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建梅
“棒!棒!你真棒!”
不知何時,這句話成了老師夸學生、家長夸孩子的標準用語,甚至有專家及“成功”的父母專門著書告訴你:對孩子說“你真棒”是怎樣化腐朽為神奇地讓孩子逆風翻盤的。
可,當你被那些“翻盤”的事跡打動時,你是否意識到還有“翻車”的情況,且一旦“翻車”將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2018年6月5日,在山東淄博市發生了一起學生兇殺案。該市某中學初三班有兩名成績優異的男生:名列全班第一的馬同學和經常名列第二的秦同學。秦同學不甘總是屈居第二,竟然有預謀地在馬同學的家門口將其殺害。第一刀直插心臟,接著開始追砍馬同學脖子、胸前等部位,總計13刀,現場慘不忍睹。
究竟是怎樣的深仇大恨讓一個初中生殘忍地向朝夕相處的同學連出13刀?且刀刀致命!
動機非常簡單:“殺了第一名,我就是班級第一名了!”
至于班級之外還有年級第一還有學校第一全市第一等等,那些人離他尚遠,他還看不到。他畢竟還是個心智不成熟的14歲少年,他暫且只想成為班級最棒的!
“知乎”上一位女生分享了自己早戀的經歷:她一年級時喜歡上班級的班長,媽媽夸她眼光好,因為他還是班級考分第一的男生。那之后只要女孩學習偷懶,媽媽就說你們班長學習從來不怕辛苦,人家真的好優秀。于是,女孩便像打了雞血一樣拼命學習。然而,三年級時女孩發現班長喜歡的是另一個女同學,她痛苦不堪且不甘:我哪里比不上那個女生?媽媽安慰她:我女兒最優秀了。女生:那為什么班長喜歡她不喜歡我。媽媽告訴她:不是只有第一名才有資格被喜歡。女生說,這句話她一直銘記在心。
該女生的心路歷程給我們畫出了一條清晰的拋物線:因喜歡上優秀的班長被媽媽夸,且以班長為榜樣也成為優秀的人。很自然地,女孩得出結論:只有優秀的人才配得上被愛。于是對班長喜歡一個普通的女生感覺挫敗并自我否定。
萬幸,女孩的媽媽說了這句話:“不是只有第一名才有資格被喜歡。”然而生活中這種父母真的是鳳毛麟角,絕大多數父母會說:“那女孩哪里比得上你,這么沒眼光的男孩子我們還看不上呢!”可想而知,這樣的回應會對女生產生怎樣的影響,雖然女性較少使用暴力,但在敵意狀態下女性同樣具有攻擊性,表現為:散布謠言、污蔑、污辱對方及同儕排擠。
若成年人總是用“你真棒”來評價孩子,孩子會以為:只有“棒”的人才有資格被愛被尊重,只有“棒”的人才配擁有美好的未來。為了追求“棒”,孩子很可能會劍走偏鋒。
其實,我國家庭教育的傳統特色為“打擊式教育”,使用“你真棒”教育孩子的反而是自以為自己在使用先進教育理念的新派家長,什么理念?——賞識教育。
賞識教育脫胎于“期待效應”: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來到一所小學,他們從一至六年級中各選3個班,在學生中進行一次煞有介事的“發展測驗”,再將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名單通知有關老師,但要求必須向學生保密。8個月后,他們回到這所學校進行復試,發現名單上的學生各方面狀態都有了顯著進步。但實際上,那份名單純粹是隨便抽取的。他們通過“權威性謊言”暗示教師,使教師對名單上學生充滿信心,這信心通過教師的身體語言傳遞出去,使名單上的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結果就有了飛速的進步。
這一實驗結果給人們這樣一個啟示:當一個人獲得別人的肯定、信任與賞識時,他便感覺獲得了社會支持,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但要注意的是:學生并不知道名單的事,對他而言,老師欣賞的目光、鼓勵的語氣和接納的態度是無條件的關愛而不是因為他“真棒”。
所以,當教育者用“你真棒”來進行所謂的賞識教育時,賞識教育已被歪曲成了“爭優”教育。切記:正版的“賞識教育”不是動不動就夸孩子“你真棒”,而是無論孩子棒不棒,都給予孩子積極關注,即給予他尊重、信任、鼓勵和欣賞。
一連數天天降暴雨,當你看到清潔工艱難地在沒膝的積水中清理淤泥時,你是教育孩子尊重并感謝他們的勞動呢?還是對他說:“看到沒?不好好學習考不上985,將來你就只能像他一樣當清潔工!”
當你和孩子路遇乞丐時,你是給予小小的幫助呢還是告誡他:“不努力學習上不了重點大學,將來你就只能當叫花子!”
對很多父母來說:當然是選擇告誡孩子啦!
魏女士的小妹生活在深圳,育有兩個兒子,二兒子曉宇出生后不久患上呼吸系統的疾病,由于深圳的空氣濕度相對較大,曉宇的病總是時好時壞,后來,小妹索性把曉宇送到安徽托自己的二姐魏女士帶。曉宇幼兒園階段還非常省心,可進入小學后,每天夜里12點后才能完成家庭作業,這讓魏女士很抓狂:才上小學一年級,往后的學習可咋辦呢?于是,她告誡曉宇上學、念書是件他多么無法抗拒、無法逃避的事,如果不好好學習,他將會面臨怎樣嚴峻的后果……
現實中,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往往都選用這樣的模式去督促孩子學習:平時的隨機教育一方面人為地制造職業偏見和職業歧視,再用這些偏見和歧視嚇唬孩子制造心理恐慌和焦慮,迫使他不得不重視學習;另一方面截取生活中的實例,從正反兩面講,欲讓孩子認清這樣的事實:上大學是唯一正當的出路,當下我們并沒有更好的選擇,這條路不走等于自毀前程。
看起來,韓信“背水一戰”的故事令國人印象深刻。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漢將軍韓信率軍攻趙,穿過井陘口,命令將士背靠大河擺開陣勢,與敵人交戰。韓信以前臨大敵,后無退路的處境來堅定將士拼死求勝的決心,結果大破趙軍。“背水一戰”比喻處于絕境之中,為求生路而決一死戰。
家長們以為,只要把學習這件事往生死攸關上說,并告訴孩子他別無選擇別無退路,孩子就只好背水一戰。可是,“背水一戰”這件事屬于應激事件,是突發狀態下潛能激發后的非常態表現,并不適用于日常生活。
這就像,當母親發現轎車滑向自己的孩子并將要碾壓過來時,瞬間迸發的潛能使她可以扛住轎車,但如果沒有突發的危機事件,你讓這位母親去扛轎車,她肯定做不到。
事實上,常態下人們的心理狀態恰恰相反。心理學研究表明:“當我們擁有控制力時,我們便是更快樂和更有成就的人。”
一項眾所周知的研究表明,當人們發現自己有能力控制住一種緊張情況時,他的壓力會減少很多。例如,讓參與者暴露于突然出現的強噪聲中,然后要他們完成問題解決的任務。其中一組被試者不能控制噪聲,另一組被試者被告知,他們可以在任何時候按壓按扭以停止噪聲,但如果可以不按壓的話就請盡量別按壓。結果是:沒有控制力的那組被試任務完成情況明顯要比那些相信自己可以對噪聲進行控制的被試者差得多。雖然后一組也沒有誰按壓過按鈕,但僅僅是知道自己能夠控制噪聲就足以令他們成為“更快樂更有成就的人”。
以上的研究成果童話大王鄭淵潔有最真切的體驗。鄭淵潔:“我女兒上學了,兒子是我在家自己教的,因為兒子不喜歡上學,但是我女兒太喜歡上學了。因為我從小就跟她說,可以不用上學,結果她就逆反了。這是我的疏忽,不應該這么早就跟她說不用上學,我應該和其他家長一樣,從小就讓她去參加各種學習班,這樣她自己就會厭倦上學了。對女兒的這個教育,我是失敗了,她現在成了全中國最喜歡上學的孩子。”
其實,鄭淵潔女兒喜歡上學并非出于逆反,而是父親的話讓她感覺在上不上學這件事上,自己擁有充分的選擇權,于是,上學就不再是件被迫及有壓力的事情了。
可眾多的莘莘學子卻沒她這么幸運。據全國養成教育總課題專家在北京市20多所學校的調查,被厭學困擾的孩子,初中達到了58.6%,高中達到了72.4%。這些孩子不想學又不得不學,長期壓抑,身心俱疲。
從“賞識教育”的誤讀到“背水一戰”的不當操作,那些我們念歪的經或者也是壓垮“駱駝”的其中幾根“稻草”。
編輯:夏春暉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