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全
東方,晨曦微露的天際,云蒸霞蔚,流光溢彩。
北京,雄偉壯觀的天安門廣場,濃妝淡抹,生機盎然。
萬眾矚目的具有特別意義的2019年天安門廣場國慶升旗儀式,當國歌驟然奏響、國旗冉冉升起之時,泱泱大國的華夏兒女們無不從內心深處發出最真摯的祝福:“祖國萬歲!”
祖國萬歲,這一祝福源自對我們親愛的黨的點贊——那一艘從南湖啟航的紅船,率領中國共產黨人在經過28年浴血奮戰后,終于將56個民族匯成的新中國傲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祖國萬歲,這一祝福源自對我們偉大祖國的贊美——那一聲“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開國大典吶喊從天安門層樓發出后,經過億萬大眾70載晝夜兼程的搏擊,正在將共和國這艘巨輪風雨無阻地推向世界舞臺中央。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一“初心與使命”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之日起就準確無誤地昭告世界,并成為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標。說到做到的中國共產黨人,正在用行動兌現自己的誓言。
進京“趕考”:人民民主打破歷史周期率
江山代有才人出。1949年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進入關鍵時期,中國社會正在發生著偉大轉變。3月23日,中國共產黨的偉大統帥毛澤東率領走過炮火硝煙的共產黨人,從河北西柏坡出發“進京趕考”,從而開啟了我黨波瀾壯闊的執政新征程。隊伍出發時,毛澤東意味深長地對周恩來說:“今天是進京的日子,進京趕考去。”周恩來說:“我們應該都能考試及格,不要退回來。”毛澤東說:“退回來就失敗了。我們絕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
這是歷史的提問,共產黨人能否給出個好答案?
這是人民的呼喚,新中國發展是否順民意合民心?
早在1944年3月,郭沫若寫出《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后,就引起了中共中央高層的高度重視。該文指出李自成之敗在于“進入北京后,忽略敵人,不講政策,脫離群眾,妄殺干部,‘紛紛然,昏昏然,大家都像以為天下就已經太平了的一樣,實為明末農民革命留給我們的一大教訓”。如今,中國共產黨人也要進北平,毛澤東一再強調:“我們進北平,可不是李自成進北平。他們進了北平就變了,我們共產黨人進北平,是要繼續革命。”他特別提醒全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
究竟怎樣打破歷史周期率?在延安的窯洞里,毛澤東通過反復調查研究、縝密思考,透過微弱的油燈逐漸看到了新中國蓬勃發展的希望曙光。1945年7月初,毛澤東在延安接見黃炎培、冷遹、章伯鈞等國民參政員時指出:“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毛澤東的高瞻遠矚,為中國共產黨跳出執政周期率指明了方向。
毛澤東主張的民主就是人民的民主,倡導的是民主集中制,也就是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是以民主為基礎和前提的,其中包含民對官的監督、群眾對領導的監督、下級對上級的監督。
中國建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組織形式,是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地方國家權力機關。
人民政協作為統一戰線的組織、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人民民主的重要實現形式,也迎著新中國成立的曙光朝氣蓬勃地行進在華夏大地上,成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政協不是權力機關,也不是決策機構,而是各黨派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發揚民主、參與國是、團結合作的重要平臺。
我國在企業建立的職工代表大會制度,是公有制企業職工實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職工通過民主選舉、組成職工代表大會、在企業內部行使民主管理權力的一種制度。它是中國基層民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這些民主制度下,在這樣強大的監督機制下,低端和高端之間的能量交換不會導致高端對低端的單向榨取,而是致使雙方比較優勢地互補增益和共贏。因此,這樣的組織系統能夠與時俱進地進行自我完善、自我發展。在這樣的格局下,歷史周期律劫數自然不可能再現。歷史證明,毛澤東倡導的群眾路線和民主集中制,是黨和人民事業興旺發達、無往而不勝的保證,是打破執政周期律的重要法寶。
黨的十八大以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不忘初心”的重要性,帶領中央政治局常委到西柏坡重走“進京趕考”路,到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和浙江嘉興南湖重溫入黨誓詞,到江西贛州革命老區追尋中央紅軍長征的足跡,到內蒙古深入一線調研指導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
“趕考”之程路漫漫,追尋之步永不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緊緊抓住全面從嚴治黨這個“牛鼻子”,為治國理政破局開路,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并鞏固發展,黨心民心空前凝聚。黨的十九大后,在強有力的監督監查下,那些膽敢以身試法的領導干部遭到了曝光,多名違紀違規的省部級干部被立案審查,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的堅定決心。穿越這段歷史時空,人民感受到了一個政黨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的使命責任;人民看到了習近平總書記這位新時代領路人沉穩堅毅、勇于擔當的執政情懷。
公有制顯神威:自力更生打造完備經濟體系
社會主義新中國猶如一輪紅彤彤的太陽,光耀在世界東方。1953年,黨中央英明確定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即發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系同時并舉,逐步實現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實行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即“一化”“三改造”)。到1956年,我國“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產資料由過去的私有制華麗轉身為公有制,社會主義經濟體系、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確立。生產關系的大解放促進了生產力的大發展,我國大江南北工礦業突飛猛進,并率先建成了東北工業基地。1953年底,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1956年,中國第一個生產載重汽車的工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出第一輛汽車;中國第一個飛機制造廠試制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中國第一個制造機床的工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1957年,隨著武漢長江大橋的建成通車,長江南北交通實現了連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國內地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相互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這些偉大成就,為社會主義工業化興起奠定了初步基礎。
進入上世紀60年代,中國公有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作用更加凸顯。1966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至此打破了世界列強的“核壟斷”與“核威懾”;1967年,我國又成功爆炸了第一顆氫彈,中國國防建設走進了新階段。這之后,我國大事奇事新鮮事層出不窮,在世界上第一次實現了人工合成結晶胰島素、成昆鐵路建成通車、第一臺晶體管大型數字計算機研制成功、第一艘萬噸巨輪“東風”號建成、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功發射。1971年,聯合國恢復了中國合法席位,中國的國際地位日益提升。1972年,毛澤東主席會見美國尼克松總統,中美關系開始解凍,為中國打開世界經濟貿易大門帶來了機遇。1973年,我國第一臺百萬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研制成功。1974年,漢江丹江口水利樞紐初期工程建成。1975年,劉家峽水電站建成;我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寶成鐵路建成、滇藏公路建成通車。
在歷史長河中,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雖歷經驚濤駭浪,但仍然不懼風險,破浪前進!
改革開放激活力:經濟長足發展厲害了我的國
社會主義事業是一個全新的事業,需要在探索中破局、在發展中創新,“曲折迂回”在所難免。10年“文化大革命”,使黨和國家遭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1976年10月,黨中央粉碎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從危難中挽救了黨、挽救了革命,使我國進入了歷史發展新時期。至1978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達3 624億元,比1965年的1 716億元翻了一倍多,年均遞增率達6.8%,建立起了一個獨立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但是成就的背后掩蓋不了問題的存在:經濟技術比較落后,人民生活依然貧苦,并且經過“文革”沖擊后,中共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執政危機和信任危機。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頭版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全國范圍內引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這場討論沖破了“兩個凡是”的束縛,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作了理論和輿論上的準備,在黨和國家的歷史進程中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1978年12月18~22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它成為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為盡快加快經濟發展,以鄧小平為首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始著手逐一解決各種社會問題,并力圖改變人民心目中對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形象,這場改革運動的目的是以維持社會主義制度為前提,改變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管理體制和政策,并推動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市場經濟體制。這場改革率先在農村取得突破,并隨之在全國各個經濟領域迅速推開。
1979年,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廣東、福建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并決定在深圳、珠海、廈門、汕頭試辦經濟特區,福建省和廣東省成為全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省份。1984年4月,黨中央和國務院決定開放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連云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這14個港口城市。這些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逐步興起,極大地帶動了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
從1985年起,我國又相繼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開辟經濟開放區。1988年又增辟了海南經濟特區,海南成為中國面積最大的經濟特區。1990年,黨中央和國務院從中國經濟發展的長遠戰略著眼,又作出了開發與開放上海浦東新區的決定。中國對外開放呈現出一個新局面,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中國對外開放邁向新階段,中國“走出去”戰略旗開得勝。
改革開放這場嶄新的偉大革命,開啟了中國大步趕上世界潮流的新局。40年彈指一揮間,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與日俱增,人民生活極大改善,國防力量不斷增強。到201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412 119億元,超過日本,并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經濟第二位。2013~2016年,我國GDP年均增長7.2%,高于同期世界2.5%和發展中經濟體4%的平均增長水平。2019年6月,我國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7%,快于規模以上工業1.7個百分點。以數字產業、新能源產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在中國遍地開花,為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中國經濟具有長期向好的光明前景,有基礎、有條件、有動力實現穩中有進、持續向好。”習近平總書記的偉大判斷,既是對中國經濟的現實肯定,更是對未來發展的堅定把控。
脫貧攻堅戰:喚起億萬大眾同心干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人口約9億左右,這個龐大的人群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力量。從2006年1月1日起,中國不再針對農業進行單獨征稅,這個在中國存續了2 600多年的古老稅種宣告終結。農業稅的取消,給中國農民帶來了看得見的物質利益,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對我國農業發展具有劃時代意義。
要根本解決“三農”問題,并非一蹴而就。中國要實現小康,“老少邊窮”成為最大障礙。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堅定地指出:“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他強調,要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不管任務多么艱巨、還有多少硬骨頭要啃,這個承諾都要兌現。
承諾擲地有聲,攻堅時不我待。黨中央和國務院2015年發布了《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提出將在2020年實現農村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根據黨中央、國務院脫貧攻堅決策部署,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脫貧攻堅考核評估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要求,脫貧攻堅實施“五個堅持”:一是堅持目標標準,即“兩不愁三保障”;二是堅持考核主要內容不變;三是堅持行之有效做法;四是堅持綜合分析評價方法;五是堅持較真碰硬,把“嚴”和“實”貫穿考核評估全過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些年來,以習近平為代表的黨中央訪真貧、扶真貧、真扶貧。從黃土高坡到雪域高原,從革命老區到民族地區,從地震災區到祖國邊陲,總書記的足跡遍及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黑山白水,尤其在全國11個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包括六盤山區、秦巴山區、武陵山區、烏蒙山區、滇桂黔石漠化區、滇西邊境山區、大興安嶺南麓山區、燕山-太行山區、呂梁山區、大別山區、羅霄山區,習近平不顧路途遙遠、窮山惡水,走村入戶,噓寒問暖,把黨中央的關懷送到鄉親們的心里,把群眾心愿很快轉化為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黨的十八大以來的6年間,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累計減少8 239萬,80%左右的貧困村退出,一半以上貧困縣脫貧摘帽,創造出中國這個人口大國減貧史上的最好成績。
世界銀行行長金墉指出,中國扶貧開發的經驗對其他中等收入國家來說非常有借鑒意義。中國通過經濟改革,融入全球市場,幫助數億人擺脫貧困。全球極端貧困人口比重從上世紀90年代近40%至目前已下降至10%左右,其中絕大部分貢獻來自中國,這是人類扶貧開發史上的重要篇章。
巴西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羅尼·林斯強調,中國共產黨總是時刻將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明白人民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并據此制定正確的有利于人民的政策,這是中國共產黨成功的秘訣。
這場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反貧困斗爭,被聯合國譽為中國對世界最大的貢獻之一。
“一帶一路”建設:譜寫人類命運發展新篇章
2013年9月7日,郁金香四季開放的世界最大內陸國哈薩克斯坦,迎來了他們最尊敬的客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習近平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了演講。他從現實與歷史的聯系中,十分自然地富有開創性地提出了“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這一重要倡議,其內容就是“五通”,即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
此后不到一個月的10月3日,習近平出訪印度尼西亞,在國會演講中又進一步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籌建亞投行的重要倡議。半年之后,2014年6月份在北京召開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時,習近平把“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概括為“一帶一路”。一個月后,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海上絲綢之路被寫進了文件,由此確定了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一帶一路”倡議是要建立一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也就是說,中國推動的是包括歐亞大陸在內的世界各國構建一個互惠互利的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正是這種以天下民生為己任的博大胸懷,贏得了“一帶一路”沿線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響應支持,有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了合作協議。與此同時,亞投行建設相伴而生,經過幾年發展,目前已擁有93個正式成員國,包括G7(西方七國首腦會議)當中的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加拿大都相繼加入。注冊資本1 000億美元的亞投行開局良好,正在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給沿線國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很好的資金支持。中國企業對沿線國家投資達500多億美元,一系列重大項目落地開花,帶動了各國經濟發展,并給所在國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不僅如此,“一帶一路”建設正成為世界經濟新的增長點,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開展跨國互聯互通,提高貿易和投資合作水平,推動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實質是通過提高有效供給來催生新需求,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世界經濟再平衡再發展。
從首先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到闡述“吹滅別人的燈,會燒掉自己的胡子”等理念,再到搭建“一帶一路”合作平臺,習近平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擘畫與推動,在世界贏得了越來越多的認同,引起了世界越來越大的反響。
“這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也是改變世界的偉大創造。”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員馬丁·雅克認為,這一理念摒棄叢林法則,開辟出文明發展新路,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可能。
“世界各國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擁有同一個家園,應該是一家人”——這既是中國領導人的倡議,也是世界人民的憧憬。
回望70年,篳路藍縷中我們為曾經創造的奇跡而自豪;邁步“兩個一百年”,我們對美好未來充滿必勝信心,這種信心,來自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來自14億中華兒女的偉大奮斗。
以世紀坐標為節點,共產黨人前赴后繼的勇氣無以倫比;以初心使命為動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步伐正一日千里。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讓我們高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同心勠力,攻堅克難,不斷書寫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傳奇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