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琴琴
第二次去Y 學院——以“修身、明德、博學、天下”作為院訓的“精英”學院,此次體驗給我留下了“到底什么是以學生為中心”這個疑問。
所有大學,幾乎沒有一個不說自己是以學生為中心、全面育人的。這個口號喊了幾十年仍在不斷重復,為什么?因為其實并沒有做到或者做好。當走進一所學校,無論其說辭如何,會很容易感受到:這個學校到底是以學生為中心,還是所有人的眼光都是圍繞著校領導或上面的指標轉。例如,目前很多學校更關心一流大學評估,如何湊數字搞一流學科等等,而不是關注怎樣適應新形勢幫學生獲得最好的成長。對于國內許多大學而言,學生并不是他們真正關注的中心和重點,如何提高指標,做出“好又快”“顯而易見”的成績,然后獲取資源才是重點?;叵肫鹪浀膶W習經歷,有多少老師真心在乎學生的成長?學校的行政服務有多少是真正以學生為中心?一所大學是否真的“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有相應的感知的,因為這個真不是口號,而是反映在大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反思網絡化的生存環境,不難從自己和學生身上發現,學習的行為方式正在發生著革命性的變化。現在人們遇到的問題往往是信息、知識太多,要在雜亂的知識中選擇正確的,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完成任務、迎接挑戰。不懂一件事不怕,“谷哥”“度娘”可以幫你獲得相關信息和知識,得到一個大體的答案,難的是你如何判斷它的正確性?,F在是有知,但不見得懂,不見得會,這才是這個時代學習要解決的最主要任務。相應地,大學課堂也不僅僅是讓大家“知道”就行了的。
我們的學習行為可以劃分為正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兩種。課堂、教學大綱的設計基本上是正式學習。先不說正式學習好不好,認真思考現在的正式學習中,有多少老師認真研究學生為什么要學這門學問?這門課想訓練學生什么樣的素養?培養什么樣的能力?獲得什么樣的知識?用什么樣的方式去訓練最合適?怎樣保證學習的效果?這些根本問題要么尚未得到重視,要么尚未得到有效的研究。在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我感受到我們的正式學習已經不再是一門課、一個老師、一堆知識點。課程由講授、研討、項目、自學等組成,講授、研討和項目都是幫助學生解讀學習中的問題進而深入探索,而在這樣的正式學習中,最核心的是自學,因為上述所有環節都要求學生在參與之前進行充分的準備,整個學習過程實現的是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和成長。這也是自主學習的真正意義,就是學生在掌握了基本的知識點和學習方法后,能夠自主學習更多的東西,并得到成長。從個人的經驗來說,研討式的學習是對學生個體幫助最大的一種學習方式,因為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在與老師和同學探討的過程中點燃火花,啟迪學生的好奇心,訓練他們的批判性思維,提升他們的終身學習能力。
除了正式學習,還需要對日益增加的另一種日常學習行為,即非正式學習給予更多的重視和支持,如給學生大量的時間自學、研究、參與各種各樣的有利于他們成長的活動。同時要研究怎樣以正式學習引導非正式學習,使其更有價值,以幫助學生在全球化時代和網絡環境下學會學習和成長。大學是一個學習的地方,但不只是學知識,更是一個幫助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以學生為中心,就是學生應處在核心位置,老師要把自己看成是一種教育資源,看成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而不是塑造者,然后學校提供各種豐富多彩的教育資源和平臺,支持學生有效學習。在這種情況下,課堂的正式學習只是學習的一小部分,而且是引導性的,大量的學習發生在課堂之外,以非正式學習的方式,通過學生自學、案例、項目、研究、實習、團隊合作甚至是社會調研等方式習得知識、訓練能力、提升素養。
正如廈門大學教師發展中心的鄭宏老師在分享卡迪夫大學的體驗時提到“以學生的什么為中心”問題,卡迪夫大學給出的一個答案是:the Student Experience as Our Core Business。從學生的錄取到畢業,從一門課的開始到結束,卡迪夫大學都在細節處盡力為學生服務,在網站上、在學校的不同角落都落實了“以學生為中心”。這就是前面所說的,無論其說辭如何,當你走進一所學校會很容易感受到這個學校是否以學生為中心。所以“以學生為中心”是一種體驗,在學習和生活中都可以感受得到。越是好的大學,越可以在細微處體會到學校和老師對學生的在乎,這種心理感受是人性共有的,是對于“愛”的體驗。學校是不是真的在乎自己,自己的老師是不是真的關心自己,我們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感知。
以此作為標準,Y 學院做得并不到位。從一項調查數據就可以知道了,當問到學生是否還愿意進入到Y 學院時,不到一半的人表示愿意,一半以上的人是遲疑的,甚至表示不愿意。Y 學院表現出來的“不安全感”,學生是知道的,引用學生的原話就是“學院巴不得把他們一口吃成個大胖子”。學院教學管理人員的服務意識是有所欠缺的,更多是以領導的意志作為方向標,他們是真的愛學生嗎?這個地方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其實學院教學管理人員的素質和素養是學生感受學院溫暖的重要因素。也正是因為學院的這種不安全感,他們想要為學生安排好一切,比如課程選擇、課外活動,但以這種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恐怕是幻想。教學管理要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是要在真正關心學生成長的基礎上,為學生的學習做好各項服務工作。
在學校工作中提出的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要求,實際上都是以學生為中心理念的內涵要求。教師要以熱愛學生、教書育人為“天職”,而學校的各管理部門和服務部門都要樹立為學生服務、為教學服務的責任意識,做好對學生的服務工作,為學生的成長成才營造一個安全、健康、發展的環境。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不是用既定的方針、原則去管、壓學生,而是從學生發展的目標出發,最大限度地發揮管理工作、服務工作的育人功能。
隨著對質量問題探討的不斷深入,我們越來越關注教育的過程和教育結果——學生質量,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逐漸成為高等教育質量的核心要素。以學生為中心的質量評價理念是對傳統的以學科為重、以專業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理念的超越。以學生為中心的質量評價理念告訴我們,大學的目的不在于“教”,而在于讓學生以最有效的方式“學”到東西。學生質量評價和產品的質量檢驗不同,不同高校、不同專業很難有統一的質量標準,但是學生的學習效果優劣是可以衡量的。這里的學生學習效果并不是指平時課程考核的成績,而是指綜合的學習效果,包含成績、課程目標實現、課程相關內容的擴充、知識的綜合運用、自學能力提升、情商發展等多個方面。
“以學生為中心”的實踐樣態表現為學生是完整的人、自由的人、個性化的人和具有無限發展可能的人,學生在發展需要得到充分滿足的過程中不斷實現新的超越。因此,在學生質量評價方式上也應體現出以是否達到這些目標作為評價的重要標準。
學校不是軍營,不是監獄,不是醫院,學校就是學校。學生是人,是發展中的人,不是裝載知識的容器,不是撈取名利的工具。[1]“以學生為中心”不是口號,它在學校的人性化制度中,在老師的關愛眼神中,在每個學生的心中。
注釋:
[1]林以廣.把學生當人[J].師道,2005,(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