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根
(福建省晉江市第一中學 福建 晉江 362200)
進入21世紀以來,社會文化快速發展,"核心素養"成為了熱門詞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也是教學的目標。初中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新課標和素質教學理念的實施,對初中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生不僅要具備扎實的理論根基,還要有較好的道德修養,較高社會認知水平。思想品德課是初中教學的主要內容,也是樹立學生正確價值觀的一門重要學科。要培養具備核心素養的優秀學生,提高他們的價值判斷能力,就必須完善思想品德教學。
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教育之后具備的知識、技能以及情感,還有人生觀、價值觀及學生身處社會、面對社會表現出來的綜合能力。具體而言,核心素養是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逐漸形成的適應社會的能力,也是學生適應個人終生發展和社會所必需的良好的品質以及關鍵能力。同時,核心素養也具備自身的特點,它相對穩定,不易變動,且兼開放性、發展性于一體,是一個可以伴隨終生并可持續發展的動態概念,有助于人們更好的發展自己,保證終生學習,養成良好的習慣。
核心素養作為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關鍵,對于指導學生的行為,樹立他們正確的理念具有積極的優勢。當然,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要抓住重點,明確其主要內容。
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不是全面素養的培養,是學生關鍵素養的培養,不是單靠一節課、一門課、一本書就能實現的,它是一個系統化、綜合性的工程。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課程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方向,引導學生獲得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基礎的理論常識,運用辯證唯物的思維方式,培養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思想品德政治素養。為此,我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四個方面,首先是知識的傳授,使學生具備公民意識、公民品德、公民常識;其次是方法的指導,如何掌握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方法并加以實際運用;再有,就是綜合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最后就是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的方向性引領,確保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3.1 把握教學主題,拓展延伸,引導學生深入認知。通常情況下,初中思想品德課教材是以單元整理的方式進行編寫的,而每個單元又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統整。教師結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每個單元的核心內容來做出一個選擇,選擇對構建學生核心素養有幫助的論題進行綜合性教學。比如,九年級《思想品德》第四單元,其中就有一個主題是"未來道路我選擇",主要有"生活的岔路口"與"學會選擇,學會承擔"兩方面內容。結合以上主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初中學生活進行總結、回顧、反思,形成一種自我成長認同的意識,學會用理智做出合理的選擇。通過對主題的準確把握,能提升初中學生對核心素養的認識。
3.2 創新教學方式,翻轉課堂,實現素養有效培養。真實的教學情境,就是要將學生置于一個與生活緊密相關的環境之中,讓學生對課程學習有一個熟悉感,而不是天馬行空的講一些難懂的概念和術語。初中思想品德課堂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教師創新教學方式,改善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培養的方式。在初中每個學年和階段都要有一個明確的教學目標與任務,采取有效的教學方式,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生存、成長與及發展,促使學生進行自我認知。比如,九年級第一單元《責任與角色同在》的教學中,講解角色與責任的關系, 社會上不同的角色擔負著不同的責任。教師可以實施情境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思考角色責任。像"教師" 的角色,擔負著上課的責任,管理學生的責任,給學生答疑解惑的責任等,"醫生"的角色,擔負著給人看病的責任等等。然后,再組織學生對"我"的責任進行闡述與分享,像做家務的責任,打掃教室的責任,孝敬父母的責任,認真學習的責任等,通過情景教學方式,能讓學生學會尊重他人,提升學生的責任感,學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進而實現核心素養的培養。
3.3 設置有效作業,回歸生活,深化學生實際能力。教育教學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指導實踐和生活,初中思想教學與學生的生活聯系十分緊密,要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就必須讓教學回歸生活,作業的布置也要合理、科學和有效。對此,教師可以豐富作業的形式,不要總是讓學生抄寫和做題,更應該讓學生觀察生活、體會生活。比如,可以讓學生觀察家庭成員的分工,以及所處的社會地位,與課程中《責任與角色同在》相呼應,構建學生的理性思維,進一步養成正確的核心素養。
初中學生是祖國發展的未來,是國家的希望。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核心素養培養有著重要的意義,也是教學的最終目標。因此,在實際教學中,要明確思想品德教學的主要內容,找到培養學生和核心素養的方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并做好綜合評價和跟蹤,從而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更健康的長大,達到立德樹人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