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建勛
葉圣陶指出:“作文教學欲其收效,欲令學生獲得實益,最重要之一點在提高教師之業務水平。教師業務水平高,講讀課教得好,作文課指導得好,學生自能日進有益。”寫作教學中教師的職能是在一個又一個的教學設計中向學生示范如何想、如何寫、如何創,展示思維過程,讓學生在具體的可感知的“過程與方法”的體驗中學習寫作。這就要求教師要致力于自身寫作素養的提高,致力于寫作教學中指導能力的提高。
目前,學生寫作水平不高的根本原因是教師的寫作水平不高。在農村,絕大部分教師平時根本不寫作,少部分教師平日練寫,但僅以狹義的“下水文”為主,這部分教師中的大多數人寫“下水文”時,忽略學生的心身規律和習作特征,致使“下水文”成人化,學生難能有效的學習和模仿。教師不會寫或寫不出好文章,怎能教會學生習作或教學生寫好呢?由此看,要讓學生會寫、會創,教師首先要會寫、會創。教師在提高寫作素養方面必須做好兩件事,一是“讀書”,二是“練寫”。
語文教師讀書,既要“博”,又要“精”。“博”即博覽群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哲學、文學等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見多”才能“識廣”。“精”即精讀,就是有選擇地細細品味。教師要精讀三部書:一部是文學類書籍,一部是教育心理學書籍,一部是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生活書籍。這三部書,利于教師對語言的感知積累,利于教師對寫作技巧的理解掌握,利于教師寫作能力的提高。“讀書破萬卷”,不一定就能“下筆如有神”,要想“下筆如有神”,必須在“讀書破萬卷”的同時,寫萬卷“書”。因此,教師在博讀、精讀的同時,要“博寫”、“精寫”。“博寫”指教師練寫各式各樣的文章,如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雖然這些文章不能與作家的作品媲美,但它們能夠讓教師在廣泛涉獵中掌握各類文章的基本特征,提高自己的語言運用能力,訓練自己的創新思維,為“精寫”打下堅實的基礎。“精寫”主要指寫好“下水文”。教師要寫好下水文,就必須熟知學生的心身特征,熟知學生的習作規律,必須把自己變成學生,用學生的眼睛看,用學生的頭腦想,用學生的語言表達。這樣,下水文才“源于學生,高于學生”,才能讓學生感到老師的文章與自己的水平貼近,才能讓學生感到老師文章的絕妙之處,產生“跳起來摘蘋果”的愿望。這樣的下水文才具有針對性、示范性、指導性。
教師提高了自身的寫作素養,還不一定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寫作教師。有的優秀作家走進課堂教學生寫作時,不受學生歡迎,這是因為,他們不會“指導”學生寫作,他們是“作家”,不是教師。教師是專業性很強的一種職業,這里的“專業性”不僅體現在“寫作素養”上,而且體現在“指導能力”上,因此,“寫作素養”與“指導能力”缺一不可,要二者兼得,互補共進。
1.構建課堂教學模式。構建既符合“教”的規律,又符合“學”的規律,同時符合作文本身規律的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有效舉措了。例如,從“材料取舍”角度切入,可擬定“搜集—交流—取舍”的模式。不同學段學生的習作都要占有真實、豐富的材料,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調查、閱讀、思考等多種途徑,運用各種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還要引導學生在“共同交流”中分析材料,讓學生領悟自己占有材料的優與劣,并根據自己的需要留取與舍棄,從而使學生對材料不再囫圇吞棗。又如,從“發表”角度切入,可構建“示范—模仿—獨寫”的模式、“話題交流—教師下水—創意表達”的模式、“自由表達—相互交流—賞導評價”的模式。
2.落實“綜合性學習”理念。《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言素養的綜合體現。”由此看,學生寫作,不但要學習語言文字,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而且要不斷提高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這樣,才能使習作能力體現出語文的綜合素養。為此,必須落實“綜合性學習”理念。《標準》指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在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寫作教學中,教師雖然不系統地完整地教學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等語文知識,但要把這些分布在具體的精典文章中的知識通過“點點滴滴”地講解,讓學生“點點滴滴”地感知、積累,并在寫作中有意或無意地運用。