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霞
《語文課程標準》反復強度“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有創意地閱讀”。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是開啟學生創新思維的一種有效方式,鼓勵學生有創意地閱讀是引導學生進行創新思維的實踐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如果“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既能讓常規思維進行延展,更能從一個原點向四周輻射具有個性化和獨特性的思維活動。這種教學,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學生在創新思維的驅動下進行的深度閱讀,提升閱讀質量的同時提升創新思維。
《藤野先生》這篇散文記敘了魯迅到日本求學之后棄醫學文原因,表達了決心用文藝作為武器進行戰斗喚起國民的覺醒的思想,歌頌了沒有民族偏見、正直、熱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我采用了探究性教學方式,具體設計以“問題”為引領,指導學生在問題解決中閱讀課文。
問題1:文章變換了幾個地點?
探究結果:文章變換的地點有三個:(1)“我”在東京;(2)“我”在仙臺;(3)“我”離開仙臺后。
問題2:對于這些清國留學生,“我”是持什么態度?哪些詞語表明了“我”的態度?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思想?
探究結果:學生思考后明確: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作者著重描寫了清國留學生的不男不女、不倫不類的丑惡形象。“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發髻”,加上“油光可鑒”,生動形象地描繪與諷刺了清國留學生的奇特打扮。“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實在”是“的確”的意思,“標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實在”修飾“標致”,說思想腐朽的清國留學生“的確漂亮”,這是反語,同時,還以“上野爛漫的櫻花”之美來反襯這群清國留學生之丑。而“東京也無非是這樣”,“無非”是“只不過”的意思,表達了作者對東京“清國留學生”的惡濁生活的憎惡、失望和不滿,強有力地諷刺了這些頑固維護清王朝統治的“遺少”,強烈表達了作者對他們的極端憎惡的感情。
問題3:在去仙臺的途中,作者對“日暮里”和“水戶”這兩個地點記得很清楚,這是為什么?
探究結果:“日暮里”,觸發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印象深刻;“水戶”則是反清志土客死的地方。這兩處作者牢記不忘,表現了愛國的思想感情。
問題4:作者到仙臺后,受到了哪些優待?作者對這種種優待有什么感受?
探究結果:不但學校不收學費,幾個職員還為我的食宿操心。作者感到受到的不是尊重,包含著一個弱國國民的辛酸,表現出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
問題5:學生閱讀第二部分第三層次內容,要求學生思考:這一層次中寫了幾件事情?這些事情給作者怎樣的刺激?
探究結果:寫了兩件事情,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電影。這兩件事對探索救國救民之道的魯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國弱民倍受歧視的悲哀,激發了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為拯救民族、富國強民的斗爭精神。“終于這流言消滅了”,魯迅的正義斗爭終于取得了勝利。“看電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魯迅。他極為沉痛而憤慨地寫道:“中國是弱國……也無怪他們疑惑。”用這樣的反語來表達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傷,思想上所受到的極大的震動,改變志向,棄醫學文的決心。
問題6:作者為什么要棄醫從文?
探究結果:作者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中國民眾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醫學只能解救病人肉體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喚醒民眾的覺悟。魯迅的這種將個人的志愿與祖國的前途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的體現。
問題7:作者說:“又因為狀況也無聊,說起來無非使他失望,便連信有怕敢寫了。”這句話應該怎樣理解?
探究結果:作者對中國在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亂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滿,而又不愿意將這種情緒帶給他敬愛的老師,對良師的期望無以告慰,用一個“竟”字將自己的這種無限遺憾和內疚之情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