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文
摘 要在核心素養下,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生活情境,提高課堂參與度;通過活動情境,促使學生形成思維能力;探尋實踐情境,培養探究精神;演示動態情境,感受鮮活本真狀態。各種有效情境的創設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進而構建出的本真課堂。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有效情境;本真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24-0203-01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效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讓學生在良好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核心素養一個重要理念。創設情境已成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策略。結合課題《在創設有效教學情境中,構建本真數學課堂的研究》獲得時實驗成果談以下幾點。
一、有效生活情境,提高課堂參與度
教師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探究,這樣不僅將熟悉的生活引入課堂,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而且,對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平移和旋轉》一課,新知后展示欣賞:將一個簡單圖案通過平移或旋轉變成一組美麗的圖案。此時教師可以問學生:“美嗎?想不想嘗試畫一組美麗的圖案?”教師帶領大家一起創作“美麗的花邊”。學生在“移一移、畫一畫、議一議”中充分地觀察、思辨,深化明晰平移和旋轉的特點;這樣及時地延伸使學生意猶未盡,迸發出學生獨特的思維。
在這樣的情境中,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通過合作交流等體驗到數學從生活中來,并應用于生活。學生在“賞、學、畫、創”等一系列情境中,不僅培養了與他人合作、收集信息、學以致用等多種能力,而且引發學生關注生活,熱愛生活,體會數學中的美、生活中的美。
二、有效活動情境,促使學生形成思維能力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教師是要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
數學教學的核心是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學中,通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全面揭示數學思維過程,啟迪和發展學生思維,將知識發生、發展過程與學生學習知識的心理活動統一起來。在這節課中,我設計了剪一剪、拼一拼等學習活動,逐步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長方形的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有什么關系?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形象、直觀,使學生得出結論: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乘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乘高。在此,我特別注意強調底與高應該是相對應的。通過觀察、交流、討論、練習等形式,讓學生在理解公式推導的過程中學會解決問題。
三、有效實踐情景,培養學生探究精神
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是課程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而獲取知識非要真切的體驗不可。孩子也許會相信你告訴他的,但他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經歷的事,這就是一種“直觀體驗”。
如《質數和合數》一課,為學生積極互動創設足夠的空間。通過對教材的悉心揣摩、精心設計、有效重組和完善整合,凸現嶄新的教學理念。進一步引導學生探尋這些數的共同特點,學生會發現它們的因數只有1和它本身,從而獲得質數的本質屬性,在與質數的比較中,建立合數的概念。
四、有效動態情境,感受鮮活本真狀態
我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與數學進行整合教學,可以給學生呈現出一個真實的或虛擬現實的學習環境。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從而改變傳統的學科教學內容。
我們認為動態的演示更生動,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幫助學生理解題意。我們可以重組教材、利用信息技術設計一個動態的情境,有利于學生新知的建構。如《口算乘法》例1導入,多媒體進行動畫情景串演示。屏幕呈現6種交通工具的時速:馬車約10千米/時,自行車約16千米/時,動車約340千米/時,轎車約50千米/時,火車約160千米/時,飛行約800千米/時。接著拋出例題:(1)人騎自行車1小時約行16千米,3小時可以行駛多少千米?(2)特快列車1小時約行160千米,3小時可以行多少千米?視頻顯示自行車和特快列車行駛畫面,讓學生親身感受到特快列車的速度比自行車的速度快。把靜態的畫面變成動態的情境。不但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而且為新課的探求提供口算前估算的依據。這一系列的知識形成,適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上述環節,根據情感需要真的落實到了實處。通過生活經驗、虛擬現實中化靜為動,梳理學生的知識框架體系,感受了數學知識的鮮活本真狀態。
總之,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業。教師應把課堂教學作為促進人的生命成長的平臺,努力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的一段生命歷程,一種生命體驗。所以,本真課堂的構建,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要鼓勵學生在主動求知、自主探究中找到學習的樂趣,進而,在確保高效數學課堂得以實現的同時,也促進學生形成數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