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 河南大學民生學院
散打,古代被人們稱之為“手搏”“相搏”“白打”等,是中國武術的精華,它不僅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觀賞性,對身體素質的提高更有很好的意義,具有很好強身健體的功能,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愛。
當今高校體育課教學中開展散打教學訓練時,“重技術教學,輕理論教學”的情況是普遍處在的,每個學期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理論課一般不會超過兩個學時,在實際操作中,大部分的教師都是在技能教學中簡單的進行一些理論課內容的介紹,理論知識的講解和傳授不系統,更不全面,三言兩語一帶而過,或者是直接通過讓學生看視頻的方式自己學習,對理論教學的不重視可見一斑。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散打的精髓,應對學生進行武術散打理論知識方面的教學,使廣大學生首先認識到武術散打所蘊含的深刻文化內涵,領會其中的武德精神,這才是傳承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關鍵因素。
高等學校在體育課程設置散打課程的教學內容體系過程中,忽略的了學生的基礎,完全按照運動員的培養模式進行散打教學顯然是不科學的,所以我們要摒棄直接將競技散打的技術內容和競賽規則生搬硬套傳授給學生的豪放做法,始終以當代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個性心理的發展的現實情況對教學內容做出適當的調整,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和安排。原因就是散打作為一項競技體育運動項目,這項運動對參與者的身體素質要求非常高,同時身體對抗性也非常激烈。為了對廣大學生進行身體保護避免學生受傷,我們要對課程設置做好充足的功課。如果盲目的按照競技比賽的方式培養學生極易因為過高的運動負荷和過強的身體對抗引發運動損傷事故,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損害。
目前高等學校散打考試中主要是按照傳統形式,根據教師的經驗去評定同學們的技術動作,其主觀性較強,形式較為單一,缺乏多元化考核形式,更沒有較為客觀地量化標準,同學們很難清晰地了解自身技能的水平,動作掌握的程度[1]。長期發展下去,對學生的訓練激情和主動性很產生非常消極的影響,無助于同學們運動技能的提高。
為了加強學生對中華傳統武術德育和禮儀規范的教育,進一步提高廣大學生對武術理論的掌握程度,我們必須要提高對理論教學的重視程度,重視理論教學內容的合理安排和切實開展,教師務必結合本校散打教學的現實情況,安排必要的理論教學課時,并切實履行課時計劃,擁有多媒體技術和一些經典的比賽視頻對學生進行相應的理論知識的傳授,必須杜絕擠占挪用理論課教學課時的現象,從課時安排上為散打理論教學內容的開展提供保障。
高校體育教學改革進程中,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教育方針也逐漸強調學生主體性地位的回歸,所以高校散打教學改革中,我們務必按照改革的大趨勢,加強對學生的本人意識提高的關注,關注學生自我感受,對于身體素質的提高中更是要以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為主要理念[2]。在課程教學中,要積極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去思考,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來靈活運用調整各項散打技術教學,做到因材施教,從而更好的促進散打運動項目的發展。
教師要在豐富散打課程的趣味性、多元化上多做思考,使武術散打與素質教育的恰當融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在新媒體時代,試行多元化的考試形式,比如把散打考核引入科技成分,創新考核方式,量化考核指標,將會更科學和準確的對受試者進行客觀評價,使廣大學生能夠更直觀的了解自身的優勢與不足,從而提高他的訓練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更好的掌握散打技能。
散打教學中,傳統的講解示范的已經束縛了同學們的想象力,如果還繼續一味地注重訓練量和強度,會使學生對散打課程產生抵觸心理。所以加強理論的教學內容和提高課堂的趣味性使我們在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要對教學方式進行相應改革,應積極選擇一些探究性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在課余時間內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與散打課程相關的理論與實踐知識,積極利用閑暇時間進行散打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