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卿 張嘉國
在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重要時刻,中央部署在全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這是一次極其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弄清楚“從哪兒來、往哪兒去”,既是一代代共產黨人奮斗求索的精神命題,又是習近平總書記提醒廣大黨員干部高度重視的重大現實問題。因此,研究國有企業改革必須從初心到振興,在時刻銘記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締造新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發展公有制經濟的初心基礎上,牢記使命再出發,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實現共產主義創造堅實的物質文化基礎。
堅守國有經濟的領導地位是共產黨人的初心
早在1940年,毛澤東撰寫的《新民主主義論》,對建立新民主主義共和國及其新政治、新經濟、新文化作出了科學的判斷分析。在論新民主主義經濟一章中,毛澤東指出:“大銀行、大工業、大商業,歸這個共和國所有。”“在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國營經濟是社會主義的性質,是整個國民經濟的領導力量。”
1945年,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又進一步指出:“在現階段上,中國的經濟,必須是由國家經營、私人經營和合作經營三者組成的。而這個國家經營的所謂國家,一定是不要‘少數人所得而私的國家,一定要是在無產階級下面‘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義國家。”1947年,毛主席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中分析新中國的經濟構成時指出,“國營經濟,這是領導的成分”。
1949年,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報告中再次指出:“沒收這些資本歸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共和國所有,就使人民共和國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使國營經濟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的領導成分。這一部分經濟,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不是資本主義性質的經濟。”
由此可見,早在新中國建立前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就奠定了我國國有企業發展的初心,“國有”是在無產階級專政下真正的全民所有即“公有”,國有企業則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領導力量,是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和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實基礎。習近平同志也明確指出:“國有企業地位重要、作用關鍵、不可替代,是黨和國家的重要依靠力量。”“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這些從戰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要論斷表明,一代代共產黨人都在堅守著國有企業發展的初心。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共產黨人仍將一以貫之地繼續堅持下去,不斷鞏固國有企業的領導地位,發展壯大公有制經濟,使其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堅強柱石。
國企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
習近平和毛澤東的心是相通的,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指出,要“理直氣壯”“堅定不移”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成為公有制經濟發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堅實基礎。在當前國企改革實踐中,國有企業的初心和使命得到充分的繼承,國企在改革中不斷做強做優做大,實現了理論和實踐的高度統一。
做強做優做大國企是不斷推進社會主義事業的理論需要和實踐需要
70年來,我國以馬克思主義思想和理論為指導,結合中國實際發展科學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盡管在探索的道路上有曲折反復,但本質上區別于空想社會主義,不斷推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革命和發展。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中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根本區別于空想社會主義的特征作出了深刻的分析,指出:“這種社會主義就是宣布不間斷革命,就是實現無產階級的階級專政,把這種專政作為必經的過渡階段,以求達到根本消滅階級差別,消滅一切產生這些差別的生產關系……改變一切由這些社會關系產生出來的觀念。”也就是說,在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階段,社會主義要進行不斷的革命實踐活動,消滅私有制并建立公有制及其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社會關系和精神觀念。作為共產主義者,即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在理論活動和實踐活動的往復運動中始終面對著并指向改造社會現實這一歷史總問題。當今中國的總問題就是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這一最直接的實踐需要首先是社會主義物質基礎的需要,需要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需要國企在實踐中做強做優做大。這種需要推動的社會運動就是在理論和實踐雙重需要下展現出的國企做強做優做大的運動過程。
堅持黨的領導是做強做優做大國企的根本政治保證
國有企業尤其是中央管理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在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主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發揮著脊梁作用,必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發展壯大,而做強做優做大國企的根本政治保證就是堅持黨的領導。過去一段時期,由于在一些企業中削弱了黨委職能,導致出現國企發展中黨的領導作用、黨的建設工作弱化、淡化、虛化、邊緣化等問題。近年來,黨中央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有效治理。2015年,中央出臺了《關于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中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的若干意見》,要求黨的建設與國有企業改革同步謀劃,保證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作了重要講話,指出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我國國有企業的光榮傳統,是國有企業的“根”和“魂”,是我國國有企業的獨特優勢。國有企業作為黨領導的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全面領導。中央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徹底扭轉了國企發展中黨建工作弱化的問題,近年來黨的領導、黨的建設在國有企業改革中得到充分體現和切實加強。
應當看到,加強和改進國企黨建工作還有很多路要走、很多坎要邁,需要大力探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將黨的領導政治優勢和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企業改革發展的動力、轉變為積極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企業優勢的途徑和方法。堅持黨的領導不是一種應景的口號和空洞的態度,而是具體的企業經營實踐,要通過體制機制、管理制度的健全來切實保障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因此,國企要切實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結構,落實黨建進章程要求,落實黨組織研究討論重大問題前置程序,推動黨的領導與完善公司治理深度融合。國企黨委要充分發揮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領導作用,牢牢掌握企業發展的正確政治方向。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是國企經營管理的基本方針
在國企改革過程中,雖然一直都在強調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但也曾出現具體措施不力的情況,有些企業甚至削弱職工民主管理制度來強化個人負責制度,嚴重挫傷了職工的生產工作積極性,導致一系列不良后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方針,是堅持黨對國有企業領導的內在要求。貫徹落實這一要求就需要在企業組織制度上充分保障工人階級行使民主管理企業的權利。毛澤東在《讀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批注和談話中》指出:“勞動者管理國家,管理軍隊,管理各種企業,管理文化教育的權利,實際上這是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者最大的權利最根本的權利,沒有這種權利,勞動者的工作權、休息權、受教育權等等權利就沒有保障。”毛澤東還曾倡導“兩參一改三結合”的“鞍鋼憲法”,在國企管理中強調政治掛帥和群眾性技術革命,實行黨委集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讓工人階級參加到企業管理工作中。雖然時代發展變化了,但這些思想充分體現出社會主義發展經濟的宗旨,我們的發展是為了人民,發展要依靠人民,發展的成果要由人民共享。只有把這一思想落實到企業組織制度中,創造資本和勞動者的利益共同體,才可能實現企業穩定、健康、持續發展,才可能為進入社會主義中高級階段創造條件。因此,國企改革需要健全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充分調動工人階級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把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方針真正落到實處。
國企承擔著引領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歷史使命
當前,國際政治經濟形勢波詭云譎,零和博弈、冷戰思維、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上升,我國企業亟需的先進技術、關鍵技術越來越難以通過正常的國際經貿交往獲得,逼迫我們必須走自主創新、自力更生的道路。國企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脊梁骨”和主力軍,必須擔綱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任,必須在改革大潮中主動作為,盡快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帶領中國企業廣泛參與激烈的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為塑造更加堅實的國家發展能力做出應有貢獻。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對國有企業發揮“六種力量”做出了新的定位,即“使國有企業成為黨和國家最可信賴的依靠力量,成為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決策部署的重要力量,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成為實施‘走出去戰略、‘一帶一路建設等重大戰略的重要力量,成為壯大綜合國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成為我們黨贏得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勝利的重要力量”。這“六種力量”新定位表明,黨中央和全國人民對國有企業發展的期盼更高也更實,“共和國長子”承擔著比非公企業更為重大的歷史使命,必須要苦練內功,深化改革,聚焦主業實業,集中力量提高核心競爭力,在保障國家安全和實現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等方面主動擔當、積極作為,從而實現更高質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續的發展。
國有企業改革要避免“左”“右”兩種傾向
國企改革推進過程中遇到這樣那樣的阻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一些理論問題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在指導實踐、實操過程中出現分歧。一些所謂“左”的傾向認為國有企業不能動、不能改,一改就會失掉社會主義的性質;一些“右”的傾向主張全面改、迅速改,甚至是用種種手段導向全面私有化。筆者認為,這兩種傾向均未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看問題,在認識事物發展規律上一種認識囿于靜止,而另一種認識失于片面。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改革的原則立場作出了闡述,明確指出“改什么、怎么改必須以是否符合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為根本尺度,該改的、能改的我們堅決改,不該改的、不能改的堅決不改”。國企改革當然要遵循這樣的原則,而“左”“右”兩種傾向都是片面的、要不得的。
全民共享國企發展和改革利益是公有制經濟的應有之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全國上下深入貫徹落實,將國企發展改革工作推進到新的歷史階段。其中,國有資本劃轉社會保障基金改革就真正體現了公有制經濟的本質特征,讓全民共享國企發展和改革取得的利益,這也是社會主義制度所要求的全民普惠勞動成果的實現。2018年,國資委啟動了兩批18家企業821億元的國有資本劃轉,2019年將全面推開這項改革,中央和地方國有及國有控股大中型企業和金融機構的10%國有股權,劃轉至社保基金會和地方相關承接主體,2019年將完成第三批35家企業5 217.13億元國有資本的劃轉。這項改革的重要意義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劃轉后的國有資本使得社保基金能夠長期享受資本紅利,緩解社保降費征繳和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沖擊,大幅增加社保戰略資金儲備,形成國企經營成果回饋全社會的正向機制。另一方面,社保基金作為財務投資者引入國有企業的資本構成,在不影響企業日常經營條件下實現股權多元化改革,進一步完善國企的公司治理結構。總之,這只是國企改革體現公有制經濟屬性讓全民享受改革紅利的一種方式,既在企業經營管理上實現了多方共贏,又達到了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的目的和愿景。
國企改革要避免片面性盲目性,走出“放亂管死”的怪圈
我國國企同西方發達國家企業的生成環境不同,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同市場經濟條件下生成的企業有著根本性的差別,不可能與生俱來就有一套完整的、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因而需要進行艱苦的改革。在此過程中,尤其需要避免改革思路上的片面性和路徑上的盲目性,切忌被新自由主義思潮誤導,激進推行完全市場化的改革。
從歷史上看,我國產業組織形式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而變革,企業隸屬管理關系經歷了多次中央和地方轉換,國企管理曾經陷入了一種“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又放”的惡性循環,無法突破“條條塊塊”的矛盾。要走出“放亂管死”怪圈,首先需要正確看待政府對國有企業發展的作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定位更多體現在引導、支持、扶持和杠桿撬動上,不能“越俎代庖”干預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進入國企改革的攻堅深水區,在國企發展的困難敏感期,政府相關部門要有大局意識、底線思維,經濟政策要“雪中送炭”不能空位,社會政策要兜底不能缺位。另一方面,改革還要遵循市場規律和企業發展規律,切實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引導并支持國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企業運營管理體系、組織管理架構以及科技創新、薪酬激勵等體制機制,提高企業運營效率和效益。可見,國企改革是一個綜合統籌的過程,要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之間的關系,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問題,片面和盲目的改革將把國企帶入“放亂管死”的怪圈,這樣的改革難度可想而知。
國企改革要增強自主性能動性,邁上“鳳凰涅槃”大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有企業加強是在深化改革中通過自我完善,在鳳凰涅槃中浴火重生,而不是抱殘守缺、不思進取、不思改革,確實要擔當社會責任樹立良好形象,在推動改革措施上加大力度。也就是說,國有企業要“鳳凰涅槃”,就必須摒棄以前國企的畸形特殊性,使國企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鳳凰涅槃”的過程定然會伴隨著艱辛的探索、新生的陣痛,但無論怎么改,都要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這規定了國企改革的方向和途徑。拿正在推進的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來說,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中央提出了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而發展公有和非公有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則是把這兩種經濟成分聯系在一起的新的實現形式,是新時代公私合營的新探索,與新中國成立初的公私合營一樣,這是創建一種新階段的經濟形式,為社會主義進入中高級階段創造了經濟條件。“混改”不是私有化,依然是以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放大國有資本功能、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為主要目標,因而必須嚴格程序、明確范圍、公正透明,不能“一混了之”,導致國有資產流失,也并不意味著可以把國企改小、改垮、改沒。只有系統而科學地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并切實轉變為指導實踐的自覺行動,我們才可能有效地避免改革失敗,邁上國企“鳳凰涅槃”的金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