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祺煒 蘇州市相城區東橋中心小學
個人想要在社會中生存和發展,就必須要用他人打交道,要學會與人合作與交流,要能夠與他人和諧共處,以集體的力量來推動社會的發展和個人的進步,從而有效處理沖突矛盾,達到既定的目標效果。所以合作能力對于學生的成長教育來說至關重要,同時也是體育精神文化中的重要內容。在體育史上,有不少體育運動都需要依賴隊員之間的團結協作才能開展,比如足球、籃球、排球、棒球等等,想要通過體育教學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需要運用更恰當科學的手段技巧。
隨著現代體育教學課程如火如荼地展開,很多教師在體育教學的實施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其中,學生缺乏合作能力的現狀甚至嚴重,而造成的這一現狀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條:其一,現階段入學的孩子大多是家中的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就受到父母家長的疼愛甚至是溺愛,自小就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潛在價值觀念,沒有與他人分享的想法。其二,小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還不夠成熟,他們有著較強的興趣化傾向,受到個人感性思維的影響,在體育合作學習中總是會出現敷衍、開小差等情況。其三,素質教育的理念雖然已經在各中小學中普及深入,但是還有一些偏遠地區的學校沒有完全摒棄應試教育的思想,過于重視文化分數和學校的升學率,在某種程度上對學生的思想觀念造成了誤導,導致在體育學習中各自為戰,缺乏專業的合作引導。
教學目標是教學游戲和教學活動開展的基礎與靈魂,科學的教學目標能夠指導教學設計更加貼合教育要求。在體育游戲合作中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需要學生建立一個合理的游戲規則,以小組為單位,根據游戲的規則提升和學習相關的技巧,教師則依據教學大綱及學生技能水平,按照不同的階段、層次、特長及興趣愛好設定不同的小目標,有意識地強化學生的集體意識與合作精神。在小學體育游戲教學中,切忌沿用傳統的而教學觀念,認為教師講什么,學生就學什么,而是要讓學生通過教師講解和學習的內容,自行進行體會和感悟,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意識[1]。
想要激發學生的合作意識,那么體育游戲的內容和形式就非常重要了,只有設計了團隊競爭與合作的游戲才能真正提煉出學生對合作的概念。比如跑步,如果只是單純的個人賽跑,雖然存在競爭性,但只是取決于學生個人的體育素養,沒有較高的技術含量。但如果進行的是兩人三足甚至三人四足的比賽,那么最終的成功就依賴于兩人或三人之間的合作默契與合作技巧了。而且相比單一的體育訓練而言,多樣化、團隊性質體育對抗性游戲更能吸引學生的學習和運動興趣。這種體育游戲在某種程度上也表現出了現代教育理念中對學生主體意識的重視,如同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霍林斯基所言:“成功的快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他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是這種內在力量消失。”
即便體育游戲有著較強的娛樂性,但同時也具備明顯的教育性,教師要重視對教學過程的評價和考核,不僅僅是對游戲規則和游戲結果的判定,而是要通過有針對性的評價來引導學生的自我反思和相互學習,讓學生真正認識到“團隊”的意義和作用,從而養成合作和互助的意識。小學體育教師務必要建立一個科學的評價體系,并且在游戲規則的策劃中要把握大的教學方向,明確游戲的核心內容。在開展教學評價時,可以利用生生互評、學生自評、教師評價的方式,進行互動性的評價,并且通過其他團隊或個人的客觀評價,正確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從而取長補短,深化自己的合作學習動機。在評價中教師無誤要貫徹兩個理念“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及“一損俱損,一榮俱榮”。比如在開展接力比賽中,只要一個同學落后了,就會拖慢整個團隊的腳步;但同時,在搶板凳的比賽中,只要一個學生勝利,那么他的團隊就勝利。
總而言之,如果片面追求教學效果和考核成績,那么課堂教學活動一定會變得枯燥乏味,學生的積極性得不到激發,其教學效率一定會降低。既然合作能力作為個人在生長及生存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項關鍵能力,那么就應當結合系統教育,從小學階段開始培養和提升。體育游戲教學能夠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靈活開發出各種各樣符合學生思維發展規律和教學要求的游戲活動,能夠多層次、多角度、多形式地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大局觀念,為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