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朝春 崔文鵬 西昌學院體育學院
彝族人民在其漫長的社會生活與生產實踐中,創造了豐富多彩,具有本地濃郁山地文化氣息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體現了彝族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其以其獨特的方式和風格在我國民族體壇上占有重要地位。彝族傳統體育是彝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要素,同時也是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生活方式的轉變、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經濟全球化以及強大的外來體育文化的沖擊,彝族民族文化的“瑰寶”此時顯得極其脆弱并呈現“逐漸萎縮”之勢。如何改變彝族傳統體育這種“文化弱勢”局面,最后形成與中國和世界體育文化互補、美美與共的彝族傳統體育文化,并得到完整的保存與傳承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本文以四川涼山州昭覺縣、布拖縣、美姑縣、雷波縣、金陽縣等地區的彝族傳統體育項目為研究對象。
1.文獻資料法
筆者在中國知網、讀秀等平臺查閱了關于彝族傳統體育項目、文化和傳承的相關學術期刊、學術報告及學術論文百余篇,對其中關于四川彝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內容進行總結歸納。
2.田野調查法
筆者深入四川涼山州昭覺縣、布拖縣、美姑縣、雷波縣、金陽縣等地區的彝族原生態村落,實地調查彝族傳統體育項目發展的現狀。
3.訪談法
筆者實地或通過網絡、電話等方式對昭覺縣、布拖縣、美姑縣、雷波縣、金陽縣等地區體育主管部門負責人、部分體育教師以及西昌學院體育學院的學生等,對四川彝族傳統體育的現狀進行訪談。
四川彝族傳統體育項目種類豐富多彩、歷史悠久,為地方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可以直接利用的寶貴資源。作為彝族民族行為技藝的具象,是其生活和行為方式的生動體現。四川彝族傳統體育項目被整理和挖掘的大約百余項,但經常開展的只有十余項,例如摔跤、斗牛、射弩、斗雞、賽馬等。
四川涼山州地處攀西高原地區,部分地區是從奴隸社會直接跨越社會主義社會,特殊的地域特征和體制跨越,使一些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得到很好的保留,很多項目也是其他民族很難找到的。
在被調查的彝族村落中,各個村寨之間相互疊加,沒有明顯的地理界限,使得多個民族的文化相互交叉,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風格迥異、種類多樣,又具有其民族代表性的體育項目。
彝族作為我國五十六個民族之一,擁有獨特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和絢爛多彩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保持彝族民族“個性”的特殊印記,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由于文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沖擊,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鄉村城鎮化的加速,很多彝族傳統體育項目正在加速滅絕。因此,我們應該采用多種現代化的媒體手段(微博等)和直播媒體(抖音等)對彝族傳統體育的內容、形式、規則等進行大力的宣傳,改變傳統的傳播方式,更加有效的弘揚彝族傳統體育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
彝族傳統體育項目眾多,形式多樣,豐富多彩,是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瑰寶”,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部分彝族傳統體育項目未被挖掘就逐漸的走向消亡,并逐漸淡出人民的視野,我們應積極尋求政策和資金支持,加大對彝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挖掘和整理,采用科學的態度對待彝族傳統體育文化。
依托西昌學院等地方院校等培養專業體育保護人才,采用“訂單式”培養模式定向培養專業的彝族傳統體育保護方面的人才。西昌學院等地方院校可優化課程體系,開設彝族傳統體育保護方面的課程,也可利用假期時間和當地的政府合作,定期宣講關于彝族傳統體育方面的知識,轉變彝族傳統體育傳承人和地方體育管理者的觀念,從而促進彝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學校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可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對器材和場地要求較低的彝族傳統體育項目(押加等)進行改進,適當加入現代化的教學元素,使之成為更容易被中小學生所接受的體育課程教學內容,從而提高彝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感染力和生命力,使得彝族傳統體育文化得到更好的繼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