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永紅
中圖分類號:F243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9-122-02
摘 要 當前勞動關系調整模式較為單一,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其中暴露出很多問題,已經不適合在多樣化的勞動關系了,立法技術的不斷發展,需要及時調整勞動關系法律預期相適應,因此,文中闡釋分類調整的表現,希望能夠為立法實踐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 現代 勞動關系 法律調整 模式轉變 基礎
當前的勞動關系中,保護范圍有限,權利與義務未實現優化配置,模式較為單一等都是較為突出的問題,對于非全日制的雇員、相似雇員以及特殊雇員等勞動關系主體來講,要對應進行及時有效的勞動關系模式調整,基于這樣的方式來保護當前的勞動關系。差別保護實際上就是對不同的勞動關系,提供不同程度的保護,讓勞動法的適用范圍更穩廣泛,對非此即彼模式的判斷進行及時轉變。
一、現行勞動關系調整模式當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勞動法的保護范圍形成制約
單一的調整模式實際上就是基于非此即彼模式對勞動關系進行判斷,判斷其為勞動者就會被保護,否則就不適用于勞動法。這樣的情況讓實踐當中的勞動關系難以進行判斷,很多工作者通常無法獲得勞動法的有效保護,比如家政工作者當前屬于較為常見的一種雇工模式,可是依據現行勞動關系調整模式而言,家政工作者不再在勞動者保護范圍中,工作地點不是職業化的,雇主是家庭而不是企業,所以,勞動法中有很多內容都是不適用的,也就是說在這個實踐當中,家政工作者不適用于勞動法。在校實習的學生也有這樣的問題,其與常見的勞動關系是不一樣的,在校實習生實際上并未完全脫離了學校,所以權責關系是不一樣的,單一的調整模式其通常不在勞動者范圍內,也無法得到對應的保護。也就是說,勞動關系多樣化發展中,單一的調整模式會對勞動法保護范圍產生負面影響,實踐過程中會產生不同形式的問題,使新型勞動關系無法獲得確認與保護,機械式的判斷會讓很多勞動行為不被相關法律所認可。
(二)權利義務配置未獲得有效優化
勞動法對雇主方、受雇者所對應的職責、權利進行了明確規定,這樣才能夠讓勞動關系獲得穩定的發展,對職責與權利進行明確而強制的要求,是為了保護弱勢勞動全體,在單一調整模式當中,相關法律并未對特殊的勞動關系實施區別對待,其會讓勞動關系中的權益難以獲得有效保證。企業高級管理層工作者也是勞動者,在實踐活動當中,大多數企業高層管理工作者的特殊地位會影響企業發展,但是其并為同企業之間簽訂勞動合同,薪資待遇也并不明確,勞動法對這種群體要著重注意,對權利與職責難以明確規定,實踐中是有很多問題存在的,高層管理工作者同職工的職責、權利應該怎樣規定?高管是否要接受勞動法的調整等都存在很大的爭議。社會分工不同,勞動者工作屬性等也就不同,權利職責之間的關系也不盡相同。假設基于單一的調整模式來規范,勞動相關法律的適用范圍就會縮小,實踐過程中就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相關法律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欠缺靈活性,因此職責與權利的優化配置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三)用人單位之間的不同難以彰顯
現行勞動法不但無法彰顯雇員方面的不同,其也無法彰顯雇主間存在的不同,很多小型企業的問題比較突出,勞動相關法律的保護力度會傾向勞動者,這實際要對勞動關系中的弱勢群體施以保護,單一調整模式當中,西歐奧型企業的規模并不大,成本資金方面也存在不足,工作崗位并不多勞動者在小企業、大企業中的地位是不同的,這個時候如果還把勞動者絕對保護置于首位,小型企業就難以進行正常運營了。實際上這也并不是力度問題,屬于模式問題,如果不進行區別對待,是無法適用于現代勞動關系的實際發展。用人單位在雇傭勞動者的時候,其需要是不同的,很多人爭搶的工作崗位,誰都不愿意去的工作崗位,其勞動者地位也是不同的,需要進行保護的力度也不同,相關法律中要求的權利、職責需要基于現實來靈活進行調整。也就是說,勞動關系調整中的單一模式,已經難以在現代勞動關系中被實際應用了,要積極使用靈活的方式來進行調整。勞動者并不是絕對弱勢的地位。
二、轉變勞動關系法律調整模式的原因
(一)勞動關系發生變化
多樣化的用工形式,增加了非正式職工的人數,復雜用工產生很多與傳統雇主、雇員形式不同的關系,基于此,如果不調整勞動法的調整模式,就會讓很多現實中的 勞動關系無法獲得認可與保護,也會讓勞動法無法實現建立初衷,時間過程中會產生很多勞動法調整不了的糾紛問題。互聯網的不斷發展,讓基于互聯網存在的勞動關系不在相關法律保留戶范圍中。在以往的勞動關系中,勞動者具有從屬性,而現代勞動關系多樣化發展中,從屬性難以獲得認可,從屬性的具備情況實際上就是勞動關系中的所有勞動者,非正式勞動關系中的從屬性個也難以進行有效判斷。在國際相關方面的實踐活動中,差別調整模式比較成功,基于相關法律中的差別調原則,需要正式勞動關系的現代化發展,分類調整是時代必趨。勞動市場也是變化發展的,我國社會當前正處在關鍵的轉型發展時期,利益訴求也是動態發展的,社會就業更加靈活,勞動相關法律要隨之及時進行調整。
(二)立法理念、技術方面發生變化
勞動關系的形成是由于勞動條件中的地位,雇主方的態度會決定勞動者受哪種程度的保護,勞動關系的動態變化中,受雇者的弱勢地位并非固化不變的,立法理念以及立法技術的變化發展,要求著重保護勞動關系,著重強調勞動關系當中的均衡,也就是說,勞動雙方的強勢、弱勢地位存在不同,其就是勞動法要有對應的調整模式。強勢與弱勢是相對來講的,在國家實際發展中,很多時候勞動者處在弱勢地位,而在特殊勞動關系中,也要重視雇主方的利益與訴求。勞動關系調整要兼顧現實情況,不能只追求簡單化,分類調整屬于時代發展要求,也是現實需要,針對立法技術而言,國家法律發展讓分類調整變成可能,勞動關系系統化調整既要有勞動法與勞動相關法律,并且其他相關法律一定要及時提供必要的支持,積極進行配合。勞動關系方面的立法要求對內容進行有效創新,伴隨民法總則的頒布,勞動立法更重視精細化發展,能夠預見,分類調整會成為現實。
三、轉變勞動關系法律調整模式具體措施
(一)分類調整
調整模式從傳統形式發展成為分類調整,具體應用過程當中要針對勞動關系進行深入探析,尋求對應合理的建立標準。
在勞動者方面,基于從屬性來分析,基于從屬的程度可把勞動者進行類別劃分,并不是完全從屬就是勞動者,可基于從屬性對勞動關系進行分類,這是進行創新的一種有效方式。基于不同勞動關系使用對應的方式進行劃分,這是進行創新的有效方式。勞動關系不同就要使用不同形式的劃分方式。當受雇人員有未成年人、殘疾人員和普通人員的時候,就要對其提供不同程度的保護。這樣的分類一定要做到的是嚴謹、精準而科學。當前的勞動關系更傾向于平等合作與共贏,雇主方并非都是企業、公司等,因此對其進行類別劃分也很關鍵,小、微企業和個人雇傭要同大型企業進行區分,實踐操作過程中,小規模企業和個人雇傭需要被相關法律保護,勞動相關法律需要及時進行調整,調整保護力度方面的投入情況。
(二)類似雇員的勞動關系
類似雇員的勞動關系,比如家政工作者、實習學生,其從屬性并不高,特省就是依賴經濟,類似雇員的工作者受部分勞動法所保護,很多國家的實踐活動都較為明顯,在中國,因為傳統調整模式屬于部分保護,難以完全進行保護,模式調整要讓勞動關系中的工作者在現實工作中無法獲得勞動法保護,難以對自身基本利益進行有效保護,讓其具備勞動者基本權利,卻難以和普通勞動者享受同樣的權利。家政工作者的顧永芳通常都是家庭或個人,要求勞動關系中的雇傭方承擔全部職責,其公平性難以彰顯,勞動者基本權利設計中,可把類似工作者列入其中,在權利深層次認定中,可對其使用條款進行特別標注。基于現代立法技術而言,這點是能夠做到的,實踐過程中,在校參與實習的學生會遇到很多問題,其通常會無處去求助,這是勞動相關法律中存在的漏洞部分,需要及時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并且實施有效的保護。
(三)特殊雇員
特殊雇員是勞動關系中具有特殊地位的雇員,其對企業與其他勞動者會產生很大的影響。而且,很多時候這些特殊雇員就是雇主,這樣的狀況,勞動法在調整勞動關系的時候,要對其予以特殊對待。企業中的高層管理工作者就屬于特殊雇員,相關法律中,其不能被定義為雇員,不能對其從屬性進行肯定,可是董事與監事缺失不能的,董事和監事都能夠對受雇職員進行解雇,對企業內部事務進行決定,其權利是非常大的。通常來講,董事與監事在企業中的地位非常高,其并未處在弱勢地位,也很難判斷其從屬性,簡單來講,就是其雇員身份無法獲得認定,實踐活動當中,企業高層管理工作者是否應該接受調整,是要深入探析的重點問題。雇員身份的不明確,管理企業高管的權利,也就是管理其任用、解雇職工的權利,要求其履行職責。針對那些不是企業高管的人員,不能將其判斷成為企業高管,避免對其保護程度的降低。
四、結語
伴隨社會經濟的進不斷發展,勞動關系也趨于多樣化發展模式,基于此,要對勞動法進行調整,要求其可以包含更多關系,也能夠更為靈活地進行應用,并且要積極促建立體式的調整,強化對適用范圍方面的調整,盡量讓勞動法能夠適用于每個勞動關系,對其進行合理、有效的類別劃分,兼顧其在現代化發展中的作用于表現。
參考文獻:
[1]滿亞玲.勞動關系法律調整模式的轉變[J].法制博覽,2018(6).
[2]謝增毅.我國勞動關系法律調整模式的轉變[J].中國社會科學,2017(02):124-144+209.
[3]張琳.我國勞動關系法律調整模式的轉變[J].智庫時代,2018,144(28):218-219.
[4]蘇春琴.我國勞動關系法律調整模式的轉變[J].法制博覽,2018(33):251.
[5]王黎黎.“一帶一路”下集體勞動關系調整風險及適應性防范[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8,35(12):97-104.
[6]肖怡爽.當前我國集體勞動爭議解決機制之初步構想[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學報,2017(2):14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