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峰
“痕跡管理”是近年來運用較多的一種管理方式,然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有時卻運用欠當、有悖本意。根本原因在于沒有注重適度原則,而是用偏了、用過了。如何才能正確運用痕跡管理,使之成為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筆者下面結合實踐,具體給予說明。
案例一:某轉爐檢修工作使用相關方人員較多,相關方人員與本單位正式員工相比,具有不了解生產現場、本身素質偏低、專業知識掌握不夠的特點,管控不到位往往會出現安全事故。
措施:對于身份認證、能力考核、安全培訓、過程監督檢查、違規處理、隱患整改等一系列工作都要環環相扣,實行痕跡管理。全過程數據留痕,安全過程環環留痕,管理問題、個人因素界定明晰,責任清晰可追溯。例如:對相關方人員違規考核,必須出示規范的考核通知單,違規人及負責人都必須簽字,這樣不但能作為痕跡證明,而且也是落實責任的必要證據。
案例二:某冶金企業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痕跡管理應用過多過細,成為管理人員的負擔。
措施:痕跡管理要合法合規,要結合法律法規及各種安全規章制度的規定,制定切實可行的痕跡管理措施和辦法。在正確分析安全監管的具體內容和對象以及安全監管進程的基礎上,將所要納入痕跡管理的內容、目標、措施、保證機制以及開展痕跡管理的具體要求確定下來,并根據已經確定的內容,制定相關辦法,采取科學合理的方式,使安全監管人員在開展痕跡管理時,能夠有的放矢,符合痕跡管理所提出的要求。
案例三:某建筑企業在安全管理工作中,部分安全監管人員對痕跡管理工作缺乏認識,安全管理記錄不系統、記不到點子上。
措施:一是要提高安全管理人員認識。隱患排查的目的是解決問題,發現現場環境缺陷的目的是改善作業環境。痕跡管理恰恰能夠將安全隱患檢查與整改,設備設施及環境本質化改造的全過程進行全面記錄,形成閉合式的資料。通過這些準確的記錄,綜合科學分析整個企業安全生產的現狀與情況,找出安全管理的重點問題,制定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使企業安全管理持續改進。
二是要把握三個字,這就是“要”“精”“實”。所謂“要”,就是分層次,對重要、重大、關鍵的事情留有“痕跡”。比如高風險作業中方案履行、特種作業人員的持證、交叉作業管理等,應留有“痕跡”,以備查驗。所謂“精”,就是記錄留痕要精煉,要揀最重要、最關鍵、最能說明問題的東西進行記錄,且要采用耗時少的方法,例如拍照。所謂“實”,就是實事求是,不是為了留痕而留痕。
當前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學會抓重點、重實效、保目標。持續做好痕跡管理,做到簡潔高效,同時要強化培訓教育,確保安全管理要求落實到位,從而進一步推進企業安全管理精細化的深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