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剌靈
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關鍵是創新主體,條款中能否對各類主體給出一個明確的定義?非共識項目應該怎樣進行評審?承載區和張江是什么關系?2019年9月25日,上海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上海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草案)》(以下簡稱《條例》)。上海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殷一璀出席會議。
在分組審議中,李鳴等委員提出,寬容失敗是科創中心建設的一個重要環境支持,有關條款需要再明確、清晰一些,建議建立相關的免責機制,為寬容失敗進行制度性的構建。李迅雷、戴柳等委員表示,體現科技創新的落腳點應該是市場,優化科技創新資源配置的主體也應該是市場,要通過科創中心的立法,智慧地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孫福慶、蘇明等委員提出,科創中心建設需要建立包括科技創新人才評價制度等在內的一系列評價體系,如何建立,誰來建立,怎樣保證制度的公平公正權威,都需要予以進一步考慮。
據悉,該《條例》在科創中心建設法治體系中將發揮基礎性法規的作用,并進一步明確科技創新中心(以下簡稱科創中心)的發展目標、關鍵舉措和重點任務。《條例》將著重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的活力,明確各類主體平等參與的原則,加大對企業創新的扶持和力度;著力提升科技創新策源能力,突出“三個張江”建設(建設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張江科學城和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著力加強金融支持和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營造開放包容的創新文化,構建良好創新生態。
2019年1月,上海市人大、市政府聯合成立了由上海市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徐澤州和副市長吳清擔任組長的《條例》起草工作領導小組,上海市人大、市政府各相關委辦局部門領導擔任領導小組成員。同時,成立了由市科委、市公安局、市發改委、上海科創辦等部門組成的起草工作小組。在調研階段,成員們認真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系列重要論述和中央有關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科技創新的政策文件,研究分析了本市有關科創中心建設的系列政策文件及評估情況,研究借鑒美國、日本以及歐洲等發達國家先進經驗和理念,調研和學習北京、浙江、江蘇、深圳等兄弟省市的成功做法,聽取了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和廣大科創人才的立法需求。在起草階段,通過反復比選框架結構,提出主要條款,形成主要文本。上海市領導高度重視起草工作,其間多次召開專題會,對《條例》起草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意見,研究確定有關重點內容。初稿形成后,通過座談會、書面意見征詢等形式征求了上海市人大、市政協和市各部門、各區意見,以充分吸取創新人才、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等創新主體的建議。
2019年9月4日,為做好《條例》草案審議準備工作,由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徐澤州率部分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市人大代表開展立法調研。調研組一行赴上海市“張江人工智能島”聽取“AI+家居、AI+教育、AI+醫療、AI+金融”等展項介紹;赴復旦大學張江校區張江國際腦影像中心,聽取建設情況介紹,察看3T磁共振系統和7T人體磁共振系統;并就地召開《條例》立法工作座談會。
隨行記者在張江人工智能島方位圖上看到了諸如落戶其中的“同濟大學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中國聯通5G+AI實驗室、張江人工智能體驗中心、中國健康醫療大數據公司”等一大批高精尖創新主體標識,一覽其力爭2020年加速集聚各類跨國巨頭、國內龍頭、科研院所、獨角獸企業的宏偉藍圖;預覽該區域即將建成的上海首個“5G+AI”全場景商用示范園區藍圖(包含十萬平方米人工智能實踐區、60+參展企業、8000+研發人員、15+技術率先應用、110+展品展項、22個應用場景等),并親身體驗了部分最新的“5G+AI”生活醫療場景,不少代表感覺興趣盎然、意猶未盡……
在現場立法調研會上,上海市科委主任張全向大家匯報了《條例》草案起草的情況和重點內容以及《條例》制訂主要遵循的原則:即在立法目的上,以激發和保障各類主體的創新活動和動力為根本宗旨;在立法邊界上,力求處理好與本領域及其他領域法律法規的關系;在立法重點上,堅持宣示性和操作性相結合;在立法方法上,堅持“對標國家對上海的戰略定位、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對標兄弟省市成功做法”,通過立法固化成功經驗,使得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發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條例(草案)》共10章68條,按順序分為總則、創新主體、創新人才、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產業創新與社會發展、金融支持、知識產權保護、環境建設、聚焦張江和附則。
其間,上海市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徐澤州表示,《條例》修改需朝著更精準更有操作性的方向邁進;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委員、法制委副主任委員林蔭茂就非共識項目的審核機制標準提出建議;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委員、農業與農村委主任委員孫雷認為,制定規章要有實施細則以便操作,要鼓勵民營和小微企業加入,要為人才解決實際問題,要進一步豐富金融支持的內容。
據了解,近年來上海陸續推出科創中心“22條”以及創新創業、成果轉化、創新人才、知識產權、財政科技投入、金融創新等一系列創新政策,2019年又出臺實施了科改“25條”。同時,全面創新改革試驗、自貿區試驗區及臨港新片區建設等一系列改革試點的啟動和推進,為科創中心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法律的效力高于政策,通過《條例》的研究制定,對現有政策進行總結、梳理和整合,并將之以法規的形式固化和提升,可更為高效地促進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
調研后,上海市人大代表曾樂才(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政府相關部門有責任首先行動起來,以制度創新為核心,突破影響科技創新及其成果產業化的體制機制障礙。
作為科技人才,2018年曾樂才代表向人大提交了《關于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推進全球科創中心建設的建議(第十五屆一次會議)》。他在建議中提道:
2015年上海提出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上海要推進科技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核心要解決體制機制問題,破解影響科技創新及其成果產業化的制度性障礙。科技創新的“新”決定了僅靠市場機制往往不能直接判斷其價值,而且越是創新程度高的科研成果其價值就越難判斷。一般來講,任何一項無形資產或準無形資產,例如一項科研成果(即或一個簡單的發明、一個構想),其在交易時都只有潛在的價值;其真實價值需要未來以某個新產品或某項新服務作為載體,被間接地體現出來。科研成果產業化轉化往往又是一個投入大、時間長且風險大的過程。因此,在科技創新領域根據創造的實際價值進行直接激勵的方式往往難以有效建立。
在西方高新技術企業中普遍實行的期權制度讓企業的經營者和關鍵技術與管理人員能夠分享企業發展的成果,使人力從資源真正轉化為資本,同時共擔企業經營的風險。這種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股權安排被證明是推動科技創新的有效形式,是適合于知識經濟發展的一個制度創新。
在目前上海的經濟結構中,國有資本在主要支柱產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試點意見與實施方案,對于推動已有國有資本及相關國有企業參與當今時代創新大潮,在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具有重大意義。但是在信息化智能化快速發展的今天,限額試點已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快速變革。
因此,曾代表建議:政府相關部門應進一步解放思想,切實允許國有企業科研人員能夠分享科技創新的增值;對于有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員工的創新創業,員工參股持股首先要放開;與業績掛鉤的期權激勵制度要跟進;相應的配套政策措施完全可以先行先試,從而盡快為國有資本與產業全面參與科技創新與知識經濟的發展掃清障礙。“比如,國有企業即使最新允許創業人員參股,但牽頭人也不讓超過1%。是不是應該可以讓他/她能持有更多一點的股份?”作為人大代表,曾樂才表示他將持續關注和跟蹤相關問題的調研,期待機制和制度創新能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