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來
(山東省肥城市安臨站鎮牛莊小學 山東 肥城 271600)
有效的作業布置對學生掌握知識以及教師有針對性的進行查漏補缺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在日常的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很多教師往往并不重視作業布置的環節,使得其不能發揮本該發揮的作用。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我們要不斷探索和研究,不斷優化作業布置環節。針對此,筆者有以下一些看法,希望能和大家共同探討。
1.1 以知識為本位,忽視學生的感受。在教學中作業的布置是為了讓學生鞏固知識,對知識加深記憶,同時,也便于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了解,因此,知識性在作業中的體現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現在教育教學提倡“以生為本”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自然也是作業布置的“本位”,所以,作業布置除了要體現出知識性以外,更主要的是要關注學生本身的感受和能力。當作業的布置超出學生的能力范圍之外,學生就會對作業產生不適感,甚至會厭惡寫作業,畏懼寫作業,布置作業的初衷就會被誤解,作業的功能也難以實現,有時甚至會影響到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因此,教師要特別注意這一點。
1.2 教師為主,形式單一。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幫助者,是學生學習知識、掌握知識的“引路人”,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充當著重要的角色。但是,在很多時候,教師都成為了課堂教學的主宰,主導著教學的進行,在課堂的每個環節都有體現,在作業的布置上教師的主導行為會導致作業布置形式單一,而且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往往是依靠自身的經驗或者認識來選擇他個人認為是最好的作業,而不去或者很少考慮學生的認知情況。
1.3 以考試為目的,違背教育目標。由于受到傳統教育教學觀念的影響,或者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都是以最終的考試為目標的,所有的作業都是為了最后在考試的時候有一個良好的成績。而且這樣的觀念還影響了很多家長,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中,人們都認為只有取得高分才能有好的競爭力。這樣偏差的意識觀念體現在作業布置上就是“一切為了考試,一切為了分數”。學生的負擔加重,給學生學習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2.1 轉變意識,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作業環境。在布置作業的過程中,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意識,堅持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這一正確的觀念,實現對小學語文作業布置的有效性。教師要站到學生學習引導者和幫助者的角色中,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作業環境,使學生能夠在作業過程中享受到學習的樂趣,讓學生真正喜歡上語文,從而發揮作業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為此,教師一方面要確保作業的設計與實施能夠符合學生的認知,讓學生能夠真正學明白知識,而不是死記硬背。另一方面教師要保證作業設計與課堂教學內容之間的關聯性,使作業能夠發揮出鞏固課堂知識學習效果的作用。
2.2 轉變作業形式,實現多途徑的資源整合。教師要力圖在作業布置的形式上有所突破,知識都是來源于生活,最后應用到生活中去。傳統模式下的語文作業之所以發揮不出鞏固課堂知識的作用,主要是因為學生不喜歡語文作業的內容,而這恰恰是由語文作業內容過于單一而造成的。因此,作業布置也要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這樣學生會感到熟悉、親切,自然就有了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例如在教學完《借生日》后,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布置如下作業:
作業一:回去后詢問父母親或者爺爺奶奶的生日,并記錄下來。
作業二:為過生日的家人準備一個生日禮物。
這樣的作業設置不僅讓學生鞏固了課堂所學的知識,理解了課文的意義。而且還在實際中感受到了父母對自己的無私的愛,通過給父母家人過生日,做生日禮物,還學會了感恩,為學生的道德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礎。
2.3 積極豐富作業的表現形式。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形式單一。往往就是讓學生通過反復的讀寫抄等方式對教學內容進行記憶,這樣的方式常常會讓學生感到厭煩,往往是疲于無休止的抄寫,因此,對于語文學習就會喪失興趣。而小學生性格活潑,喜歡一些形式新穎的,有趣的東西。因此,教師可以在設置作業的時候,形式更為靈活一些,有趣一些,就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給他們帶來舒適的作業體驗。例如,上完《丑小鴨》這課后,可以讓學生續編故事,丑小鴨變成天鵝回到自己的家中,會有什么樣的事情發生呢?他會如何應對呢?面對這樣的作業,學生的想象力和聯想能力被激發出來,一個又一個奇思妙想在他們的腦中產生,在筆端流露,都是興趣盎然。這比單純地讓他們背誦課文、抄寫生字詞要有效得多,不僅開拓了學生的思維,而且對于他們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作業的布置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因此,教師們要明確完成作業對學生學習能力提升的有利影響,通過科學有效的手段來完成語文作業的優化,讓作業能夠真正發揮其輔助教學的重要作用,幫助學生們更好的進行語文知識的學習,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有所收,從而做到能夠很好的把握課堂所學的知識,為日后更加深入的語文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