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菊
摘 要:縣域經濟融入都市圈發展是縣域發展的重要戰略,也是必然趨勢。豐都融入重慶都市圈有地理區位、交通條件、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等方面的獨特優勢。應進一步把握融入原則、細化融入內容、完善融入體制機制,使縣域經濟融入都市圈取得跨越式發展。
關鍵詞:縣域經濟;都市圈;豐都縣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6-0066-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127 ? ? ? ?文獻標志碼:A
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 h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1]。都市圈對某一區域的發展有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縣域經濟融入都市圈發展是一項重要戰略也是必然趨勢。
1 ?推進縣域經濟融入都市圈發展的意義
一方面,有利于豐都加速實現經濟轉型升級。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長江經濟帶和成渝城市群戰略的實施,以及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的深入推進,重慶都市圈面臨著要素流動匯總的聚集機遇、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升級機遇、區域深化發展的政策扶持機遇、先行先試先改的改革創新機遇。充分發揮豐都自身相對比較優勢,積極融入重慶都市圈各項發展,能更加有效地參與其資金、技術、人才、信息、市場等資源要素的配置和產業分工,從而突破長期制約豐都發展的要素瓶頸、結構調整等難題,進一步加快轉變豐都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實現產業優勢互補、錯位有序發展,加速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社會管理創新、民生和諧等共贏目標[2]。
另一方面,為大都市圈聯動縣域經濟協調發展提供有益探索[3]。融入中心城區和核心城區發展,是后發地區實現發展的最佳路徑。豐都融入都市圈,意在借助大都市圈的經濟能量為“己”所用,加快實現跨越式發展。
2 ?豐都融入都市圈發展的優勢分析
2.1 ?區位交通優勢明顯
豐都地處三峽庫區“腹地”和重慶版圖的中心,位于武陵山地區和成渝城市群的核心區域,擁有長江黃金水道長達47 km,已基本形成了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干線公路和長江水運等較為完善的交通骨架網絡,實現了“1 h重慶、2 h縣域、3 h成都、4 h武漢、8 h上海”,成為渝東南地區通江達海最便捷的“水、公、鐵”樞紐,聯運優勢明顯。
2.2 ?旅游產業資源豐富
豐都有1 900多年的歷史,既有獨享天下盛譽的“鬼城”民俗文化資源,又有獨特的自然環境旅游資源。據統計,豐都共有6大類64種100多處景區,如南天湖風景區、太平壩和龍河溶洞等均是特品級自然旅游資源。
2.3 ?農副產業特色突出
豐都是傳統的農業縣,是中國肉牛之都和重慶市重要的農產品主產區,現已基本形成以肉牛為主導產業,榨菜、紅心柚、龍眼、烤煙、花椒、有機大米6大特色優勢產業,獼猴桃、黑花生等區域性特色新興產業的“1+6+X”特色效益農業產業體系。豐都成為重慶都市圈重要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可以為都市圈提供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是頗具特色的農產品加工基地。
2.4 ?政策扶持堅強有力
豐都屬于三峽庫區,是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和國家級貧困縣,處于長江經濟帶的核心區域,是多項國家級扶持政策的“疊加高地”。除享受西部大開發相關政策優勢外,還享受三峽庫區后續發展、武陵山片區扶貧、長江經濟帶發展、統籌城鄉發展先行先試等多項扶持政策。
3 ?推進豐都融入都市圈發展的路徑思考
3.1 ?把握融入原則是基礎
3.1.1 ?遵循力所能及的原則
在融入發展時,不必追求概念上的“高大上”提法和寬泛定位,應注重與豐都實際功能的建設相適應,與本地資源優勢相匹配,不能寅吃卯糧、竭澤而漁。
3.1.2 ?遵循優勢互補的原則
融入發展應立足功能差異,實現彼此優勢互補,利用各自差異化的發展優勢來謀求互惠互利,最終實現雙方或多方共同發展。
3.1.3 ?遵循主動融入的原則
要積極主動地制定和謀劃融入策略,既要根據豐都現有的比較優勢和資源狀況來找準功能定位,又要有前瞻性地分析周邊區縣的發展規劃與策略,創造新的比較優勢,以提升融入能力,做實對接細節,做到早謀劃、早行動。
3.2 ?細化融入內容是關鍵
3.2.1 ?要融入發展觀念
增強機遇意識,有危機感和緊迫感,牢牢把握新常態下的新機遇,順時而動,乘勢而上;增強開放意識,顛覆和突破原有的縣域思維和小農意識,培養更加開放的心態,營造更加開放的環境;增強協作意識,有“利他人”就是“利自己”和包容合作的心態,求同存異、協同發展;增強主角意識,豐都已經具備了突破和提檔升級的基礎、能力及條件,要對標重慶市建成內陸開放高地、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西部創新中心、美麗山水城市等功能定位,敢于和一些發達地區的縣域比拼。
3.2.2 ?要融入產業布局
豐都應加強與重慶都市圈產業發展的協作配套,以自身比較優勢產業帶動整體縣域經濟發展。一方面,應發展與重慶都市圈具有功能互補優勢的特色產業,如充分利用旅游資源優勢,加快旅游資源的開發整合和景區、景點的提質升級,增強旅游產業對重慶都市圈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應大力發展與重慶都市圈主導產業相配套的相關產業,圍繞其功能定位目標,進一步優化現有工業園內的企業產業組成結構。
3.2.3 ?要融入人力資源
重慶都市圈的發展對人力資源的需求將是巨大的。豐都要進一步推進縣域經濟發展,對接重慶都市圈的人力資本需求。加大縣域人力資源開發力度,著力培育符合新增產業需要、現代化的高素質人力資源。強化技能型人才隊伍的發展規劃建設,有針對性、有批次、有梯隊地做實技能人才培養,形成良好的人才成長機制和環境;逐步建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滿足市場需求和與重慶都市圈產業發展需求相適應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強化專業結構設置,以需定供,開展技術人才的“訂單式”培養。
3.3 ?完善融入體制機制是保障
豐都必須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優化融合發展環境。一是要逐步推進形成區域利益協調機制,加強政府間的溝通協調,“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二是要強化區域間產業協作機制,推進產業優勢互補、合理布局,實現錯位發展;建立完善的人才流動機制,在個人發展、住房、配偶工作、子女教育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爭取人才要素在區域間能夠自由流動。三是要推進建設一體化進程的體制機制建設,在交通設施、商貿合作、區域市場、生態環境保護、民生改善等方面推進一體化進程,以更好地實現對接和融合。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EB/OL].[2019-02-21].http://www.ndrc.gov.cn/zcfb/zcfbtz/201902/t20190221_928319.html.
[2]方明.如何通過特色小鎮建設撬動城鄉發展[J].中國鄉村發現,2018(1):81-85.
[3]陳曉明,陳嘉平,陸萌.廣州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實踐[J].城鄉建設,2019(18):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