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樊瑞軍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 孫翠香
“智能時代”的“智”是指信息化、數字化,“能”是指精益制造的能力,“智能時代”最核心的是智能人才的培養。智能網聯汽車,即ICV(全稱Intelligent Connected Vehicle)是把車輛所在的位置、行駛的速度、移動的軌跡路線等信息組合成的巨大交互信息網絡和智能汽車的結合,是集成各種類型傳感器、控制單元、執行機構等部件,并與通信技術、網絡技術進行了有機融合,從而實現了汽車和乘客、附近車輛、路面、交通控制中心等信息的交換,使汽車行駛的整個過程體現出安全性、舒適性、節能性、高效性特點。智能汽車是汽車制造產業改革發展的必然,是智能化與網聯化兩化融合的重要載體,更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是智能城市交通的關鍵點,是構成綠色社會的重要要素,它能夠促使汽車生產技術不斷改進提高,形成全新的經濟產業鏈。國內職業院校應緊隨汽車產業發展趨勢,培養智能汽車應用型技術人才。
近十年來,全國各地多所高職院校根據市場上汽車行業的用工需求,開辦了汽車類(或車輛工程)專業人才教育,為社會培養了急需的汽車專業人才。例如,江蘇142所高校中有18所本科院校和5所獨立學院設置了汽車服務工程或車輛工程專業;有56所高職高專院校開設汽車專業,專業方向主要集中在“汽車營銷與服務”“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等方面。其他省市高等院校和技工學校的情況也基本如此,更多的專業方向是圍繞傳統的汽車后市場。這些院校培養的汽車類專業人才較好地滿足了地方經濟和汽車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暫時緩解了本地區汽車市場高速發展與就業人員短缺的矛盾。
汽車信息、網聯、智能化飛速發展和智能化汽車技術產品日益更替,高職院校在應用型汽車人才培養方面有存在多問題。首先,汽車相關專業畢業生依然緊缺,尤其是智能汽車復合應用型人才更加緊缺。其次,高職院校培養技能型專業人才定位欠缺先進性。目前高職院校汽車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方案與智能化汽車技術市場偏離較大,汽車專業課程體系仍延續舊體系,汽車專業群建設變化不大,畢業生不能從事智能化汽車技術行業工作。還有則是畢業學生職業素養較低。調查發現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專業知識及技能掌握不足,無法滿足企業的崗位需求。
(1)規劃智能汽車專業群。在“十三五”期間及今后非常長的時間內汽車行業都是推行使用先進的成型加工、遠程在線故障檢測診斷、智能生產物流配送、智能改造生產裝備,構成完備的工業體系及創新體系,尤其將“節能與新能源汽車”作為重點發展領域之一。我國汽車制造業隨著技術發展進入到了新的高速發展時期,汽車行業從業人員應向著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創業型轉變,高職院校急需建設相應的符合智能汽車發展的汽車專業群。高職院校應按照本地區經濟發展態勢來規劃相應的智能汽車專業群,其中要體現辦學特色,著實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
(2)打造品牌汽車專業群課程。智能化體現在汽車技術的方方面面,我們要以“智能汽車”為核心,以符合智能汽車行業崗位需求培養應用型專業人才為目的去建設智能汽車專業群。要以現有的汽車專業及其開設課程為基礎,根據智能汽車發展趨勢選取優勢的專業為發展方向帶動相關專業共同發展。例如隨著網絡傳輸技術的發展,許多品牌的汽車可以通過網絡在線診斷來排除疑難故障;高發故障以技術通報方式通知各維修點,汽車從業人員將以更換汽車零件及保養為日常主要工作。隨著人們對汽車了解程度不斷提高、汽車車型配置標準化及汽車銷售渠道的增多,購買汽車已經不依賴汽車營銷人員,汽車銷售向“超市化”選購發展,汽車營銷服務人員將像商場銷售人員一樣逐漸減少。無論汽車技術如何快速發展,汽車都將保留漂亮的具有一定強度的各種外殼,只是殼體隨著汽車新材料不斷應用材質發生變化,汽車整形技術專業方向在未來汽車行業發展中優勢越來越強。汽車智能制造發展程度越來越快,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將成為優勢專業。因此,高職院校應按照汽車行業發展趨勢相應調整課程設置,選取重點專業建設方向,打造品牌汽車專業群課程。
(3)培養一流的汽車專業群師資力量。智能汽車是多個專業綜合體,相應專業群建設須整合多個專業師資力量。根據建設的需要及時調整校內教學機構及教師組成,發揮專業師資特長,安排優勢教學力量教學。圍繞智能汽車專業群建設分工合作,以汽車專業教師為主,其他專業教師配合,共同商定智能汽車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建設課程體系。課程教學按照智能汽車專業群建設工作的分工配置課程教師。例如汽車專業教師講授汽車技術類專業課程,計算機專業教師結合汽車數據傳輸控制講授智能控制類課程,材料專業教師結合汽車材料應用講授汽車材料課程,電氣專業教師結合汽車電器應用講授汽車電氣課程等。聘請企業技術能手兼職應用課程教師,組成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的教師隊伍。定期組織教師教學研討,總結并解決存在的問題,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1)制訂智能汽車人才培養目標。隨著智能汽車技術的發展,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缺口非常大,高職院校應按照汽車行業的智能化發展需求制訂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2)建設智能汽車課程體系。要按照智能汽車技術職業崗位指導方向建設課程教學體系,構建知識、能力與素質三位一體的培養形式。汽車專業群內為培養職業基本能力應設置通識類專業基礎課程,為培養職業通用能力設置技術平臺類專業課程。應按照應用型汽車專業人才培養的職業性設計課程體系。同時依靠汽車企業的技術和文化來建設智能汽車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智能汽車專業核心課程要體現工作導向、任務驅動。結合企業崗位需求建立智能汽車專業課程標準,精心設計課程結構及教學內容,使知識與智能汽車產業發展同步。在這些發展前提下建立多學科、多專業智能汽車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設置智能汽車類跨學科、專業交叉課程,建設智能汽車綜合實訓區,加快智能汽車專業群交叉學科專業發展速度。
(3)更新智能汽車專業教學方法。高職院校要從終身教育理念角度培養智能汽車應用型專業人才,使用“思維啟發式”“現場討論式”“訓練結合式”“理學一體化”等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自主學習。要增加實踐教學課時比重來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要把學校建設成為學生終身學習的“充電站”,當汽車技術不斷更新時,學生能夠回校“充電”,以使其不被技術進步所淘汰。智能汽車專業教學要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及設施。充分利用視頻、網絡、模擬仿真教學資源及開放、共享的實訓教學資源。通過自主式、項目化等多種實踐教學,鼓勵學生在汽車專業群的實訓室里,自主發現問題并合作解決問題。
(1)增強復合型人才培養力度。隨著智能汽車電子化、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車輛變得越來越復雜。這就使得智能汽車從業人員需要學習的軟、硬件知識越來越多,具備的能力越來越強。因此,智能汽車專業人才培養要增強多學科、多專業、多能力的培養力度。加深與汽車制造類、汽車維修類等企業的全方位合作,培養智能汽車應用型專業人才。
(2)擴展合作辦學模式。隨著智能汽車產業國際化發展,高職院校需加強中外合作辦學、校企合作辦學力度,以“產教融合、共同培養”為智能汽車應用型人才培養主要模式,達到課程改革教學內容、改進人才培養評價標準的目的。校企合作辦學,創建“產、學、研”綜合平臺。整合各方資源共建培訓機構,加大師生參與度來提高專業實踐、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能力。參與專業項目認證培訓,培養全球認可的智能汽車技術人才,實現汽車工程國際化教育。
(3)培養工匠精神。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高職院校要結合優秀企業能工巧匠榜樣教育,使學生體會到工匠精神是對職業的敬畏,它不僅是制造業的支撐,也適用于每一個工作崗位。通過思想教育,使高職院校方方面面融入工匠精神,讓學生時時刻刻耳濡目染工匠精神。使學生在一生中樹立敬業守信、精益求精、崇尚勞動、敢于創新、樂于奉獻的理念,最終使他們成為智能汽車領域的生力軍。
智能汽車是集合各種尖端技術的高科技合成品。智能汽車對從業人員專業水平要求越來越高,企業需要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質人才。在智能時代,培養應用型汽車專業人才的高職院校都需緊密銜接汽車產業的發展,面對智能汽車技術市場的需求,加快信息技術為核心的專業群建設速度,制訂完善的人才培養方案、模式和教學方法,培養更多的智能汽車專業領域和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