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回顧新中國成立70年來江蘇師范教育發展的光輝歷程,歷經恢復重建、改革發展與開放創新這三個歷史性的發展階段,累計培養師范生70余萬人、60多萬在職教師學歷大幅提升,為1996年在全國率先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全面掃除青壯年文盲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為全面普及15年基礎教育、在全國率先通過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評估驗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師范教育體系;基礎教育;創新型教師;教師專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G52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74-0033-05
【作者簡介】劉明遠,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南京,210013)研究員。
江蘇有著深厚的師范教育底蘊,在全國獨樹一幟,引領風氣:張謇“父實業、母教育”的理想;陶行知“征集一百萬個同志,創設一百萬所學校,改造一百萬個鄉村”的信念;陳鶴琴“活教育”的理論。大師們“開疆”“辟土”的創新精神,都融入了江蘇師范人的血脈之中,成為后來人進行師范教育改革創新的強大動力與精神力量。
回顧新中國成立70年來江蘇師范教育走過的光輝歷程,可歸納為兩個關鍵詞:砥礪傳承,改革創新,大體上可以劃分為恢復重建、改革發展與開放創新這三個歷史性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為恢復與重建(1949 ~ 1978年)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迅速發展教育事業,急需大量師資。為此,教育部在1951年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師范教育工作會議,確定為培養百萬名人民教師而奮斗的目標,要求各行政區至少建立一所健全的師范學院,大學中的師范學院或教育學院以獨立設置為原則。
1949年,江蘇全省小學約為1.85萬所,在校學生數約為135.32萬人,專任教師數僅約為4.12萬人。1951年起,蘇南、蘇北兩行署和南京市利用寒暑假舉辦了中學教師研究會或講習會。1952年暑假,江蘇又集中中學教師進行大規模的思想改造學習運動,學校面貌呈現出一片新氣象。為了使在職中小學教師的學習經常化、制度化,遵照中央的指示精神,從1952年起,江蘇各地逐步建立起省、地(市)、縣三級中小學教師的進修基地——教師進修學院或教師進修學校。1957年,省教育廳還組織編寫了《中師教育學教學大綱》。
1960年,為進一步鞏固提高和繼續發展教師進修事業,省教育廳在南通召開全省教師進修工作會議,會后印發了《關于進一步貫徹全省進修工作會議精神的幾點意見》,要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必須有領導掛帥、專人負責,將教師進修工作列入計劃,全面提高在職中小學教師的政治、文化和業務水平。
1961 ~ 1962年,為貫徹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對全省高等教育和中等專業教育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和整頓,停辦了一批新建的師范專科學校。很多地方在師專停辦以后,將全部或部分師專的教學人員、儀器設備、圖書資料等移交給當地的教師進修學院,使進修學院的辦學條件得到了充實和加強。到了1963年,省教育廳又發出《關于教師進修院校調整精簡的意見》,對教師進修學院的機構和任務做了較大的調整和變動。當時全省有10所教師進修學院,包括江蘇教育學院和9所地區、市級教師進修學院。調整后,9所地區、市級教師進修學院中,僅南京、無錫兩地教師進修學院任務不變予以保留外,其他地區、市級教師進修學院均改為教育行政干部學校,僅負責輪訓中小學行政干部的工作。這一變動使得中小學在職教師的培訓工作受到了很大影響。
1966年“文革”開始,各地師資培訓工作遂全部陷于停頓癱瘓狀態,教師進修學院和教育行政干部學校也相繼停辦或撤銷。十年動亂使全省中小學教師隊伍受到嚴重摧殘,中小學教師隊伍一度出現了民辦教師多、不具備合格學歷的多、教學水平低的多以及教師總量少、業務骨干少、合格教師少且不穩定這樣“三多三少”的嚴重狀況。以教師的學歷情況來說,據1978年統計,高中教師中,大學本科畢業及以上的比例由1965年的66.2%下降為33%;初中教師中,專科畢業及以上的比例由1965年的77.4%下降為11.2%;小學教師中,中師、高中畢業及以上學歷的比例由1965年的80.3%下降為59.1%。這種狀況嚴重地影響著基礎教育質量的提高。
第二階段為改革與發展(1978 ~ 1998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師范教育撥亂反正,開始重建獨立設置的師范教育體系。1980年,教育部再次召開全國師范教育工作會議,強調師范教育是“工作母機”,是整個教育事業的基礎,要建立一個健全的、獨立設置的師范教育體系,保證師范生質量,提高教師待遇,加強中小學在職教師培訓。
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把發展師范教育和培訓在職教師作為發展教育的戰略措施,要切實加強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對此,江蘇高度重視,同年江蘇省人民政府出臺《關于加強和改革師范教育的意見》,提出師范教育發展的“三優先”:全省每年教育事業經費的增長,優先考慮師范院校的需要;每年的教育基建投資,優先考慮師范院校的基建項目;每年的研究生和本科畢業生的分配,優先選派充實各級各類師范院校師資。
在一系列“優先發展”“重中之重”的政策引領下,繼承著先輩們創新精神的江蘇師范人,奮發有為,大膽創新:率先完成三級師范向兩級師范的過渡,實現師范教育高等教育化;率先創辦新中國第一所特殊教育師范學校——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校;率先成立新中國第一所職業技術師范學院——江蘇技術師范學院;率先在大學中成立實體化的教師教育機構——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至此,江蘇形成了百花盛開、碩果滿園的喜人局面,一個與江蘇教育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相匹配的師范教育新體系雛形初現。
1978年,全國高等師范院校共有157所,在校生近25萬人;中等師范學校有1046所,在校生近36萬人。到1998年,全國高等師范院校共有229所,在校生近69萬人;中等師范學校有857所,在校生近92萬人;教育學院有190所,在校生近21萬人;教師進修學校有2087所,在校生近37萬人。同一時期的江蘇,本科師范院校有10所,在校生近1.2萬人;中等師范學校有36所,在校生近5萬人;教育學院有12所,在校生近1.5萬人;教師進修學校有80所,在校生近3萬人。
這一時期的江蘇,開全國之先河,率先開辦小學教育五年制師范專科班以及四年制本科班。1984年,全國小學教育還處于教師數量缺、學歷水平低的困擾中,江蘇師范人審時度勢,大膽提出在全國率先開展培養專科學歷層次小學教師的試驗。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1984年和1985年南通師范學校、南京曉莊師范和無錫師范學校分別試辦“五年一貫制”和“三二分段制”大專班,由此吹響了我國小學教師學歷大專化的時代號角,翻開了師范教育制度改革的嶄新篇章。從這里走出去的一屆又一屆師范畢業生,現已發展為江蘇小學教育界的中堅與骨干,產生了戚韻東、薛法根、崔利玲等一大批特級教師,其中一部分還成長為“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
1998年9月,南京師范大學與南京市教委實行聯合辦學,在南京市曉莊師范學校的基礎上成立南京師范大學曉莊學院,啟動培養本科學歷小學教師的試驗,這是江蘇在20世紀80年代初首開專科學歷小學教師培養之先河、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又一大膽而重要的戰略舉措,領先于其他地區5 ~ 10年的時間。
第三階段為開放與創新(1998 ~ 2018年)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鼓勵綜合性高等學校和非師范類高等學校參與培養、培訓中小學教師的工作,探索在有條件的綜合性高等學校中試辦師范學院。同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師范院校布局結構調整的幾點意見》,對建設開放、創新的教師教育體系進行了具體部署。從此,我國的教師教育開始進入以走向開放、提升層次、培養培訓一體化為主要特征,旨在全面提高教師教育質量的新階段。
20余年來,江蘇教師的教育體系構建特別是中小學、幼兒園教師隊伍的建設,進入了“快車道”,可謂是碩果累累:
1.試點鄉村教師定向培養,拓寬鄉村學校師資補充渠道。
鄉村教師隊伍是教師隊伍建設的薄弱環節,面臨著補充渠道不暢、優質資源不足、結構不盡合理,即“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等諸多問題,嚴重制約著鄉村教育持續健康的發展。2007年南通市在全國率先啟動地方免費定向師范生培養工作,2016年江蘇在全省啟動鄉村教師定向培養工作,采取定向招生、擇優錄取、到崗退費的新政策。2016年和2017年兩年共錄取定向師范生4000多名,由江蘇師范大學等7所高校承擔培養任務。7所高校與各地教育局、中小學緊密合作,共同研制培養方案,量身打造高素質、專業化、“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鄉村新師資。
2.強化男幼師生培養,讓更多男教師走進幼兒園。
為緩解學前教育教師性別失衡問題,江蘇師范人大膽實踐,從2010年起開展男幼兒師范生免費培養工作,力爭到2020年為全省每所幼兒園培養一名男教師。多年來,徐州、蘇州等地的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等8所培養院校共免費培養男幼師4000余人。培養學校針對男幼師的特點,制訂了專門的培養方案,畢業生受到幼兒園及家長的普遍歡迎和一致好評,在全國產生了重大影響。
3.探索本碩一體,為中學培養高學歷創新型教師。
為順應高中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南京師范大學歷經數年,探索“本碩貫通,培養卓越中學教師”改革之路,形成“3+1+2”的培養模式。“3”是在三年級期末實行保研計劃,擇優選拔優秀學生進入研究生階段學習;“1”為本碩銜接階段,打通教育碩士課程與本科學士課程,進一步深化學科專業前沿的學習與研究,培養教師必備的教育及學科專業素養;“2”是教育碩士階段學習,采用雙導師制,開展駐校式培養,突出實踐導向、反思導向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學習,為培養信念堅定、理論扎實、能力突出,能夠引領中學教育教學改革的創新型卓越中學教師做好全面準備。
4.舉行基本功大賽,提升師范生核心素養。
教學基本功是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師范生的重要內容。自2012年起,省教育廳每年舉辦師范生教學基本功大賽,全面考察師范生的教學基本功,引導各培養院校注重實踐實訓,以賽促教,以賽促改,增強學科內涵。大賽為師范院校、中小學校和各地教育局搭建了交流溝通的平臺,成為一項品牌賽事。
5.開展師范專業認證,強化質量保障體系。
2014年,受教育部委托,江蘇省率先開展了師范類專業認證試點工作,江蘇省教育評估院依據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結合江蘇基礎教育對師范生培養的要求,制訂了認證標準和認證辦法。在教育部的指導下,2014年以來淮陰師范學院等5所學校的15個師范專業進行了認證試點工作,提高了全省院校對師范專業建設的認識,促進了專業建設。認證工作得到教育部相關部門的肯定,為全國推進師范專業認證工作提供了江蘇樣本。
6.實施研訓一體,精準服務教師專業發展。
為滿足教師持續終身專業發展的要求,江蘇大膽創新,推動職能單一的教師進修學校轉型為“小實體、多功能、大服務”研訓一體的教師發展機構。2012起全省啟動了省示范性縣級教師發展中心創建工程,整合各縣(市、區)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室、教科所、電教館的職能和資源,建設四位一體的縣級教師發展中心,實現區域內教科研訓一體化,管理統一、資源共享。2014年省政府在《關于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指出要“統籌建設市級教師發展學院,做強縣級教師發展中心”。目前,全省13個設區市基本建成了教師發展學院,60多個縣市區通過了省示范性縣級教師發展中心評估,3個縣市區被認定為國家級示范性縣級教師發展中心。省市縣校四級教師專業發展機構的建設,為全省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7.大規模海外培訓,形成教師發展新格局。
江蘇于2003年率先啟動實施了教師短期出國進修再“充電”計劃,15年來省市財政已累計投入8億元,派出約2.4萬名中小學教師和學校管理者赴境外進修,并在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美國建立了4個海外培訓基地,取得顯著成效。
2018年從中小學、師范院校、教育科研機制中選派2040名教師、教育管理者分赴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德國、芬蘭、日本等7個國家的一流大學和教育機構參加研訓。其中,江蘇省雛雁英語教師培育項目有307人,省專項研修計劃有542人,分市專題研修計劃有1191人。這是站在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和建設教育強國的戰略高度,研究把握教師培訓工作新特征,找準教師專業發展新坐標,不斷開創全省教師隊伍建設的新局面。
8.學歷大幅度提升,整體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
全省普通高中專任教師本科率由1978年的33%提升到2017年的98%(其中研究生學歷17.47%),初中專任教師專科學歷由11.2%提升到100%(其中本科率94.44%),小學教師中師(高中)學歷比例59.1%提升到100%(其中本科率為82.06%),幼兒園教師則由以往基本為中師、高中及以下學歷提高到專科及以上學歷91.33%(其中本科率為44.14%)。
9.創新教師教育體系,支撐與引領基礎教育發展。
2018年4月,江蘇省教師教育創新發展推進會在南京舉行,會議主題是貫徹落實《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全面部署我省教師教育創新發展工作。江蘇教師教育始終以支撐與引領基礎教育發展為己任,在改革探索中謀求新發展。未來五年,江蘇省將圍繞吸引適合的學生讀師范做教師、激勵優質的大學辦高水平的師范、建設專業的機構支持教師終身發展、促進校地協作為基礎教育服務四方面推進教師教育改革。《江蘇省教師教育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年)》緊緊圍繞黨中央關于教師隊伍建設的部署要求,積極應對江蘇省教師教育工作面臨的問題挑戰,努力形成優秀人才爭相從教、教師人人盡展其才、好老師不斷涌現的良好局面。
70年來,在全省師范人的共同努力下,累計培養師范生70余萬人、60多萬在職教師學歷大幅提升,為1996年在全國率先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全面掃除青壯年文盲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為全面普及15年基礎教育、在全國率先通過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評估驗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