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丹
距離中國兩家教育培訓機構,學而思和諸葛學堂在美國硅谷開辦分校已兩月有余,在國外教育界的影響也逐漸顯露。“出海”成為不少國內教育培訓機構的必然選擇,同時也通過這樣的機遇,讓世界對中國傳統教育理念產生改觀。《環球時報》記者通過對部分機構在美國的工作者以及學生家長的采訪,了解到中外學生的異同,以及這些教育機構如何適應國外教育環境。
華裔的文化焦慮很強
1996年出生的姜博是立思辰大語文旗下諸葛學堂硅谷分校的一名教師。今年9月4日,他到達美國,21日就開始正式上課。他對在美國教授中國文化和歷史充滿期待。
姜博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剛接觸當地華裔學生時,他發現他們的中文水平和對中華文化的了解要低于預估,課堂秩序也比預期的更活潑自由。“有一次我在課堂上講解‘抱頭鼠竄這個成語時,剛解釋了兩句,有個小朋友非常生動地表演了一下”,姜博描述印象深刻的課堂一幕。“他雙手抱頭,在教室里跑了一圈,最后鉆到墻角里,把課上的老師和同學都逗樂了。”
教師們也發現,給學生講故事是一個很好的開端。姜博對記者說:“就像聽西方的白雪公主故事時,學生會問為什么繼母要害她一樣,他們在聽中國歷史故事的時候也會問:李白為什么做不了官?豬八戒為什么叫豬八戒?三國里面誰最厲害?這便形成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良性循環。”學生可以復述故事、朗誦課文或用自己的語言翻譯詩歌,通過這些方式,老師能準確評估學生語言基礎知識的落實和表達能力的提升。
根據姜博的觀察,生活在美國的孩子有著更活躍的學習習慣,且有更強的競技性和好勝心。不過,他們與在中國長大的孩子一樣,都有著屬于這個年齡段童心和好奇心,喜歡新鮮有趣的事物,喜歡游戲、故事、美食。
作為“出海”的中文教育機構,這些課堂常常從中國傳統故事、朝代背景入手,通過講述中國歷史和文化故事來輔導在美國的學生,尤其是華裔后代。諸葛學堂海外負責人尚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目前硅谷分校的20多名學生都是華人,分別為3到12歲。“華裔移民后,有比較強的文化焦慮,中文水平只能達到運用口語的程度,對于歷史、文化方面,他們沒有學習環境。很多人怕后代受到影響。”
在美國同樣面對升學壓力
然而,這些教育機構也認識到,要想打入硅谷家長圈,只會講故事吸引不了太多人。華裔家長的需求是更加多元的,很多人都是在國內奮斗已久,并且多數師出名門,他們早已對中國的教育模式了如指掌,一些人對孩子的實際學習成績要求也相當高。
據《紐約時報》之前的報道,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紐約市共有411家備考中心,其中超過1/4是過去4年間新增的。在此之中,一多半都位于皇后區和布魯克林,尤其是這兩個行政區的亞裔聚居地法拉盛和布魯克林的日落公園。在美國西海岸,加州的奧蘭治縣、圣克拉拉縣和洛杉磯縣共有861家學習輔導中心,全都是亞裔家庭占比很高的地區。
一名在硅谷定居的華人母親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北美看似擁有寬松的生活和讀書環境,但這里也存在和中國一樣的各階段升學壓力”。尤其在硅谷,學習壓力更是巨大。這名母親告訴記者,壓力的來源除了孩子自身因素以外,同時也取決于家長對孩子的定位,要求越高競爭越激烈。
根據尚梅的觀察,在硅谷,6到12歲孩子的時間安排不比在北京的孩子輕松。“他們很多人的家長都從清華北大等名校畢業。同時,硅谷的生活成本也很高,家長會對比各種選擇,孩子不能什么都學。”
有觀點認為,這幾年硅谷迎來越來越多的華裔移民,而大部分華裔家長都對美國數學教育“難度不夠”心存抱怨。有了競賽成績作為“敲門磚”,更多華裔孩子就有機會進入美國名校。
因此,不少中國教育機構也為了這些亞裔家庭的高需求,特別發展針對各種考試和競賽的“應試教育”。擅長數學輔導的學而思早前在其硅谷分校微信公眾號“ThinkAcademy硅谷分校”宣布在硅谷開放數學課程(當時為唯一學科),全程英文教學,目標群體為小學生。公眾號上寫道,孩子將獲得“輕松應對MathLeague,AMC(即美國“大聯盟”與美國數學競賽,均為全美權威學科競賽)等比賽的實力。”
“ThinkAcademy硅谷分校”鼓勵家
長和孩子在群里參與“打卡”活動:每天一同練習3道不同模塊、不同難度的數學競賽題。有家長評論稱,“對于我家孩子來說,一些比較高級的運算部分還是挺有挑戰的,但是和孩子一起化繁為簡的過程也很有樂趣”。群內家長和學生的反應都很積極。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國內愈發加強對校外輔導機構的規范和治理,也是導致一些機構產生“出海”想法的原因。今年10月,為緩解中國學生普遍存在的過量學習壓力,中國教育部開會討論了關于課外輔導班的規范化,尤其針對競賽輔導的機構。從這點也可看出,這些尋求“出海”機遇的中國輔導機構,目前更適應國內的教育評價體系。儲朝暉表示,如果想要身在美國的學生提高成績,在美國站到更高的位置,這些教育機構還需進一步適應當地環境,適應美國主流的教育方式。
老師與家長信心滿滿
中美貿易摩擦以來,美國對中國留學生的簽證政策收緊,甚至有學業未完成、回國探親的留學生無法返校上課,招致美國大學嚴厲抨擊。但許多學校和家長并不認為這種情況會真正影響兩國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
“文化無國界,中美文化交流可以成為帶動在美華人積極推動中文教育的有效途徑”,先前接受采訪的硅谷母親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擁有4年海外中文教學經驗,目前在硅谷任教的杜玲紅老師也表示:“我認為和平和友好是整個世界發展的大趨勢。在經濟、政治交流的同時,文化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天生就有獨特的吸引力。我們作為海外中文教育事業的參與者,不僅承擔著給孩子們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也承擔著將璀璨的中國文化傳遞給全世界的使命。我相信今后的文化教育事業發展會越來越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