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紅
新課標改革下要求小學語文教學要著重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中國話,讓小學學生具備寫字、閱讀、寫作三種基本能力。葉圣陶老先生為語文讀寫下定定義:“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系。”從老先生的話中可以看出,閱讀和寫作的結合是小學生必須擁有的基礎能力。在小學語文中,閱讀和寫作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提高的積極作用。學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提高閱讀量,勤動手寫文章,才能提高自身的閱讀和寫作能力的綜合素質,但在真正的教學中還需要教師積極引導,幫助學生做到讀寫的完美結合。
出現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經過專家學者精心挑選便定檔,蘊藏了大量的寫作知識,因此,小學教師需要深入學習課本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寫作資源使其能發揮最大功能。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自身要做到認真學習研究語文教材,我自己充分吸收教材中的營養,才能教育引導學生更好學習。除了教學,還要加強學生日常的寫作練習,督促學生多閱讀經典名著,在閱讀中感受語言文化的魅力,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和發散思維。
我們拿四年級課本中的《桂林山水》一課做例子,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開篇并不是直接講述桂林山水的美麗,而是通過側面描寫西湖和大海,在兩者的對比烘托下將漓江的美淋漓盡致的呈現在讀者的眼前,作者運用大量排比句,將漓江的靜、清、綠點充分展示給讀者。在講解桂林山水這篇課文時,教師不僅要帶領學生領會桂林山水的美,還要深入探究這篇文章的寫作特點,并將該文章的寫作手法應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去。
在一個班級里,每個學生的語文水平都不相同,有的學生雖然閱讀能力很強,但實際寫作能力卻不高,是什么導致了這種現象呢?歸根究底,還是學生的日常寫作訓練太少,沒有將自己在閱讀中學到的知識及時應用到寫作里,沒有做到讀寫結合。上文我們也提到閱讀和寫作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閱讀是為寫作打基礎的,有了閱讀的積累,才能輕松自如的寫作,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對語文寫作的訓練,讓學生在寫作中鞏固閱讀知識,促進讀寫的有機融合。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緊密結合小學生的思維,由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慢慢過渡的特點,從簡單分析經典文章段落做起,先不要求學生直接用已掌握的寫作手法和技巧寫作,等他們積累了一定的基礎后再進行寫作訓練。
比如,教師在講授《鳥的天堂》這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先提一些小問題,例如,同學們知道什么是“天堂鳥”嗎?“天堂鳥”是生活在天堂的嗎?作者筆下的“天堂鳥”究竟是什么樣的呢?教師通過幾個問題間接引出文章寫作中心,激發學生好奇心,使學生能發散思維想象作者筆下的“天堂鳥”,在這過程中教師要正確把握文章主題和作者的寫作思路。同時幫助學生學習理解作者的寫作方法和技巧,及時進行寫作練習,達到提高學生讀寫能力的目的。
在新課改下,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不能只局限于課本,要幫助學生開拓視野,學生通過閱讀課外文章,可以學習到除課本以外的語文知識,在語文實踐中掌握語文運用的規律。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多做課外閱讀,引導他們多讀書、讀好書、會讀書,通過大量課外閱讀來豐富自身知識儲備,還能開拓他們的視野,讓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教師要適當增加學生課后閱讀量,讓學生在閱讀中積累寫作知識,為今后寫作打下良好基礎。除此之外,學生在閱讀中要善于積累遇到的好詞好句,名言警句,并將這些句子轉化為自己的思想情感體現在寫作中。例如,小學語文課外讀物《唐詩三百首》是必讀明篇,學生在品讀唐詩時不僅可以領略唐詩的魅力,還能將讀到的經典詩句積累起來,來豐富拓展自身的寫作素材。
好的文章都是由豐富情感作為支撐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以現實生活為寫作基礎,鼓勵學生將自己對生活的真切感受寫進自己的文章里。一篇文章有了感情的支撐,就一下子充實靈動了,讓學生擺脫寫作的“假”、“大”、“空”問題,真正愛上寫作。為了能把生活引入到學生寫作里,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寫作小講堂,鼓勵學生多發表自己看法,可以鍛煉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最重要的還是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為今后的寫作積累大量素材,有更多真情實感去描寫。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讀寫的練習,還要向學生強調對課本基礎知識的把握,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創新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自身語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