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雷雷 陳文鐵
當文學史跨入后現代時期,文學作品中出現了大量奇異、怪誕、超越現實范疇的反常規元素,讀者在面對此類違背認知的元素時,或將其忽視,或將其理解為作者創作時無心出現的失誤。以自然摹仿為基礎的傳統敘事理論無法解讀此類現象,也無力闡釋反常規敘事的相關概念,因此便需要一種新的理論來彌補空隙,豐富和補充原有的敘事理論,反常規敘事孕育而生。近年來,反常規敘事已成為敘事學領域的熱點話題,在國外發展得如火如荼,引起了諸多學者的關注,其中以布萊恩·理查森和揚·阿爾貝的成就最為突出。
布萊恩·理查森是反常規敘事的領軍者。2006年,理查森在《反常規聲音—現當代小說的極端化敘述》中首次使用“反常規(unnatural)” 一 詞 (Richardson,2006),并于2010年與其他學者聯名發表《反常規敘事、反常規敘事學:超越摹仿模式》,被視為構建反常規敘事學的宣言,之后理查森又發表了一系列相關文章和著作。他的研究擴展并啟發了現有的敘事理論,使學術界開始關注以往被忽略、被邊緣化的反摹仿敘事技巧,推動了反常規敘事學的誕生和發展。
揚·阿爾貝是繼理查森之后的另一位重要學者,為反常規敘事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阿爾貝于2009年首次提出從“不可能的故事世界(Impossible Storyworld)”研究反常規 (Alber,2009:79),并與其他學者共同編著相關的合集和文章。2016年初,阿爾貝出版《反常規敘事:小說和戲劇中的不可能世界》,系統論述了他的反常規觀點,此書也是目前該領域最新的專著。
雖然理查森和阿爾貝都主張研究文本中的反常規現象,但二者的觀點卻存在較大差異。
相比國外反常規敘事研究的欣欣向榮,國內對該領域的研究還遠遠不夠,或因反常規敘事學剛剛興起,國內學者對其關注不足;或因反常規敘事學內部仍存在諸多差異,沒有統一的標準,因此對反常規敘事的研究便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在細致梳理理查森和阿爾貝觀點的基礎上,從反常規敘事的定義(什么是反常規敘事)、文類范圍(反常規敘事包括哪些文學作品)及闡釋策略(如何解讀反常規敘事)三方面對比分析兩人的觀點,比較其異同。
反常規敘事與自然敘事相對,自然敘事又稱摹仿敘事,一般“以對真實話語情景的摹仿為基礎”(Richardson,2006:4)。摹仿說作為西方最早的文藝理論,是現實主義反映論的藍本,于古希臘時期形成(王一川,2009:7)。在批評理論史上,摹仿思維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Richardson,2002:58)。美國語言學家威廉·拉波夫認為自然敘事是自發的或自然發生的口頭敘事。受拉波夫的影響,美國敘事學者莫妮卡·弗魯德尼克將“自然敘事”定義為“自然的口頭故事講述”(Fludernik,1996:13)。理查森認為,很多關于敘事的定義都帶有明顯的摹仿偏見。事實上,敘事充滿了反常規元素,甚至違背、嘲弄傳統敘事的核心假設。理查森和阿爾貝都主張正視文本中的反常規元素,并提出了不同的定義。
在區分摹仿(mimetic)、非摹仿(non-mimetic)和反摹仿(anti-mimetic)的基礎上,理查森指出反常規敘事是以明顯不可能的事件違背摹仿規約的敘事(Richardson,2012:96)。摹仿指現實的非虛構作品,描繪人們關于現實世界的體驗;非摹仿即非現實,仍遵循現實世界的規約,只是添加了超自然的元素;反摹仿與摹仿相悖,文中多出現陌生化的場景和事件、不可能的時空現象、以及反常規化的敘述行為,如貝克特的荒誕派戲劇。在理查森這里,反常規基本等同于反摹仿。
與理查森不同,阿爾貝認為反常規敘事指“在物質世界、邏輯上、人力范圍內不可能存在或發生的場景和事件”(Alber,2016:25)。具體來說,物質世界的不可能指違背現實世界的自然法則,如麥克尤恩的新作《堅果殼》以胎兒視角講述了一個類似《哈姆萊特》的謀殺故事;邏輯的不可能指違背現實世界的邏輯規則,比如馬丁·艾米斯《時間之箭》中倒退發展的故事時間,違背了現實世界時間向前的邏輯;人力范圍的不可能指超越了人類正常的知識和能力范圍,如拉什迪《午夜之子》中薩里姆的讀心術。
雖然理查森和阿爾貝的定義不同,但二者都強調反常規敘事來源于現實世界的范疇,同時強調故事的不可能性,不真實性以及虛構性(Alber,2013:102)。筆者更認同理查森的觀點。反摹仿與摹仿(現實世界)相對,違反了摹仿規約,文本便是反常規。阿爾貝的定義以“不可能”為基礎,但某些現在不可能的事件可能只是因為人類現階段的科技水平低或認知范圍小,未來完全有可能發生。因此,筆者認為理查森的定義更嚴謹,有助于人們準確理解反常規敘事。
縱觀當前的反常規敘事研究可以發現,大多數學者的研究多集中在后現代主義敘事作品,因為其中“充滿了與支配物質世界或被接受的邏輯規則相沖突的因素”(Alber,2011a:55),但反常規敘事并不僅限于后現代文本。
(一)從歷時角度看,理查森認為反常規敘事自古有之,甚至可追溯到西方文學史的發端。古希臘喜劇、梅尼普諷刺體、十八世紀物敘事小說、浪漫主義的大部分作品、二十世紀超現實主義小說、元小說、反傳統小說、大多數“新小說”、布萊希特史詩戲劇、元戲劇、荒誕劇、先鋒派、魔幻現實主義、科幻小說及超小說中都包含反常規敘事(Richardson,2015:9)。
阿爾貝細致梳理了自1200年以來英語文學史上的反常規敘事文本,提出安格魯薩克遜詩歌《十字架之夢》、中世紀童話、早期的哥特式小說以及十九世紀的超自然小說中也包含反常規敘事(Alber,2011a:59)。
(二)就文學作品的類別和題材而言,理阿二人的界定也不同。理查森認為以下五種文類[1]不屬于反常規敘事(Richardson,2015:10-11):1.傳統科幻小說。傳統科幻小說仍處于現實主義框架,只是換了對象內容,其所建構的場景在未來完全有可能發生。2.超自然小說。超自然小說中包含不屬于現實世界的元素,如魔法藥水或天使,但本質上仍屬于摹仿敘事,只是發生在另一個平行世界。3.童話。童話故事通常遵循特定的寫作模式,讀者在閱讀時很快便能分辨出來。只要一部作品保持傳統的穩定性和連貫性,便不是反常規。因此,童話因其自身的規約性只能屬于非摹仿敘事。4.寓言。寓言故事僅在敘述中體現了某種理念或道理(idea),作品的整體結構并未受影響。如《農夫與蛇》體現了“明辨善惡”的道理。5.(話語層面)風格化。一些文學作品敘述獨特、新穎,文本碎片化,除了作者沒人能讀懂文本在表達什么,嚴格意義上屬于缺失讀者的作品。理查森認為,話語本身并不構成反常規,只有當話語真正影響了故事世界時才屬于反常規敘事。
同理查森相比,阿爾貝對反常規敘事的文類劃分比較松散,涵蓋的范圍相對較大。按阿爾貝的定義,只要文本中包含在物質世界、邏輯上或人力范圍內不可能存在的場景和事件,便屬于反常規敘事。實際上,阿爾貝將被理查森排除在外的非摹仿敘事也納入了反常規范疇。在阿爾貝這里,傳統童話故事、寓言、超自然小說、科幻小說也屬于反常規敘事。但阿爾貝進一步將反常規敘事劃分為三大類:已被常規化的反常規、正被常規化的反常規和未被常規化的反常規。他認為,當讀者對某些反常規場景過于熟悉而將其納入認知范圍時,反常規敘事便被常規化了。因此,寓言或童話故事中會講話的動物、哥特式小說和英國史詩中的魔法、十八世紀物敘事小說中會講話的物體、科幻小說中的時間穿越和瞬移等反常現象早已為人們所熟知,已內化為認知體系的一部分,屬于常規化的反常規。后現代主義敘事作品屬于正被常規化的反常規敘事,未被完全常規化。阿爾貝認為,完全反常規的敘事不存在,即使后現代文本中的反常規現象也遲早會被常規化。
盡管理查森和阿爾貝對反常規文類的界定標準不一致,但從結果上看,兩人都認為傳統科幻小說、童話寓言、以及超自然小說不屬于反常規敘事。筆者更認同阿爾貝的劃分標準。目前人們將情節怪誕夸張或敘事技巧反常的后現代作品看作反常規敘事,是因為讀者按現有的知識水平還無法完全理解或接受這些現象。但讀者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未來隨著人們認知水平的提高,現在的反常規因素也會被納入人類的認知體系。可以說,反常規敘事總是處在向常規敘事轉化的動態過程中。
既然反常規敘事在現實世界中不可能存在或發生,讀者該如何解讀反常規也是西方敘事學者爭論的焦點,其內部也分化出以理查森為代表的“反常規閱讀”陣營和以阿爾貝為代表的“常規化閱讀”陣營。
理查森強調違背摹仿傳統的重要性,主張在保留反常規敘事不可能性的同時,從藝術性角度解讀不可能現象。他和伊韋爾森頗認同阿伯特的觀點,即讀者面對不可讀的文本時雖心生疑慮或好奇,但無需將其解釋為可讀文本,只需接受這種不可讀現象.(Abbott,2008:452)。因為許多文本經過常規解讀后,其蘊含的獨特意義便消失了。理查森認為,讀者應該“尊重文學創作的多義性,充分認識文本中的反摹仿,尊重其多變的本質和意想不到的效果”(Richardson,2006:189)。
受老師弗魯德尼克的影響,阿爾貝主張從認知角度出發,參照自然敘事的解讀策略,使讀者將與現實相悖的現象整合為熟悉的知識,將其內化為認知體系的一部分。為此,阿爾貝提出了九種解 讀 策 略 (Alber,2009:43):1.整 合結構體系:將不可能的現象與已有的知識體系結合,形成新的知識。如童話故事中出現的“飛馬”,讀者只需融合“翅膀”和“馬”的形象便不難理解(楊邵梁,2016:86)。2.文類化:將反常規要素看作一種特殊的文學類型,只是包括了反常規的話語語境。如將“飛人”理解為出現在科幻敘事文本中便比較容易理解。3.主體化:將不可能的要素理解為人物心理狀態的一部分,如夢境或幻想。4.突出主題:將反常規要素視為作者突出主題的手段。一些后現代主義作品話語毫無邏輯,不合語法,但故事依然有邏輯、符合常規敘事,從文本的主題層面理解便可以將之常規化。5.寓言式閱讀:將反常規敘事視為抽象寓言的一種表達方式,作者使用反常規是為了表達某種道理或思想。6.諷刺與嘲諷:將反常規敘事視為一種寫作技巧,作者通過反常規場景諷刺某種心理特點或狀態,從而進行批判。如作者在后現代文本中采用混亂的敘事結構、拼貼的寫作技巧是對現實社會中人們迷惘、焦慮的心理狀態的諷刺。7.假定一個超驗的范疇:將不可能現象視為超驗環境的一部分,如天堂、地獄、荒誕等。貝克特的《等待戈多》中,弗拉德米爾和埃斯特拉貢在荒誕的世界里等待一直不來的戈多便表現了一種超驗的荒誕。8.自己創造故事:作者將矛盾、不合常規的文本提供給讀者,是為了讓讀者發揮想象,創造自己的故事。比如《法國中尉的女人》提供了三種故事結局,為讀者提供了不同的創作素材。9.禪宗式閱讀:讀者知道文本是虛構的,那些不可能現象不會給現實生活帶來任何危險,他們或以平和的心態接受內心的焦慮、恐慌,或從反常規敘事中獲取愉悅和快樂。
對比兩類解讀方法,理查森主張保留文本的不可能性,進一步揭示了作品的虛構性,有助于增加作品的深度 (尚必武,2017:135),提高讀者對藝術形式的重視。而從認知角度解讀可以突出主題、寓言、反諷、戲仿及人物的心理狀態,有助于讀者應對認知體系層面的挑戰,提高文本的可讀性。雖然理阿的解讀策略不同,但二人都為了讓讀者更透徹地理解文本。筆者更認同理查森的解讀方法,在文學史的后現代時期,作者用反常規敘事技巧創作違背摹仿敘事的作品目的就是阻止讀者構建連貫、合理的故事世界,從而凸顯敘事作品的虛構性本質。而阿爾貝借助摹仿敘事的認知策略解讀反常規敘事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反常規敘事的反常規本質,似乎同其構建反常規敘事理論的初衷相悖。
近年來,反常規敘事學在國外發展得如火如荼,但國內的研究卻相對落后。對比分析該領域兩大領軍人物理查森和阿爾貝的觀點可以發現,兩人在定義、文類范圍及闡釋策略三方面既有相似之處,卻也存在較大差異。兩人的根本不同在于分別以“反摹仿”和“不可能”為核心提出了反常規敘事定義,并以此界定了不同的文類范疇,提出了“反常規閱讀”和“常規化閱讀”的解讀策略。這些不同的聲音,一方面表明反常規敘事學目前還不完善,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是反常規敘事學迅速發展的有力證明。未來,反常規敘事學將得到學術界更多的關注。
注 釋
[1]這五種文類原則上屬于非摹仿敘事,但在特定條件下可轉化為反摹仿敘事。
說明:國內許多學者將“unnatural narrative”譯為“非自然敘事”,根據術語翻譯的“科學性”和“可讀性”,筆者認為“unnatural”譯為“反常規”更準確,因此本文采用“反常規敘事”的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