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琳
中圖分類號:C96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9-169-03
摘 要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被確立為國家級的重大發展戰略,人才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層次人才共享是灣區提升人才競爭力的重要路徑。本報告通過分析粵港澳大灣區高層次人才共享的有利因素與主要障礙,提出構建灣區高層次人才共享機制的實現路徑,并從機制、管理和環境三個方面針對性的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 粵港澳大灣區 高層次人才共享 實現路徑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經被確立為國家級的重大發展戰略,灣區人才總體競爭力成為增強粵港澳三地區域共贏發展,促進灣區創新能力和創新成果顯著提升的關鍵所在。習近平總書記針對人才工作,曾多次指出“不唯地域引進人才,不求所有開發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著力完善人才發展機制,用好用活人才”。在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建設發展的新階段,著眼于大灣區內各類高層次人才跨區域、跨行業、跨部門的自由流動及共享使用,從人才共享的區域制度建設出發,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發展粵港澳大灣區高層次人才共享正當其時。高層次人才共享有利于灣區從更廣的角度、更大的范圍,更高效的配置各類高層次人力資源,有利于遏制區域內城市間不斷加劇的惡性競爭,進一步擴大和提升大灣區人才流動合作的范圍、領域和層次,促進高層次人才集聚,降低人才引入成本,提高人才使用效能。本報告通過分析灣區高層次人才共享的有利因素與主要障礙,提出構建灣區高層次人才共享機制的實現路徑和發展措施,并從機制、管理和環境三個方面針對性的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高層次人才共享的有利因素和主要障礙
(一)有利因素
1、大灣區已經成為全國高層次人才的重要集聚地。根據大灣區高層次人才的進入和流出的統計數據顯示,灣區已經成為國內外高層次人才的重要集聚區域,這為城市間各類高層次人才合作共享創造了良好的人才儲備。
2、以互聯互通為標志的大灣區一體化水平日益增強。灣區加速形成的一體化快速交通網絡正在提升灣區內部的聯通性,不斷縮小的人才流動的生活成本、交通成本、機會成本和精神成本必將為人才加速流動、合作共享創造更為便利的條件。
3、以先行先試為引領的灣區柔性引才用才正不斷破解共享難題。目前,灣區珠三角城市正在突破人才引進和使用的傳統方式,探索人才流動新機制,建立更加靈活的用人制度,運用柔性管理的方法引進、使用高層次人才。這些引才、用才模式為大灣區繼續開展高層次人才共享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
4、 人才合作示范區通過不斷探索三地人才合作新模式正在發揮先導和引領作用。當前在灣區人才合作管理實驗區所推行的人才聯盟,從本質上看就是人才共享和知識共享的一種組織方式,它在維持原有人員結構不變的情況下,對各種成果、資源進行有效開發與整合,實現人才的自由流動,極大的提升了人才的能力和智力價值,并為產業高端化進行了充分的人力資本積累。
(二)主要障礙
1、人才共建共治共享的觀念尚未取得三地共識。人才政績思維仍在左右著人才主管部門工作的推進,相關行政部門對高層次人才管的意識大于服務的意識,缺乏支撐和推進人才共享的發展動力和制度體系,引才和育才的觀念尚未從以個體城市競爭向大灣區區域整體協同發展的方向轉變。
2、三地社會經濟制度差異是人才合作共享深入推進的關鍵制約。人才流動是人才共享的基礎性條件,但內地與港澳相異的制度體系和市場環境如戶籍管理、社會保險制度、職業資格認定、市場準入等行政壁壘在不同程度上制約著人才流動。
3、灣區人才合作共享服務體系建設水平落后于總體需求。人才共享作為一種優化人才總體分配和使用的配置方式,需要制度化、系統化和專業化的人才服務系統提供服務。當前灣區高層次人才共享服務體系建設尚處于初級階段,人才服務資源分散、地區分割,多主體、分散化的人才服務供給無法有效滿足區域間多項目、分散化的合作需求;三地高層次人才共享的信息化和網絡化平臺建設滯后,高層次人才數據信息不共享、不透明、不全面的問題比較突出;灣區人才共享服務市場發育不成熟,致使高層次人才在灣區城市間的流動和配置不夠暢順。
4、相關法律法規體系仍有待完善。法律法規不健全尤其是灣區區域性的人才調控法律體系的缺失,會成為制約大灣區人才共享機制形成和運作的法律瓶頸。高層次人才的跨境、跨企業、跨組織的流動共享如果不從法律上進行詳細規范,其由此引發的創新成果歸屬、 權益分配復雜和無形資產流失等諸多問題就難以有效解決,最終使人才共享難以順利推進。
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共享的實現路徑
圍繞灣區高層次人才自由流動和共享合作,以完善區域協同創新體系為引領,以灣區人才引進互融共通、人才評價互認互準、平臺共建共享為抓手,打破區域內外、國內國外的人才流動與共享界限,構建一體化高層次人才資源共享發展體系,從而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以人本、開放、共享、高效為鮮明特征的高層次人才合作共享發展新格局,實現灣區高層次人才優勢互補強化,整體優勢釋放。
(一)政策整合
推動城市間高層次人才的政策性和制度性銜接。加強人才共享頂層設計,積極確立灣區人才共建共治共享發展的新思維和新戰略。以增強三地高層次人才政策銜接為主線,建立更加開放和靈活的用人制度,要把建立粵港澳高層次人才共享機制作為粵港澳地區合作機制建設的重要內容;充分發揮粵港澳三地人才比較優勢,充分挖掘有利于提升灣區人才治理體系總體品質的主體性要素,構建有效機制促進各城市人才管理主體間的聯動,通過“共同引進”、“共同開發”“共同培養”“共同享有”的人才共享的觀念引導灣區城市在“共建”的維度上實現高層次人才資源的協同引進、培養和使用。
(二)資源整合
匯集和提供有利于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的各類發展要素和資源力量。從灣區的整體協同發展著眼,建立以高層次人才灣區全域流動和國內外高層次人才集聚為基礎的人才共享協調和決策平臺。加快完善灣區各類高層次人才崗位市場信息體系,建立數據準確、信息透明和功能完善的大灣區高層次人才數據庫;統籌和布局設備、知識共享平臺或資源中心如“電子商務共享服務中心”“研發設備共享中心”“科技知識服務共享中心”等,便利灣區高層次人才開展各類創業創新活動;通過競賽、論壇、學會和各種商業關系活動的方式組建更多的創新人才集聚的實體組織和虛擬組織,以擴大設備、知識、組織 資源的開放與共享。
(三)價值整合
以人才共享推動城市價值和人才價值的融合躍升。以城市中心工作與人才共享合作互動雙贏為動力,突出市場引領,進一步消除地方保護主義,減少高層次人才流動壁壘;圍繞構建開放型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建立灣區高層次人才共享誘導機制,合理引導灣區高層次人才流動,將無序的人才流動轉變為有序的人才流動,推動分布在灣區不同城市的高層次人才在城市之間、園區之間的合理流動和高效組合,鼓勵和引導高層次人才從相對過剩的地區、單位向人才短缺的地區、單位特別是新興產業流動,實現各類高層次人才灣區內合理的最優化配置。灣區“9+2”城市在繼續保持金融、專業服務、高端制造以及科技創新等不同領域的優勢基礎上,找準各自的城市定位,進一步明確城市分工和產業規劃、加快三地市場一體化,發展新產業,生成新業態,創造新商業模式,在亟需支持的領域和行業提供居住、工作、流動等便利條件吸引更多國內外高層次人才聚集。
三、政策建議
(一)完善促進灣區高層次人才流動和人才共享的宏觀協調機制
1、建立政府間高層對話、磋商、協調體制和機制。從灣區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考慮,推動設立粵港澳三地政府高層次人才的管理協調機構和協議制度,構建一個促進形成聯系緊密、溝通高效、協調有力的三地人才合作共享機制的有機工作體系,著力解決高層次人才共享體制機制中存在的突出難點和主要掣肘,營造大灣區高層次人才自由、便捷流通、合作共享的發展氛圍。
2、健全和規范以市場為基礎的各類高層次人才引進開發合作聯盟。采取更加靈活、務實和高效的人才政策和人才制度,建立高層次人才類型、層次與城市發展導向、產業發展導向結合的動態調整引導機制,深度整合灣區全域引智資源體系,統籌協調引智單位、引智資源、引智成果,對引智資源及其成果在地區、行業以及單位之間的統一協調,實現高層次人才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圍繞構建開放型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深化“人才聯盟”建設,創新“在崗創業”人才共享新模式,深入探索高層次人才跨境流動共享的具體方式,鼓勵引導在自貿區、人才合作示范區建立行業類、科學項目類等高層次人才共享聯盟。健全以人才共享為目標的灣區高層次人才新型人才管理模式,深入推進以人才共享、項目合作為對象的創新創業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
3、進一步降低高層次人才合作共享成本。圍繞“放權松綁”的要求,繼續落實“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原則,進一步打破灣區人才市場的人為分割、信息孤立和各種政策性壁壘,簡化人才流動程序,充分發揮市場對人才要素配置的決定作用,為人才和用人主體“增動力、添活力”。通過推廣“大灣區人才卡”、“大灣區英才計劃”等政策,建立互通互認、 共享共建的人才引進、評價、服務體系,在稅收、出入境、 執業資格等多個方面消除壁壘。發揮行業協會的中介作用,繼續推進特定專業技術資格資質的互認;為跨境機構的工作人員和參與跨境科研合作項目的科研人員提供通關便利;在國家稅收政策許可的范圍內,三大自貿區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稅收優惠政策,優化財稅政策,實施減免稅和退稅優惠措施。
(二)增強灣區高層次人才服務和管理的專業性和科學性
1、加強珠三角各城市與香港、澳門之間對高層次人才的跨境聯合統籌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管理協調一體化的工作機制。加快探索構建統一、高效的高層次人才管理服務機制,由專門機構總體負責,對各類高層次人才實行總體管理、解決管理權限分散、職能交叉、管理責任不清的問題。建議由廣東省政府主辦,聯合港澳三地相關部門舉辦粵港澳高端人才高峰論壇,研究人才發展趨勢、人才發展戰略、人才需求、薪酬趨勢、高端人才招聘、高端人才拍賣、人力資源服務商服務展覽等,擴大高層次人才共享合作范圍和影響。
2、加快形成灣區統一高效的高層次人才分類管理辦法。建議協調灣區三地人才主管部門,結合各城市高層次人才需求,聯合出臺統一的《粵港澳大灣區高層次人才申報認定指南》,對灣區高層次人才對象和范圍進行總體認定,推動出臺灣區高層次人才綜合發展規劃,形成一體化的灣區引智工作體系。推動灣區高層次人才管理從以行政區為單位主體的橫向管理向以灣區行業、企業、專業、人才為主體的縱向分類管理,把灣區的行業發展、創新創業與人才引進、使用和全面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建立灣區緊缺中高級人才引進培育資金和人才項目,三地要有意識的聯合引進和培育灣區關鍵人才、核心人才,為灣區成為國家科研創新前沿創造良好的人才基礎。
3、建設統一、共通、互惠的人事人才公共服務框架體系,進一步提高對高層次人才的公共服務能力。從重管理向重服務轉變,制定和執行灣區統一的人才流動、人才吸引、人才培訓、人事代理政策和社會保障制度,形成一體化的政策、法規、規章框架,降低人才流動和開發成本,搭建一體化的人才交流互動平臺。接軌國際人才服務標準,完善科研人員管理、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制定統一的灣區資格認證框架,深入促進粵港澳之間高層次人才資源的資格互認,提高資格的透明度,推進高級人才評價標準一致性。
(三)積極營造大灣區共建共治共享的人才發展軟環境
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積極建設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的人才共享發展環境。制定和完善人才共享的政策、法規,針對人才共享容易引發的創新成果歸屬、 權益分配復雜和無形資產流失等諸多問題,要進一步在政策、制度以及管理優化上有所作為,特別要加強人才共享的知識產權制度建設和普及,使人才共享走向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最終形成一個公正透明、開放多元、且最能體現人才價值的高層次人才共享合作的發展環境。
2、加快構建高質量的教育醫療文體服務體系,以吸引更多的專業人才落戶灣區。深入推進粵港澳三地在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方面的跨境銜接,不斷提升人才配套服務水平,持續深化社會民生領域合作,落實港澳同胞在粵工作期間的社保、醫療服務、子女教育等方面享受與當地居民同等待遇,便利港澳同胞在粵學習、就業、創業、生活。
3、積極推進三地一體的人才信用體系建設。完善與三地人才共享合作相匹配的的人才信用體系,保障高層次人才共享合作降低交易成本、減少失范行為,取得合作成效。加強灣區社會信用頂層設計,協商建立灣區高層次人才征信管理系統,充分發揮守信激勵、失信懲戒的作用,注重人才信用教育和信用文化培育,營造大灣區相互信任、密切合作的人才共享氛圍。
參考文獻:
[1]馬毅,李遲芳,劉建萍.“零工經濟”發展下粵港澳人才共享粵港的發展對策研究[J].廣東經濟,2019(3).
[2]張良鳳.珠海橫琴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建設研究[D].吉林大學,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