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尤迪
不同于其他愛情小說,《霍亂時期的愛情》不是呈現單一的愛情模式,而是以復雜的現實為依托,在簡單的故事中將愛情的所有可能性、愛情方式以集中的敘事時間展現:忠貞的、隱秘的、粗暴的、羞怯的、放蕩的、轉瞬即逝、生死相依的……
小說中,阿里薩第一次見費爾明娜是去給她父親送電報,當他打聽到費爾明娜在一所昂貴學校上學時,他對她產生了愛慕之情。他認定這位長著一雙杏核眼的魅力少女是他夢寐以求的姑娘。從這里我們可以初見兩人愛情的緣由:阿里薩在得知費爾明娜出眾的家庭實力后對她產生了愛慕之情。小說中一筆帶過兩人初見的場景,而是花費一大段講述阿里薩打聽費爾明娜的家庭。費爾明娜嫁給醫生后,阿里薩仍然忘不了她,在見到已有身孕的費爾明娜之后暗下決心要贏得名譽與財富。愛情激發了阿里薩的欲望和執念,他以追求有出眾家庭實力的費爾明娜為榮,他以期望獲得高貴女性的愛慕為信念,阿里薩在愛情中完成自我的投射和欲望,這里的愛情,與其說是他對費爾明娜的喜歡,不如說是對自我的升華與挑戰。
拉·霍希福考說:“有些人如果從未聽到別人談論愛情的話,他們自己是無論如何不會戀愛的。”再來看費爾明娜對阿里薩的愛情,從未戀愛過的費爾明娜從小生活在家教嚴格的父親管制下,姑媽照顧她的飲食起居,她的生活盡管優渥卻平淡無奇,對于生活中突然出現的男子阿里薩,她在剛開始的時候是有些麻木無知的。可以說,姑媽在這段愛情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姑媽和她漫不經心、幾近幼稚的嬉鬧,令費爾明娜產生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好奇。當姑媽預見到種種可能的困境,姑媽教女孩如何用手語和人交流,對于受阻的愛情來說,這是必須借助的手段。[1]幾個月過去了,費爾明娜沒有想到這種好奇心竟會有所發展,不知從哪一刻起,這種消遣竟然變成了渴望,她渾身熱血沸騰,急切地想要見到他。可以看出,費爾明娜在這段愛情之初并沒有進入狀態,在姑媽的引導下,她開始漸漸進入戀愛中的少女這一角色。費爾明娜觸碰愛情來源于內心的極度好奇,她像接觸世間萬物的新奇事物一樣涉足愛情,她的愛情源于自我好奇心的滿足。
在故事的最初,阿里薩得知費爾明娜高貴的身份后,對費爾明娜充滿了好感并展開了瘋狂的追求,他將自己炙熱的愛慕之情訴諸筆端,在給費爾明娜的一封封信中燃燒著自己,這里呈現的是激情的、狂熱的愛情。
當阿里薩得知費爾明娜和醫生結婚,他并沒有放棄,而是期盼烏爾比諾盡快死去,這樣自己就能有機可乘,近乎狂熱的執念在五十年的等待中成為捍衛他尊嚴的武器。原因竟是:至于弗洛倫蒂諾·阿里薩,自從當初費爾明娜在兩人那段長久而受阻的愛情之后不留余地地拒絕了他,便沒有一刻不在思念她。[2]由此反映出受阻的愛情讓人更加欲罷不能。朱光潛在《悲劇心理學》中指出,愛情意味著朝向一個目標的努力,即求得被愛者用愛情作回報。一旦得不到回報,愛的活動就受到阻礙,不能達到它的目標。主體雖然從外在方面看來似乎無能為力,但在精神上卻是活躍的,通過變痛苦為快樂的這種微妙辦法,人的心理總在努力恢復由于外力阻礙而失去的平衡。
阿里薩在這五十年中不斷輾轉多位女子之間,在以此來彌補缺失了愛情的自我,如果說,愛情的最初模樣是激情和刺激,而五十年的時間讓他用充滿情欲的愛情彌補那段受阻的愛情,阿里薩在上百位女子中周旋,使得他的欲望被填滿,內心機制由失衡恢復平衡。當烏爾比諾醫生去世,他又以不同于年輕時示愛的方式出現在費爾明娜的生活中,失去丈夫的費爾明娜則需要的是陪伴和守護,阿里薩知道她所需所求,并主動承擔起這一角色,曾經的愛情火花變成現實的殘骸,讓人體味到愛情曾來過的溫存,從而使愛情呈現了另一種模樣。
而烏爾比諾與費爾明娜的婚姻,又將愛情的另一種模樣呈現出來。烏爾比諾追求費爾明娜喜歡她高冷的性格,那種疏遠的感覺,而且他告訴費爾明娜恩愛夫妻最重要的不是幸福,而是穩定。烏爾比諾醫生門第顯赫、家財萬貫,在歐洲受過良好的教育,被稱為獨一無二的紳士。費爾明娜從小對自己犯下的錯誤不敢承擔,烏爾比諾知道她的性格之后便每次都將過錯攬到自己身上,以此安慰慌亂中的費爾明娜,這讓費爾明娜在姑媽死去、父親冷漠、對戀人阿里薩美好幻想破滅之后急需要一個理解她、安慰她、能給她提供安穩生活的人,這個角色由受人尊重、家纏萬貫的烏爾比諾醫生來承擔最合適不過。費爾明娜在特殊環境下需要烏爾比諾醫生,而烏爾比諾醫生喜歡費爾明娜身上高冷的性格,二人從對方那里各取所需、權衡利弊,這是小說中呈現的另一種愛情模樣,有了更多的現實因素、社會價值判斷,充滿社會屬性的愛情最接近婚姻的本質特征。
阿里薩在烏爾比諾醫生與費爾明娜結婚后,依然在心中構建著戀人的美好模樣。費爾明娜結婚后,阿里薩在餐廳盡頭的大鏡子中看到她。他從鏡中欣賞她那迷人的風姿。她舉止自如,優雅地與眾人交談,笑聲就像煙火一樣,在晶瑩的大吊燈下,她的美更加光彩奪目:愛麗絲再次走入了鏡中。[3]他纏著餐廳主人賣給自己。不是因為那鏡框的精雕細琢,而是因為他愛戀的形象曾在鏡子里占據兩個小時之久。這說明他在費爾明娜離開他之后,戀人的美好模樣就一直活在自己的幻想重構中。
而費爾明娜又何嘗不是在幻想中構建起一個高大的男人形象呢?只可惜想象中的愛情模樣與現實生活中阿里薩瘦小的形象相距甚遠。當阿里薩與費爾明娜初露勢頭的愛情之火正要燃燒起來的時候,不幸被費爾明娜的父親發現,費爾明娜被父親帶著出門遠行,當費爾明娜遠行歸來,在街上購物時遇見了阿里薩:但與那時不同,此刻她沒有感到愛情的震撼,而是墜入了失望的深淵。在那一瞬間,她恍然大悟,原來自己對自己撒了一個彌天大謊。她驚慌地自問,怎么會如此殘酷地讓那樣一個幻影在自己的心間占據了那么長時間。[4]費爾明娜與阿里薩分別的這段日子,有充足的時間塑造戀人的美好模樣,在愛情的感染下,她把阿里薩想象成一個能帶給她幸福和可以托付的男人,可真正見到了自己的戀人,現實就將幻象撕成碎片,一切都是自己對自己撒下的彌天大謊;現實中的阿里薩可憐兮兮、骨瘦如柴。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在戀愛時和婚后對另一半有如此大的反差,熱戀中,每個人都是拿著一面鏡子在觀望對方,時間長了就會回到現實,看到對方真實的樣子。拉康提出我們通過鏡像來看世界,我們看世界總是有一面無形的鏡子,而且意識不到。籠統的說,鏡像可以理解為在他人的形象,或者自己對他人的想象或者幻想,這種形象經過轉化,成為我們的心像,進一步“反轉”,變成我們的主體。我們看他人不僅是在看他人,在會在看他人的過程當中建構自己。阿里薩在費爾明娜結婚后,依然構建著心目中費爾明娜的模樣。當我們有一天突然發現鏡子里的戀人不是我們幻想中的模樣,就會失望至極,在費爾明娜那里,映證了這一點。剛開始與阿里薩熱戀中的費爾明娜遠行歸來,在街上購物時遇見了阿里薩:但與那時不同,此刻她沒有感到愛情的震撼,而是墜入了失望的深淵。
注 釋
[1][哥]馬爾克斯:霍亂時期的愛情,楊玲譯,南海出版公司,2015年6月,65頁。
[2][哥]馬爾克斯:霍亂時期的愛情,楊玲譯,南海出版公司,2015年6月,59頁。
[3][哥]馬爾克斯:霍亂時期的愛情,楊玲譯,南海出版公司,2015年6月,261頁。
[4][哥]馬爾克斯:霍亂時期的愛情,楊玲譯,南海出版公司,2015年6月,1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