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農業學校 林觀釬
學校和企業共同建設“校中廠”生產性實訓基地是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學校和企業利用“校中廠”這一平臺進行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還能培養他們的職業素養,使學生走上工作崗位時能更好地適應企業的生產。
(1)學校方面。學校通過“校中廠”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可以補充汽車專業的實踐教學條件,促進專業的課程改革,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邀請企業專家進校作為兼職教師,選派教師到“校中廠”進行生產實踐,促進教師隊伍的成長;學生在校園內進行生產實踐,節約了外出實踐的費用,學生經過“校中廠”嚴格的訓練,可以很快適應工作崗位,提高了學生的對口就業率。
(2)企業方面。企業有了穩定的人才培養基地,不僅可以優先錄用學校的優秀畢業生,還可根據自身的需求參與教學過程,有針對性地培養出符合企業要求的技術人員,解決了企業招聘難的問題;企業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教師團隊和教學資源,定期為企業的員工進行培訓,為員工充電;企業利用學校的場地進行經營,大大降低了企業的成本,同時依托學校的平臺擴大了企業的社會影響力。
(3)學生方面。“校中廠”的實踐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與就業崗位的零距離對接,學生按照企業的標準進行實踐操作和訓練,不僅掌握了企業相關崗位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提前適應了企業的工作環境;學生在“校中廠”里學習能真實體驗企業的文化,了解企業車間的運作,熟悉企業的管理,清楚汽車維修各崗位的職責,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
近幾年,隨著國家對中職學校投入的不斷加大,學校的實訓硬件條件越來越完善,但學校添置的都是針對教學使用的全新設備,無法完整地還原真實的汽車維修生產情境。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只考慮完成教師安排的任務,對維修任務的完整性、操作的安全、工具的維護、維修的效益等方面考慮不足,雖然他們提高了操作技能,但是與企業生產還是有一定的脫節。
目前,中職學校大多數的汽車專業教師來自大學,他們沒有企業生產的經歷,實踐經驗不足,實操技能較弱,對汽車維修企業的生產過程不夠了解。雖然他們能勝任教學任務,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過于依賴書本的知識和學校現有的實訓條件,造成教學內容脫離企業生產實際,實踐操作指導不夠規范等問題,不利于學生良好職業技能的培養。
中職傳統的課程考核以理論考試和實踐考試作為學生成績評定的依據,模式固定,形式單一。對學生評價的主體是教師,教師決定了學生的考核成績。學生的考核內容局限于教材的內容、操作的熟練度,沒有充分考慮企業的崗位需求、職業技能、職業素養等內容,沒有以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考核重點。
我校通過對當地企業規模、企業文化、綜合實力及其與學校的合作意愿等多方面考察、調研,確定沙縣時代汽車維修中心為“校中廠”合作對象。沙縣時代汽車維修中心成立于2000年,經過近18年的發展,年維修量4 000余輛次,年營業額達200萬元。公司一期投入近200萬元,在我校校內新建4 000 m2的生產車間,添置了各類維修設備,成為我校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人才培養合格的基地。
學校和企業共同制訂“校中廠”合作辦學實施方案,校企雙方根據合作協議要求,分工合作,共同對“校中廠”進行管理。學校主要負責后勤保障和教學組織工作,保證企業的正常運行和教學工作的有序開展。企業主要負責對外經營活動和接納學生實踐教學,保證企業的穩定運營和提供足夠的實踐崗位。學校汽車專業負責人和企業技術廠長分別代表校企雙方就專業建設的各方面進行協商和交流,學校的專業教師和企業的技術人員按照汽車機電維修、汽車涂裝、汽車美容與裝潢3個專業技能方向進行對接,通過定期召開專業建設研討會、教師下企業實踐、企業師傅到校指導學生實踐等方式共同開展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
學校專業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結合汽車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汽車維修技能、人才崗位需求、企業設施設備等因素共同優化企業實踐課程,共同制訂實踐項目、實訓教材、考核標準。企業實踐課程以學生職業技能階梯遞進的原則分為3個階段:企業適應性實踐(第3學期)、崗位技能提升實踐(第4學期)、生產跟崗實踐(第5學期),實踐教學以企業師傅為主,教師為輔。其中,企業適應性實踐主要以學習企業規章制度、了解企業文化、掌握基礎操作技能為主,每個班級安排1周的實踐時間;崗位技能提升實踐為學生已經完成的校內實踐項目在實際生產中的應用,是校內實踐項目的提升,每個班級安排2周的實踐時間;生產跟崗實踐內容是將汽車維修技能鑒定項目和企業生產任務相結合,以培養學生解決生產中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主,每個班級安排4周的實踐時間。
實踐教學開展前期,學校和企業共同制訂本學期的實踐計劃和實施方案,包括實踐班級、實踐時間、學生分組、校內指導教師、企業師傅、實踐項目、實踐工位、實訓工單、考核標準等內容。實踐開展期間,學校每天安排一名專業教師到企業進行課堂管理、實踐組織、實踐指導和企業實踐,企業在每個實踐小組安排一名師傅進行實踐指導和實踐組織工作。實踐結束時,由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共同對學生實踐學校情況進行評價,對評價結果進行診斷和反饋。
學校和企業根據學生各階段的實踐內容和企業崗位培養要求共同制訂評價方案,將各個實踐項目中學生需要掌握的理論知識、職業素養、能力要求、崗位技能融入到評價中,多樣化的評價提升了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評價由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共同實施,他們站在不同的角度對學生進行評價,使評價的主體更加完善。加入企業師傅的評價,不僅可以使學生的成績更為真實,而且可以幫助學校教師根據評價結果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使教師的教學更加貼近企業生產實際。評價貫穿于學生學習的全過程,每個項目的成績由理論考試、實踐考試、職業素養、平時表現等方面組成,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
“校中廠”的校企合作模式更好地為學生提供了真實的學習和實踐環境,最大程度地縮小了企業人才需求與職業學校教學的距離,對提高學生職場適應力具有重要作用。開展相關教師培訓、教師實踐等方面的合作,既培養學生又培養教師,使合作進入良性循環模式。在今后的專業發展與校企合作中,學校將要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合作形式,真正把校企融為一體,實現校企雙贏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