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楊佳 銀川市西夏區第十小學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入新時代,國家對學校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育人要求。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2016年),到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實現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務;從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2017年),到陳寶生部長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2018年)的講話,教育部明確指出所有課程要明確育人要素和責任,加強課程思政,挖掘思政教育資源,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武術選項課作為學校開設的體育課程,理所應當完成課程思政的育人任務。武術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其教學內容彰顯出傳承和弘揚民族精神的特色;武術教育培養的世界觀、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非常多的共通點;武術選項課作為學校體育課程大家庭中的一員可以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和體育精神,因此挖掘武術選項課中的思政教育資源、探索在武術選項課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法可以探尋課程思政的基本規律,為其他體育項目的課程融入思政元素、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提供借鑒。
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發現對課程思政的定義有兩種觀點,高德毅、宗愛東[1]和陳飛鯨[2]等認為課程思政是一種課程觀、教育理念;曹文澤[3]、孫蚌珠[4]等認為課程思政是課程體系。雖然對課程思政的定義不同,但是表達出對課程思政理解的共同點: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是課程思政的目標,學校開設的課程是課程思政的育人載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實現民族復興的責任和理想、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是育人的基本內容。
(一)武術教育的世界觀、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相契合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新時代現代化建設的基本價值要求,武術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斷發展積累的產物,在不同時代賦予不同的時代使命和教育意義,兩者同根同源,很多價值觀念要求高度相通相同。武術是古代人民在勞動生活實踐過程中的智慧結晶,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汲取時代文化內涵逐漸完善發展。在儒家“互敬互信、仁而有序、微言大義、格物致知、重義輕利”,道家“虛無、齊物、守一、柔弱、純粹素樸”,佛家“慈愛奉獻、緣起性空”,墨家“兼相愛、交相利”,法家“法、術、勢”,兵家“不戰屈人之兵”、“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等思想文化熏陶下,武術逐漸形成“仁義禮信勇孝忠節”的價值定位,是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特色教育子樣板。
(二)武術中的武德教育內容教育學生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武術道德規范是從事武術活動的人在日常生活和學習等活動中所應該遵守的行動準則。在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春秋時代的《左傳.宣公十二年》中就有“武德有七”,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之后武術道德規范隨著社會的發展也在不斷地變化,各個時期各個門派有各自的武術道德要求,但主要內容包括“尊師重道,孝悌正義,扶危濟貧,除暴安良”“虛心請教,屈己待人,助人為樂”,“戒驕奢淫逸”等。在新中國成立后廣大武術工作者共同遵守的主要有《武德守則》和《習武十誡》。武術道德規范是武術選項課的基礎教學內容之一,以仁、義為核心的理念,以“上止正”為行為操守規范,指導學生要做什么樣的人,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哪些事,讓學生在做人處事時把握正確的方向。
(三)武術承擔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復興的大任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興國運長,文化強國運強”;[5]重申“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昌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復興”。[5]“體現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最高層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事關一個民族精氣神的凝聚。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要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精氣神。”武術中蘊含著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內容,其發展變化滿足時代的價值需求和文化認同,造就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瑰寶,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承擔傳承、傳播民族文化的重任。讓青年學子自覺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增強青年學子的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才能堅信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重任。
(四)武術嚴格的學練要求彰顯出“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表現為精益求精、嚴謹專注、精雕細琢等,其包含技藝層面、態度層面和價值層面三個層次。武術是在正確的指導下,不斷重復練習才能取得進步的項目,只有“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才能達到“拳練千遍,其義自見”,所以有“習武者當立志”、“練武恒為貴”等格言,凸顯的就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武術的一招一式背后是意志力和專注力,需要全身心投入到武術的學練之中,才能“領悟”動作的內涵,學武的每一步都飽含著嚴謹的態度,容不得絲毫懈怠,需要對每一項技術動作都要“精雕細琢”,任何一個方面的動作練習不到位就會“一場空”“冒失鬼”,武術的這些特點要求正是所要培養高職學生的工匠精神。
(一)在武術知識點和技能點的教授過程中指出知識點和技能點中涉及到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品質、職業素養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對學生實施思想品德教育,寓德于教,寓道于教。比如:在武術耗腿練習時講授頑強拼搏、吃苦耐勞,集體和分組套路演練時講授集體意識、競爭意識、團結合作等。
(二)針對課程某塊內容進行專題講授,將知識講授和思政元素螺旋推進,形成合力,實現升華。例如在武術禮儀、武德、武術文化等知識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理解掌握抱拳禮等技能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學習的內化,樹立愛祖國、講文明、懂禮貌的價值觀念,明確時代賦予的社會責任,為以后武術學習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
(三)結合事例講本質。在課堂教學中一定有學生犯錯,也一定會有學生受到老師的表揚,教師就要抓住表揚和批評學生的機會,并將思政教育融入其中。遲到、早退講紀律、規矩意識;亂扔垃圾講衛生;說臟話講文明價值觀;破壞器材講愛校、愛家、愛自己等。
(四)言傳身教境育。教師用語言進行教育不如教師用自己良好的行為對學生進行教育,不如讓學生在良好的社會環境中接受其他人的教育。老師用為人師表、以身作則的人格魅力,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努力形成良好的教育學習氛圍,讓學生處在一個紅色教育的環境,實現對學生隱形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教師
教師是課程思政的實施者,是思想教育內容的教授者、傳播者,教師要掌握豐富的武術知識,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而且能將二者相結合;教師要具有實施較強的課程教學能力,順利完成技能和思政教育教學目標。首先,教師要樹立課程思想政治育人的意識,明確教師的職責不只是要教給學生體育健康的知識和武術項目的運動技能,還要向學生傳播先進的思想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第二,教師要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提高思想水平和政治覺悟,學會學通黨的方針政策,及時了解國內外發展形勢,讓自己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者,成為社會主義道路的有力支持者;第三,教師要注重個人修養,用文明的言談舉止和高尚的行為示范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最后,教師要提高語言講授溝通、教學設計等教學能力,挖掘武術選項課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分析武術選項課中的教學內容,選擇科學合理的教學手段,創建適宜的教學情境將思政元素合情合理的融入,“潤物細無聲”地教育學生。
(二)課程
課程是依據一定教育理念及培養目標,設計并建設科目庫,制定實施計劃,由學生選擇適合自己學習的科目組合,并以自己的方式(時間、地點、進度、難度)進行學習的教學體系。因此要以武術知識和技能為課程基礎,以教育理念和培養目標為價值引領進行課程整體設計。教育理念及培養目標具有導向功能,將“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目標體現在課程中才能為武術選項課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提供方向指引和評價依據。立足學生實際和課程本質,堅持武術選項課的課程性質不變,結合學生成長成才渠道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規律,深入挖掘武術選項課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等思政元素與武術教學內容相融合,形成教學體系。
(三)教學
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武術選項課教學的全過程,首先要創建和諧的課程思政育人環境,營造良好的課程思政育人氛圍,讓學生懷著期盼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從而為課程思政育人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小組合作、情景模擬、發現探索等科學的教學方法,結合武術獨特的諺語和動作示范,充分和互動交流,對學生進行意志品質和價值觀念的培養,并將合作學習自身的思政元素巧妙融入,使武術選項課教學內容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水乳交融,順理成章,實施潛移默化的教學。比如在進行五步拳教學過程中,采用小組合作探索的方法實施教學,明確每個小組成員職責,分配任務,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勇于擔當精神和團隊合作學習能力。
(四)評價
教學評價不只是對教師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定,更是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方向引領和過程促進。對教師教學評價內容包括教學態度、將思政元素融入武術課堂的教學設計水平、教學實施過程評價和學生評教,促進教師努力發掘武術選項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做好武術選項課課程設計,將先進的思想文化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教育內容融入到武術選項課教學中。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內容包括武術知識技能的掌握、體質健康水平、個人思想政治修養行為表現,促進學生在掌握知識技能、提高體質健康水平的同時注重個人品德修養,積極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武術教育的世界觀、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相契合;武德教育培養學生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武術承擔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復興的大任。
(二)在武術知識點和技能點的教授過程中指出知識點和技能點中涉及到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品質、職業素養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對學生實施思想品德教育,寓德于教,寓道于教。針對課程某塊內容進行專題講授,將知識講授和思政元素螺旋推進,形成合力,實現升華。結合事例講本質。言傳身教境育。
(三)教師要樹立課程思政意識,提高思政政治覺悟,注重個人修養,提高語言講授溝通、教學設計等教學能力。以武術知識和技能為課程基礎,以教育理念和培養目標為價值引領進行課程整體設計。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武術選項課教學的全過程。教學評價不只是對教師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定,更是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方向引領和過程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