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 彪
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需要個性化改革,在啟蒙教育的階段從傳統中跳脫出來,不再用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教師應多鼓勵學生進行主動地交流,以此來促進個性化教學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對于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需要予以一定程度的關注,有目的性地進行教學,讓學生能夠察覺到教師是重視他們每個人的。與此同時,教師需要善于在教學中反思,在經過大量的教學實踐之后,總結教學經驗,讓學生未來的發展道路變得更加寬闊。
1.學生因素。在新課改的全面推廣下,在教學中學生是作為主體的,個性化教學同樣如此。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是為學生日后語文的學習打下基礎的關鍵時期,他們正值對周邊事物充滿好奇的年紀,易于激發其學習興趣。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堅持學生的主體因素,在課堂上不斷鼓勵學生獨立自主地思考問題,不斷創新教學方法。
2.教師因素。教師在過去的教學當中一直都是承擔著教學主體的責任,而在個性化教學當中,教師的身份則有了一些變化,他們在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語文教師應該充分地認識到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堅持采用創新性的教學思路去開展教學工作,從而體現個性化教學。
3.環境因素。影響個性化教學的正常開展的因素有許多,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環境因素,在良好的環境下學習,能夠使學生語文學習效率提升的速度增快許多,同時也是個性化教學開展的前提條件。因此,教師有必要對社會、學校、家庭等方面的環境因素進行合理優化,使它們能夠有效地協調好。
1.讓教師的個性化教學理念與時俱進。傳統的教學觀念應用在個性化教學當中是行不通的,陳舊的觀念無法使個性化教學起到應有的教學效果,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對教學觀念進行創新,拋棄原有的教學觀念,深入理解吃透個性化教學的理念與其教學的實質,在此基礎上形成個性化的教學體系。
2.提高小學生的個性化能力。在當今的教育體系中,素質教育已經得到了全面的普及開展,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的意識逐漸強烈,在小學語文個性化教學中亦是如此。在個性化教學的背景下,最緊要的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慢慢由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教師主導的狀態改變為師生對話平等的狀態,改變過去的那種被動的學習狀態,只有這樣,小學生才能專心致志地投入到語文學習當中。其次,關于學習思路,小學生也應該去轉變為新的思路去學習,盡自己的最大能力去自主學習探究,根據自身的個性特點不斷地對學習方法進行改進,從而實施有意義且個性化的學習,實現其創新能力的提升。
3.引導學生大膽質疑,勇于創新。A.多元化的創新。小學生首先在學習中要有舉一反三的思維,要具有大膽的創新意識,敢于否定一些觀點與看法,敢于對教條式的思維說不,具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無論在學習課文中還是在生活學習中,也要敢于質疑老師的觀點,把自己處在主導的思想地位中,多多展開討論,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這樣,學生的個性化才能有質的飛躍。B.鼓勵學生之間多加互動交流。互動交流能夠更好地帶動學生對問題的思索探究,使學生對于得出結果的欲望變得更加強烈。根據互動交流這一特性,在閱讀一些寓意深刻的文章時,學生可以通過互動交流的方式來加深對文章內容的領會與學習,除了提到的這些,老師也需要在一旁對其進行及時地引導,這么做才能讓學生的創新思維被逐漸激發出來。C.教育的評價。老師都要注重評價教育,不恰當的評價可能會對孩子的性格造成影響,會對學生的心理造成陰影,對其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時盡量用積極樂觀的言辭,小學生的承受能力通常都比較弱,因此老師的任何評價對小學生而言都會在他們心上留下重重的一筆,客觀的評價,能對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有所提升,老師應該以促進學生在學習上有更好的發展為初衷,對學生進行相應的評價教育。
創造一個多元化且自由的學習氛圍,有利于培養小學生在語文方面的創造力與思考力,在這種環境中去學習,小學生不會覺得語文的學習是枯燥的,在自由的環境中學習,擯棄束縛不斷探索研究教學理論,更多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對文章思想情感的感悟能力,突破語文教學的瓶頸,更好拓展小學生素質的全面發揮,朝著新的思路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