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躍東
設立河北雄安新區,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歷史性戰略選擇,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雄安新區設立兩年多來,歷經從聚精會神謀規劃到大刀闊斧搞建設的戰略性轉變,一個偉大的新城、樣板之城、世界之星即將起航。巨輪起航須夯民生基礎,千頭萬緒就業當先,如何在起航過程中夯實民生基礎,做好就業創業工作,助力保障雄安起航?
一、堅持辯證思維,堅持就業和發展兩手抓
就業是民生之本,創業是財富之源。就業創業是全社會最大的民生工程。沒有穩定充分的就業,就沒有健康持續的發展,沒有健康持續的發展,就不能保障就業和民生,就業和發展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要做好新區的就業創業工作應始終堅持辯證思維,緊緊把握就業和發展的關系,兩手硬、兩手抓、兩促進。
二、強化組織保障,內聯外拓
干事創業,組織是保障。新區堅持開放的姿態,內外聯動,協同共進。
1.新區內部成立領導機構,統籌組織推進
新區成立了由黨工委管委會主管領導任組長,黨群工作部、公共服務局、改革發展局、規劃建設局等有關單位一把手任成員的就業和社會保障領導小組,周密部署、統籌推進就業創業工作。
2新區外部建立外聯機制,推行五方合作促發展
為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新區管委會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出版集團、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天津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河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簽訂了五方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建立了五方合作平臺,在提升新區就業工作效能、強化人力資源服務供給、構建人才培養體系和職業培訓制度等方面開展戰略合作,合作推進新區就業創業工作。
三、建立健全政策體系,謀定而動
干事創業,制度先行。新區通過長時間密集調研,征求意見,反復論證,建立了“2+6+9”就業創業政策體系,為開展就業創業工作奠定制度基礎。起草出臺了2個意見(《關于做好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關于推進工匠隊伍建設的指導意見》)+6個方案(就業創業工作推進方案、提高技術工人待遇實施方案、青年就業見習3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技能人才培養提升計劃實施方案、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實施方案、推行終身職業培訓制度實施方案等)+9個辦法(職業培訓管理辦法、就業資金管理辦法、創業孵化基地認定和管理暫行辦法、就業困難人員認定辦法、創業擔保貸款管理辦法、靈活就業人員認定辦法、就業見習管理暫行辦法、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認定和管理暫行辦法、技能大師工作室認定和管理暫行辦法等),同時還在不斷完善政策體系,基本建立了新區就業創業政策體系,為做好就業創業工作奠定了基礎。
四、堅持問題導向,精準施策
1.科學施策,降低管控影響
面對科學管控,新區積極籌劃,主動出擊,力爭把影響降到最低。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強化干部激勵機制,科學把握管控重點、節奏和力度,分階段、分步驟放開對民生就業類項目的管控,對新區內急需建設的政府投資類、民生類項目,組織專員實地調查研究,力促項目盡快實施。
2.多措并舉,推進被征遷勞動力就業
隨著雄安新區大規模建設的深入推進,一些被征遷村勞動力面臨著就業再就業問題。如何做好此類人群的就業再就業工作?
(1)調查摸底,建立信息庫。政府組織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采取包村、包戶、入村、入戶的形式調查摸底被征遷村勞動力就業意向和培訓意愿,建立完備的信息庫。
(2)分類施策,精準對接就業。根據信息庫的相關信息,分類施策,分類做好就業安置工作。一是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和大齡、殘疾等就業困難人員就近開發扶貧專崗、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就業;二是對有創業愿望或重新創業的勞動力采取創業培訓、創業扶持等措施幫扶創業就業;三是大力開展實用工種和大規模建設急需工種以及建成后的產業需要方向開展的有針對性的前瞻性的職業培訓,提升和儲備技能人員,以待就近對接就業,比如萬畝秀林工程需要對種樹相關專業進行培訓,再比如大量的建設者涌入新區需要大量服務業從業人員,對此開展酒店管理、餐廳服務員、中西面點、保潔、美發等工種服務大規模建設。四是搜集并對接崗位就業。對新上項目實行用工備案制,利用企業一次性吸納補貼、社會保險補貼等政策鼓勵新上項目企業優先吸納被征遷勞動力就業,繼續在容東片區、啟動區建設、萬畝秀林工程、白洋淀污染治理、白洋淀蘆葦收割等項目工程中搜集用工崗位,落實到本鄉鎮以外就業的征遷勞動力500元一次性交通食宿費補貼政策,鼓勵其就近對接就業。五是搭建就業平臺對接就業。通過線上線下人力資源招聘會、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行動、金秋招聘月等就業服務活動,對接就業。
3千方百計,促進轉型升級企業職工再就業
一是做好對企業分流職工的就業跟蹤服務,第一時間了解他們的就業需求,做好各種就業服務工作,比如就業失業登記、職業介紹、職業培訓、政策咨詢等;二是積極提供便利服務,比如對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的人員,落實相關扶持政策,優先安排入駐各類創業孵化基地;三是通過公益性崗位,對通過市場渠道難以實現就業的就業困難人員實行托底安置,保障其基本生活;四是提升職工的就業創業能力,尤其是對有培訓意愿的,分類進行就業技能培訓、創業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五是使用失業保險基金支持企業穩定崗位,積極發揮政府融資擔保機構作用,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支持創業就業。六是實行再就業,通過人力資源招聘會和政府開發新上項目崗位對接落實完成。
4.廣泛宣傳解釋,使政策入民心得支持
大力宣傳新區相關優惠政策,采取深入鄉村發放明白紙、張貼海報、召開政策宣傳周、懸掛條幅、工地講堂、流動宣傳車流動宣傳等方式,通過網絡、微信、APP、電視、報紙等多種新聞媒介報道,大力宣傳被征遷勞動力就業等優惠政策,營造出入人知曉政策、人人支持政府、人人爭先創業、支持新區建設的良好社會氛圍。
五、重點群體,重點幫扶。
新區管委會對符合條件的就業困難人員、建檔立卡貧困人員、轉型升級企業失業人員和失業軍隊退役人員,通過市場渠道確實無法實現就業的,積極采取措施。一方面,在新區城鄉交通安全、醫院、環衛、保安等多領域開發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就業;另一方面,鼓勵和支持各用人單位開發一批就業崗位,對吸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6個月以上的企業、依法辦理工商登記農業經營主體等用人單位,按每人1000元的標準給予吸納就業補貼。對就業困難的農村大齡、殘疾的貧困勞動力,開發養路、護林、環境衛生、保潔等扶貧專崗安置就業。
六、建立健全長效工作機制,助力發展
面對新區建設中遇到的問題和挑戰,新區管委會在工作實踐中打造就業創業長效工作機制,并在實施中不斷創新和完善機制,保障民生,助力雄安起航。
1.線上線下,信息動態管理。
堅持“互聯網+就業”模式,建立和完善未就業人員網上實名登記和動態管理機制,積極引導未就業人員主動通過網站、APP、公共服務機構窗口等渠道進行登記求職,實現信息采集、信息發布的線上線下相結合,勞動力供需雙方智能匹配,打造信息透明、溝通高效、匹配精準的就業資源對接平臺。特別是全面摸排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就業情況,通過網絡化管理,精細掌握其就業狀態、培訓需求、就業創業意愿等信息,并實時跟蹤,實行有效的動態管理,統籌崗位需求和創業扶持等信息,切實幫扶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就業創業。
2.開展精準職業培訓
推行終身職業培訓制度,對失業人員進行信息采集,針對不同人員開展精準職業培訓,提升就業技能和創業水平。同時根據新區大規模建設和產業發展方向,開展城市軌道交通、工業機器人應用與維護、3D打印技術應用、無人機應用技術、電梯安裝與維修、建筑類、林木種植等緊缺急需和前瞻性工種培訓。在培訓模式上,把技能培訓和學歷教育相結合,實現技能證書和學歷證書雙豐收。建立了雄安網絡培訓學院,實現手機上網隨時隨地培訓。同時還要大力開展新市民素質培訓,增強市民對雄安新區的認識感、融入感、使命感,烘托人人服務新區建設、人人爭相就業、奉獻和助力新區發展的社會氣氛。
3.搭建就業創業平臺
針對各類失業人員,新區管委會通過開展各種貫通全年的就業服務活動,為失業人員牽線搭橋、對接就業,如: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大型招聘會和民營企業招聘周、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行動、金秋招聘月、就業扶貧行動日等,預計2019年實現對接就業1萬余人。
4開發對接崗位促就業
立足新區規劃建設需要,推行企業用工備案制,對企業用工情況詳細備案、對接就業,通過千年秀林、城鄉環境治理、坑塘治理等項目工程對接就業。
同時,樹立“互聯網+人社”工作理念,通過就業服務網、微信公眾號發布就業崗位安置就業。
5.落實政策促就業創業
通過落實政策,有效促進了各類失業人員就業創業。如,職業培訓補貼、公益性崗位和扶貧專崗托底安置、創業補助,求職補助、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創業擔保貸款、就業見習補貼等,兩年來公益性崗位、扶貧專崗安置近2000人,支出就業創業補助4557.8萬元。
6.推進“雙創雙服”帶就業
培植創業孵化載體,提高勞動者創業成功率。鼓勵和引導各類下崗失業等初次創業人員創業實體入住基地,通過提供創業指導、創業幫扶、創業貸款等服務,落實房租、物業、水電費補貼政策開展孵化式創業。
7.以宣傳鼓舞就業
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微信、微博、手機APP等多種途徑,大力宣傳就業創業政策,開展表彰會、選樹就業創業明星,推廣就業創業成功經驗。在全社會營造學習就業先進、崇尚創業的良好氛圍,涌現出了一批創業明星,帶動鼓舞就業創業者走上成功之路。
通過以上措施,實現新區就業狀態的總體穩定。據統計.兩年來新區累計新增就業16186人,其中下崗失業人員就業3825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1497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 .8%,低于我省不超過4.5%的要求,為落實雄安新區總體規劃和大規模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