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陽勇
重慶交通職業學院 重慶 402247
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的主要作用是為汽車行業提供專業技術服務。同時,汽車制造與售后對專業人才的需求量也較大。由此,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根據社會調查研究報告顯示,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具有高入學率和高就業率的特點。為此,高等職業院校應當深化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課程體系變革,進而為行業發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儲備。
崗位職業能力分析是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課程開發的重點工作內容。專業教師需要全面調查社會需求,并在此基礎上,分解崗位職業能力。通常情況下,崗位職業能力需求主要包括崗位需求、能力需求和素質需求。
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的學生所能適應的崗位主要包括汽車生產制造、汽車零構件裝配、汽車故障檢測與汽車售后服務等。同時,汽車銷售、汽車保險理賠、汽車信貸與汽車美容等也是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的分支崗位。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的基礎崗位工種包括汽車維修工、汽車鈑金噴漆工、汽車美容師等。隨著就業年限的延長與實踐經驗的積累,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的發展崗位還包括車間主管、技術總監與連鎖店店長等。
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人才要想滿足崗位能力的需求,就必須具備扎實的基礎技能、過硬的核心能力與通用能力。從某種角度來說,專業基礎能力是前提條件,核心能力是根本保障,而通用能力是關鍵環節。具體包括汽車發動機技術、汽車構造、汽車運行原理、汽車故障檢測等。總而言之,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人才必須具備生產、維修、管理與服務的綜合能力,這樣才能更好的滿足崗位需求。
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人才需具備過硬的職業道德素養,具體包括自主學習能力、組織協調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英語閱讀能力與計算機應用能力等。只有具備過硬的職業道德素養,才能進一步滿足汽車行業的一系列要求。
總而言之,在新時期發展背景下,各高職院校要明確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的崗位職業能力需求,調整人才培養戰略決策,深化專業課程體系變革,進而輸送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
伴隨汽車行業的迅猛發展,以及教育教學體制的深化變革,社會對高職汽車檢測與維修教學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各高等職業院校應當順應時勢,深化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課程體制變革,調整教學模式與教學手段,進而為行業發展提供優質的技術人員保障。如構建以職業教育為核心的教學體系;靈活運用教材內容;加強基層教師隊伍建設;促進理論與實踐的有機整合,以此提升綜合教學水平,滿足新時期人才培養的需求。
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轉變思想觀念,調整教學組織形式,實現學科的創新發展。在構建課程體系時,要促使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體系逐步過渡發展到以職業為核心的教學體系,整合松散的課程體系,推動教學工作的良好發展。再者,全面開展現代化教學工作,啟發學生思維,為行業的良好發展與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
另一方面,轉變教學形式,促使教師轉變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加強整體教學效果。在現代化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掌握各類多元化信息技術,以此為提升整體教學水平奠定堅實基礎。多媒體技術也是學生進入工作崗位后,與教師保持良好溝通的重要途徑。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靈活調整教學內容,全面關注學生的成長,從而推動現代化教學工作的高效開展。
靈活運用教材,是高職院校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現代化教學的核心目標。盡管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的教材始終保持更新,但更新速度較為緩慢。不可否認的是,該專業的教材內容是最基礎且最重要的。為此,教師要靈活運用教材內容,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啟發,加強現代化教學落實效果。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組并購教學內容,并將重點內容整合成模塊化形式,突出教學工作重難點。此外,靈活運用教材,補充知識點,以滿足新課程體系的多元化需求,以及新時期的人才培養需求。
高校需不斷完善基層教師隊伍,加強教職人員培訓。結合上文內容可知,高職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中,絕大多數教師盲目注重理論知識架構,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缺乏重視,而這不僅制約了現代化教學工作的良好運轉,也極大的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關注學生的成長,以及現代化教學建設情況,不斷提升綜合教學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學工作中,逐步引入雙師制度,邀請企業資歷深厚的員工開展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講座與實踐指導,引導學生深化對專業知識的認知,進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促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整合,是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課程體制變革的重點內容。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促進理論與實踐的有機整合,更新教學內容,融合新鮮的實踐內容,全面推動現代化教學工作的良好發展。在常規教學環節,教師需密切關注學生的成長,高效利用多樣化的教學工具,逐一解決學生在學習環節遇到的各類問題,循序漸進的提升學生的綜合水平,最終推動教學工作的良好發展。
綜上所述,在高職院校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發展進程中,需要推動專業課程體系的深化變革,促進現代化教學工作的良好運轉,以此滿足新時期人才培養需求,全面完善學生的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