與紅白事民俗改革工作的積極性,共同制定村規民約。制定嚴格的婚喪事宜操作標準和明確的獎懲機制,發揮村鎮代表的作用,提倡節儉和科學。政府通過各地推廣工作的反饋,制定相關政策,將依托紅白事民俗斂財的現象納于法治范圍內。
參考文獻:
[1]華智超.移風易俗讓“鄉規”發揮作用[N].長江日報,2019-05-14(5).
[2]楊華.從移風易俗和鄉風文明建設入手遏制“天價彩禮”[J].農村工作通訊,2019(10):51.
[3]徐玉蘭,阮睿穎.新時代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村道德建設[J].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學報,2019,26(1):50-55.
[4]彭強輝.農村移風易俗需抓“三個文明”[J].湖南農業,2017(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